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入门须知

2017-11-02 02:12武当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李同旗
少林与太极 2017年11期
关键词:拳法技击心意

文/武当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 李同旗

太极拳运动入门须知

文/武当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 李同旗

太极拳是以太极图所示的阴阳辨证统一之理为宗旨的哲学拳、文化拳,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运动,有很深奥的文化性、艺术性和技术性,有完备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太极拳习练者想要练好太极拳确实不容易。在古代,前人对太极拳多用阴阳、五行、八卦等抽象语言进行描述,加之前人对太极拳的传授非常严格,所以太极拳不像现在这样普及,社会上知之甚少,这更使太极拳蒙上了一层神秘玄奥的面纱。其实太极拳是一项非常科学的、来源于生活的、自然朴实的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应当用现代科学文化对这项古老的传统武术做出通俗解释,对前人流传下来的著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破除一些玄虚的说法,使人们对太极拳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让它回归自然生活,惠及广大民众。只要有明师指导,按照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地锻炼,登堂入室也不难。古往今来,已有很多太极拳习练者就太极拳入门方面写下了许多著述,下面我就借鉴已有的著述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简要地写几点入门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初学者尽快学好太极拳。

一要懂理明法。拳理是拳法运动的说明书,练太极拳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拳理拳法的研究;拳架是拳理的体现形式,是以武来演道,拳架应当全面地体现拳理。如果不明拳理,则不能指导验证拳架是否准确,而且也不会运用科学的练习方法进行锻炼。只有明白了拳理拳法,对太极拳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这样练拳时才能心中有谱,明确目标,坚定方向,安心定性,沿着正确的方向,运用正确的方法,慢功出巧匠,功到自然成,不至于欲速而不达。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心意与形体的高度结合,是利用旋转屈伸、虚实开合做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的,是追求周身内外高度统一的拳法,是具有高度技巧的拳法。太极拳在练习时与外家拳相比是反其道而行之,由松柔入手,柔中求刚,与一般的具有明显发力动作的外家拳有根本的不同。很多初学者因为不懂理明法而对这种松柔的锻炼方法抱有怀疑态度,因此心存疑虑,就很容易受外家拳习练方法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因此练习太极拳时必须用心思考,弄明白原理,不能盲练蛮练。太极拳的核心拳理主要有3点。

1.遵循阴阳辨证之理。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代表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相互对立依存、相互平衡转化而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是三维立体的浑圆的矛盾集合体。拳以“太极”两字命名,就决定了太极拳是以阴阳矛盾为根本拳理的拳法,“无极生太极,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是太极拳运动的核心哲理。所以,我从阴阳方面给太极拳下了个简要定义:太极拳是以心意按照阴阳中庸之理练养形气神的健身护体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体表达。在拳法中阴阳表现为天地、形意、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动静、虚实、开合、刚柔等等。理解了阴阳,建立起浑圆的、对立统一的、包容万法的整体意识后,太极拳的整个修炼过程就方向明确了。根据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练拳时体悟到了阳的同时,就必须想到与阳对应的阴,因此前人说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等等。体现在拳架上就要形神兼备、力偶旋转、上领下催、左右呼应、虚中有实、合中有开、蓄发相变、支撑八面、劲发八方等,久练之后身体自会有平衡协调、内外合一而又刚柔并济、攻防兼备、化发合一之效验。既然太极拳遵循辨证之理,那么练太极拳就要特别注意思维方向,要辨证思维,善于逆向思维,既要研究摔打之法,更要深钻化拿之功,不能只习惯于按照外家拳的思维方法研究太极拳,而要在怎样细致入微地旋转屈伸、怎样走才能我顺人背、怎样走才能化拿合一等方面下工夫。这方面的功夫练出来之后,其他的踢打摔等用法就很简单了。不明此理则难入其门。

