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我国亲子农业创新发展研究

2017-11-01 21:59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亲子旅游儿童

王 恒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区域旅游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52)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我国亲子农业创新发展研究

王 恒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区域旅游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52)

亲子农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主题定位、产品设计、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均有待提升,无法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我国台湾地区亲子农业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因此,应在借鉴台湾亲子农业开发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亲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供需调节、顶层设计、业态升级与创新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构建我国亲子农业发展的合理模式;应紧密结合亲子家庭的消费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构建独具风格、结构完整、服务配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亲子农业产品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亲子农业;创新发展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具体而言,就是要去除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着眼于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2]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3]

实现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正逐步发展成我国农业经济的推动引擎,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亲子教育意识的增强,二孩政策的放开,我国亲子教育市场成为最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乡村旅游与亲子游日渐成为流行的特色旅游产品。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亲子农业项目快速兴起。

一、亲子农业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亲子农业是以亲子教育为目的,以农业创意发展为中心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综合型的休闲农业新业态。亲子农业作为休闲农业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形成的,能够为城市家庭提供乡村生活与乡野风情的体验。积极开发亲子农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实现农业多功能高效益发展,扩展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方式的彻底改变。

目前,尚不多见系统研究我国亲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相关成果。本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全新背景,对我国亲子农业的创新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从亲子农业的供需调节、顶层设计、业态升级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着力对我国亲子农业的创新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为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业态升级提供借鉴。

二、我国亲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家长们经常带着孩子参加各种亲子农业互动活动。在我国,很多儿童的课余时间却消耗在写作业、做习题和辅导班里。亲子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其主题定位、产品设计、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均有待提升,无法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国亲子农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种类繁多但主题不明确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亲子农业发展的主题定位尚不明确,未能够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底蕴,导致各地亲子农业主题泛滥,鱼龙混杂,无法将亲子农业的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得以完全体现。目前,我国出现的亲子农业项目类型众多,然而从大多数项目命名及产品实质来看,未能标明该项目的主题与特点,许多亲子农业项目设置了两个甚至多个主题。个别亲子农业项目在设置了采摘、亲水、露营、烧烤以外,另有游乐场、KTV、水族馆等,亲子农业项目仿佛变成了无所不容的娱乐空间。

(二)产品设计缺乏创新性

面对火热的市场需求,亲子农业产品的供给明显处于滞后。现阶段,市场上不少所谓的“亲子农业产品”其实就是把原来的传统农业观光产品略微调整,甚至原封不动照搬过来。产品设计缺乏创意,多以“夏令营”“亲子游”等形式出现,导致各地亲子农业产品雷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对家长和儿童均缺乏吸引力。儿童是亲子游的主体,他们的智力、体力与阅历尚未成熟,旅行社及其他旅游组织团体必须考虑到非旅游因素及旅游安全等问题,付出的成本和风险比较大,因此旅游供给团体对于亲子游这种较大前期投入的细分市场开发介入较少。[4]在旅行社日常销售的常规旅游产品中,很难找寻亲子农业旅游产品的踪迹。

(三)对家长角色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亲子旅游产品设计时更加注重的是“子”,无论产品设计的基准还是父母选择亲子产品的初衷,父母在旅游中的角色都是儿童的卫士兼保姆。[2]然而,在国外亲子活动中家长的定位不仅是陪伴子女参加活动,而且也是有自身需求的消费者,家长们通常不会跟随在儿童身后,反而是安排了各自的体验项目,互不干涉,各取其乐。目前我国的亲子旅游产品多为现代化体验,很难引起父母的情感共鸣。心理学家认为促进关系的最佳途径就是双方拥有共同的回忆。[5]对于儿童来说,目前他们接触的亲子产品多为游乐场所和购物场所中的娱乐设施。但对家长而言,其孩提时代的记忆却往往是抓蛐蛐、打弹弓、爬树、玩泥巴、抓鱼、打陀螺、钻草垛等,有的甚至是随长辈下地劳作、牧牛放羊等。两辈人的童年互不相似,亲子产品难以引发共鸣。

(四)设施服务有待完善

完善的儿童型旅游供给设施和服务等供应链产品的缺乏为旅行社设计成熟的亲子游产品设置了一定的障碍。[6]儿童对环境、产品、设施、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有别于一般旅游形式。例如,就餐方面,由于饭菜不可口或不符合孩子用餐习惯,餐厅内儿童餐椅数量不足,无法提供专用的儿童餐具等原因,儿童可能选择少吃或不吃等;住宿方面,招待一般团队的标准房或大床房通常无法达到儿童与家长们的要求;交通方面,旅游大巴上缺少必要的母婴设备,未装备车上洗手间等情况,也给旅途带来了诸多烦恼;游览方面,行程往往安排得过于紧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和儿童的旅游体验。总结上述问题的成因,基本上都是因为项目设计未能整体思考旅途细节所致。