2.遵循自然中庸之理。郑悟清说“太极自然理也”,怎样才算自然呢?我的体会是:自然就是不折腾、不拔苗助长、不画蛇添足,以意念调控周身,在神舒体静、呼吸自然的状态下使人体各部先天自然功能达到最佳配合而进行运动,从而练出周身内外同步合一的整体螺旋劲力。

太极拳运动遵循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完全按照人体的运动生理规律进行活动,顺遂自然,“不强人之难能,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没有奋力跳跃之劳,不受张筋错骨之苦”,使身体各部每时每刻都最舒服顺畅,是人体各部最佳功能位的动态组合。拳以自然、自由为上,不能过于刻板勉强、刻意努力用气而露形,把身体最自然最本能的功能练出来就是最高级的功夫。最自然、最本能的,才是健身和实战中最有效的。

3.遵循内外兼修之理。前人说太极拳内功是性命双修之功,实际就是精神和肌体同步锻炼,精神上蓄神养气,肌体上五弓六合,实为心意六合之功或者说是形意功,最终在达到身心健康的同时能够技击防身。太极拳是心意功、内家拳,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所以始终以内劲的修炼、运用和蓄养为宗。太极内功根本上是心意对身体的调控能力。心意是每个人按照自己对拳理拳法的体悟来调控身体进行运动的思维活动,对拳理领悟得透彻全面,则走出的动作轨迹就对拳理表达得完善,练出的技术也就全面。内家拳是心意与肢体运动高度配合的拳术,练的是周身圆活协调之整劲,练拳的过程就是使心意与肢体结合的过程,其根本就是练心意的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心意的正确运用。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意,按层说理用意,心意不对则拳不可能练成,要用心意造形,用身心体会感受。古今各家各派的独门秘诀说白了就是用意念的方法,通过意想假借、以假修真、打若练、练若打的用意原则增进功夫。行功走架时心意怎么想、想什么、掌握什么火候,各家都有自己的具体要求。

综上所述,从拳理上分析,太极拳只有一种,因为都是一样的人体结构,一样的阴阳拳理,现在的各家各派只是代表了不同的传承谱系,而不能代表不同的拳理技术。既然如此,各门派太极拳在动作技术轨迹和演练风格上应该大同小异,不应该差异太大。如果差异过大,则说明某些技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过大地悖离了太极拳理。大道至简,太极拳是人体最本能、最自然的动作,太极拳是拳理最简单的拳,简单得让常人忽视了它的存在。太极拳不存在简化,因为它已经是最简单的了,画蛇添足的动作只能使我们离太极拳愈来愈远。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现在的科学技术,没有影象视频,加上太极拳的传授非常严格,不轻易授人,导致拳架套路没有一个统一的参照标准。加之徒弟离开师父后由于受落后的交通条件限制,可能终生到老再也没有见过师父,在此期间拳架轨迹只有靠自己去体会领悟进行自我纠正,既要适应当地的武术环境,又有各人的不同理解,太极拳就形成了像书法一样的不同形体和技术风格。现在时代好了,有了视频,有了现代运动科学,动作轨迹谁优谁劣可以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各家各派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只要我们各家能够坦诚交流,本着同一个拳理,朝着“听化拿发”技术最佳化的方向一起团结研究,就能探讨出心意怎么用才能听得最灵、化得最空、拿得最巧、发得最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正本清源,大道归一,还太极拳一个本来面貌,让这个中华本土的文化普照世界,造福苍生。

二要心静体松。心不静则体不松,体不松则气不沉,气不沉则轴不稳,轴不稳则动无根,动无根则圈不圆,圈不圆则拳不活,因此练拳必须松力沉气。初学者大多不能很好地理解松静的作用,对松静没有足够的重视,只是一味地僵硬地模仿拳架轨迹,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功夫上身就慢。松静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练拳要轻轻地慢慢地、不知不觉自然地,在“用心意不用力”上下工夫。不用力是指四肢躯干运动时所用之力只要能克服自身重力、把姿势做到位就可以了,不要再用多余的力,要轻轻地运动,一点也感觉不到力的存在。只有放松了,肌肉之间才易于联通协调。这就像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一样,双方如果都紧张地保持戒备之心,则无法沟通,无法配合,只有两人放松下来坦诚相见,才能达成共识,通力合作。人体各部的协调与此同理,松得越好各部的协调性就越好,功夫上身就越快。只有心静体松慢练,才能使动作细致入微,才能练出周身内外高度协调统一的整体劲,才能练出千变万化的圆活内力。