(五)缺乏社区经营理念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开展雷同的农家乐服务造成了目前乡村旅游业面临的困境。如何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系统整合现有资源,使其由点成线,再由线成面,最终以“亲子农业联合体”的形式形成块状园区,以标准化的要求开展经营管理,强调同一地区农业资源的整合,注重分工与合作,是我国现阶段亲子农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亲子农业开发模式借鉴

我国台湾地区的亲子农业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亲子农业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精确的主题定位,例如走马濑农场的兰花文化主题、三星村的葱文化主题等。台湾地区的亲子农业通过深入发掘区域文化以及充分发挥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已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亲子农业发展的经典。相对于我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亲子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项目较为传统,产品雷同且重复生产,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能够给予积极的参考与借鉴。

台湾地区的亲子休闲农业园区被赋予具有地方意义的“社区”理念,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重视分工与合作。[7]协调农场、民宿及景点,从点到线,继而扩展到面,用“策略联盟”的形式打造规模空间,通过“社区”理念推动相关工作进展。[8]显而易见,这比我国大陆地区流行的各家各户开办大同小异农家乐的形式,有显著的提升。现将台湾地区亲子农业的发展模式总结如下,见表1。

表1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模式借鉴

四、我国亲子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在借鉴我国台湾地区亲子农业开发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亲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供需调节、顶层设计、业态升级与创新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最终构建我国亲子农业发展的合理模式,见图1。

(一)供需调节

从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结构等方面系统研究亲子农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本质矛盾以及两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深入探索亲子农业供需关系的运行机理。通过研究亲子农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及两者对供求关系调节所起到的作用,从而寻求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

1.亲子农业产品供给

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城市周边的农业资源存量持续下降,大量农业项目逐渐演变为会议、餐饮、婚庆场所和私人会所等。然而,剩余的农业场地,一部分是资源禀赋相形见绌,另一部分则是先期设计不合理,停留于空置困境,难以恢复运作。针对上述资源,亲子农业可通过少量资金入驻,凭借目前的项目特点开展亲子产品设计,不断丰富亲子农业产品供给。

2.亲子农业产品需求

“工业4.0”使得互联世界得以不断向人类生活纵深发展。然而,不管智能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远离都市,尤其是带儿童走进自然,来到乡村开展体验却愈发形成刚性需求。以北京市为例,现阶段机动车保有量约为6×106辆,2-7岁儿童超过1×106人,节假日期间开展亲子游的家庭超过3×105个/天。[10]上述数据表明儿童已逐渐成为家庭出游的首要动因。

(二)顶层设计

在研究亲子农业需求与供给之间关系调节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对亲子农业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对亲子农业系统结构中的各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析,主要包括管理机制、空间布局、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几个部分。

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做足市场的文章。亲子农业市场的营销方式属于典型的以小见大。以北京市为例,目前该市各年龄段的儿童数量约为2×106,拥有1个孩子的家庭出游直接带动力≥3,间接带动力≥6,即以2-7岁的孩子为例,他们能够带动超过1×107人的庞大市场,其带动能力可见一斑。[10]现阶段,垂直细分经营管理模式已在众多行业内得到公认与运用,亲子农业的经营管理同样应往主题化、精细化发展。

图1 亲子农业发展模式框架

(三)业态升级

目前,儿童消费品业态炙手可热,都市商业地产对儿童业态的角逐愈演愈烈,各类早教班、育儿园、游乐园等均已成为投资热点。然而,包括城郊农业观光园、农业产业园区在内的众多吸引节假日亲子游的场所,却发展得不尽人意,真正可以全方位体现设计主题的产品尚不多见。农业经济发展中尚未形成与儿童产业完美融合的理想业态。

因此,应在对亲子农业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亲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方案,构建合理的亲子农业业态升级模式,包括旅游商品、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旅游住宿、旅游演艺和服务配套等。业态升级要围绕需求侧做文章,深入研究亲子产品消费者的兴趣点、兴奋点,关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康养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四)创新发展

在系统研究亲子农业供需调节、顶层设计、业态升级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开展我国亲子农业的创新发展研究,包括服务设施、景观环境、产品创意、运营主体、市场营销等方面。

创新开展“互联网+”亲子农业行动。家长上网搜索节假日旅游目的地的信息时,更为注重服务功能的完善化与多元化。然而,现阶段,可以精确定位适合设定年龄孩子开展定制型乡村体验和田园教育的农业场所尚不多见,市场对此类细分服务的需求已迫在眉睫。创新构建以“农业体验+乡村休闲+亲子教育”为核心的个性化运营的亲子农业发展模式。亲子农业的发展并非去分农业的羹汤,亦非联手农业园区去掏游客的钱包,而是尽可能整合亲子家庭的消费能力与农业资源的开发能力,进而形成传统农业项目体验与服务的增值,达到多方共赢的结果。

五、亲子农业产品创新开发对策

纵观目前我国亲子农业产品的开发现状,产品传统雷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因此,应紧密结合亲子家庭的消费需求,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构建出独具风格、结构完整、服务配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亲子农业产品体系。

(一)亲子农业产品创新设计原则

亲子农业开发的重中之重是产品设计。亲子农业产品设计应以孩子为目标,不但能够满足孩子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可以满足其心理需求。同时,创造可以适应儿童的身体与情感关怀的产品,并在产品的各个细节上让儿童得到更多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将对儿童生理上的关怀转化为心理上的感动。[11]在规划设计中,主要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原则:

(1)主题性。满足父母与儿童逃离城市枯燥生活的愿望,使其体验到亲子农业产品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可以从产品中体验到农业元素,联想到农业与自然生态。

(2)安全性。儿童在正常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受到来自产品方面的任何伤害,即使在无意识中进行了错误的操作,也能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儿童的安全。[12]

(3)体验性。注重能否给儿童带来更多体验价值,将可爱的形态、舒适的触感、丰富的色彩、娱乐与教育兼备的功能、良好的互动性等一系列的特征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使儿童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体验。[13]

(4)趣味性。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他们天生情感丰富,偏爱接触那些宜人性、极具亲和力、充满生命力的趣味产品。[13]

(5)益智性。儿童的想象力丰富,亲子农业产品在设计中应格外注重儿童的智力开发,通过产品体验激发儿童的创造力。[14]

(6)互动性。通过来自生理与心理等不同层面的潜移默化,以增强家长和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15]

(7)情感性。孩子们对声音与色彩察觉敏锐,因此需要格外注重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设计,加强对孩子的情感关注。

(8)易用性。儿童的思维较为单纯,逻辑思维、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尚未发展成熟,缺乏一定的耐心,倘若产品设计较为复杂,使儿童望而生畏,或者操作较为繁复,他们就会转移注意力甚至产生挫败感,不愿意再接触该产品,因此,设计的产品要容易使用。[11]

(9)兼顾性。尽管儿童产品使用者是孩子,但消费者却是其父母,产品设计不但应达到孩子们的要求,而且还应达到父母的要求。

(10)环保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对使用产品的健康安全要求较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最大限度较少产品对儿童的伤害。

(二)亲子农业产品创新设计案例

在产品设计开发中要以农业为根本确定主题,满足孩子与父母重返原始生态、体验乡村生活的心理需求。亲子农业产品设计案例见表2。

表2 亲子农业产品设计案例

[1]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1-04(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N].人民日报,2017-02-06(01).

[4]张红.有关亲子游产品及其开发的几点思考[J].旅游研究,2010,(4):51-55.

[5]我国“亲子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突破瓶颈从5点着手[N].南方农村报,2016-04-05(06).

[6]李红伟.我国亲子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D].上饶:上饶师范学院,2013.

[7]吕明伟,郭焕成.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的创设特色[J].中国乡镇企业,2013,(2):78-80.

[8]张胜利,周清明.中国台湾休闲农业探析 [J].世界农业,2013,(8):133-135.

[9]杨晓强.学龄前儿童智力玩具设计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8.

[10]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7-02-25)[2017-05-28].http://www.bjstats.gov.cn/tjsj/tjgb/ndgb/201702/t20170227_369467.html.

[11]田维飞,吴凤林.从符号学出发的儿童餐具造型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11,(1):70-72.

[12]周君,邓樱.儿童产品体验设计与产品属性表达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09,(26):330-332.

[13]罗碧娟.儿童产品的人性化设计[J].包装工程,2006,(1):213-217.

[14]史云,王中华,陆文励,等.休闲农业亲子游憩活动优化设计——以保定市农业生态观光园为例[J].河北林果研究,2016,(1):75-78.

[15]张莉萌,和雨,邱奕嘉.观光农业园中亲子景观设计研究——以登封市五彩观光农业园为例[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6,(3):42-46.

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Parent-child Agriculture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WANG Heng

(Center for Regional Tourism,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Economics,Dalian,Liaoning 116052,China)

Parent-child agriculture is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Its theme positioning,product design,service facilities,operat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need to be improved for the parent-child agriculture canno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The parent-child agriculture in Taiwan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 years with a lo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Therefore,the Mainland should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parent-child agriculture in Taiwan.Such aspects as supply and demand adjustment,top level design,business state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eed to b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o construct a rational model of parent-chil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Moreover,in the light of consumption needs,an international influential parentchild agricultural product system with unique style,complete structure and service is buil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parent-child agriculture;innovative development

F323.2

A

1673-1972(2017)05-0024-06

2017-06-21

北京市教委社科一般项目(SM201612448002);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7YS159);大连市社科联立项课题(2016dlskyb237);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科研项目(2017XJLXYB001)

王恒(1982-),男,辽宁大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旅游开发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张 转)

猜你喜欢
亲子旅游儿童
旅游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六·一”——我们过年啦!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