三要端正舒展。练太极拳像练书法一样,要形体端正,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练习者初学之时往往手脚不能互相兼顾,更不能体会腰胯的配合,即便外形做到位了,但对自己肌肉关节的内在状态还没有一个灵敏准确的感知,不能正确调控身体。此时如果拳架缩手缩脚舒展不开,必然会导致各关节运动轨迹不准确,不到位,该转的地方似是而非简单带过,功夫就练不到身上去。因此初学之时务必使肢体舒展、将关节肌肉拉开,揉筋拔骨,以外形带动内气,懂劲以后再以内意引导外形,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拳架缩小。初学拳架,务要严格依据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进行练习,立身中正,身法端正到位,只有这样才不会把太极拳打成太极操,才会有更好的健身和技击效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习武防身的需求迅速淡化,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的技击性正逐步减弱,人们练拳更倾向于健身娱乐,有七分健身三分技击之说。但太极拳毕竟是拳,技击性是不可或缺的成分,而且有的技击性还非常强,现在已把技击性作为检验太极拳练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如果按要求练习了,则自然会产生技击性;如果不会进行技击运用,则说明拳架练得不对或者功夫不到。

四要打牢根基。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太极拳首要的就是从多练习钻研基本功、端正身法、打牢根基入手,否则事倍功半、徒费时日,甚至误入歧途而终无所成。太极拳法的基本功就是人体运动的根本规律的提炼,基本功就好比是汉字的笔画,我们可以将笔画组合成汉字,同理将基本功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各个太极拳招式。功夫的高低就在于这些组合的结构及精度,即各部的速度、力度和角度的协调度、同步度等。太极拳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运动,如果把握不住它的运动规律则很难练好,因此练太极拳必须跳出眼花缭乱的一招一式,不被招式限定思维,要从所有招式中提炼出运动的规律来,抓住了根本则练拳就容易了,基本功就是对太极拳运动本质规律的提炼。

传统的正宗太极拳有一套全面系统的基本功功法,这些简洁自然的基本功充分把握住了武术运动的本质,蕴含着武术共同的内在运动原理规律,直接体现了拳理拳法。通过练习基本功就能快速把握太极拳的运动要领,掌握了基本功就能理解运用拳理拳法而举一反三。把基本功练熟后稍加组装,就成了千变万化的拳架,找出规律后招式就可以自由创编,“法无定法动即为法”,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太极拳,大多数都是从练习拳架开始。有的人仅仅一年半载就学习了好几个套路,便自认为入门了。其实短时间内是很难练好太极拳的,必须严格按照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和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练习,没有捷径可走。慢就是快,练好基本功就是最好的捷径。练太极拳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初始时功夫上身慢,老是找不到感觉,许多人会心灰意冷而放弃,这时最需要坚持,等到量变到质变产生内力之时,功夫自会突飞猛进。只要有明师指点,方法得当,自己刻苦努力,多练多听多看多问多实践,三年五载便可入得门径。

以上是我多年来在练拳和教拳中总结的几点心得,希望能对太极拳初学者起到一点指导作用,使初学者少走弯路,尽快受益于太极拳。

猜你喜欢
拳法技击心意
2016年昆仑决比赛拳法技术运用分析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狗拳非遗难寻传
12月,12分心意,12次相遇,万千陪伴
猜拳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最好的礼物,最美的心意
太极拳:自然性质的反映和再造
欢愉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