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咸评诗话浙盐

2017-11-02 08:28周洪福
中国盐业 2017年18期
关键词:盐商海盐盐业

■ 周洪福

品咸评诗话浙盐

■ 周洪福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引发国人对古诗词空前高涨的热情。浙江盐业历史悠久,由此而衍生的盐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盐业人,我们在惊羡于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的同时,不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另辟蹊径,关注浙江盐诗,也能做到“术业有专攻”“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精华,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珍品,当千锤百炼的诗词,遇到风干日曝的海盐,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笔者从浙江海盐的生产、运转、民生、风物、人情等方面,就浙江盐诗作一些梳理。

一、综合反映浙江海盐生产全貌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大片滩涂,地理条件非常适合海盐生产,早在春秋越国时已生产海盐并设立盐官,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元代,两浙下砂盐场(位于今上海)司令的陈椿(浙江天台人)根据前任提供的旧图编纂的《熬波图》,图47幅并系以诗47首,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海盐生产工艺的全貌,纤悉毕具,堪称元代浙江海盐生产的一部“史诗”,对研究中国盐业史有着重大价值。《熬波图诗》总序总体概括了浙江盐业的全貌。“钱塘江水限吴越,三十四场分两浙。五十万引课重难,九千六百户优劣。火伏上中下三则,煎连春夏秋九月。严赋足课在恤民,盐是土人口下血”,对盐场的位置、数量、引额、盐户数、盐税、生产季节、盐民劳作和生活进行了总体概括,并引出了47首盐诗,从“各团灶座”至“起运散盐”,每一首诗都反映了元代浙盐生产的一个步骤或环节,完整地记述了当时浙江海盐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盖造房舍、裹筑灰淋、引入海水、辟治摊场、晒灰淋卤、载卤入团、斫柴运柴、治制铁盘、煎盐、收盐运盐等10类,涵盖了当时海盐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元代浙江海盐生产的一部“百科全书”。

这些诗中,对当时政府对盐业生产的管理体制也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如《各团灶座》,“东海有大利,斯民不敢争。并海立官舍,兵卫森军营。私鬻官有禁,私鬻官有刑。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元代,两浙实行团煎制,灶户必须集中居住在一起,以“团”为单位修筑生产点。每团由三灶或两灶组成,每灶内有若干盐户。同一灶的盐户,共同使用官灶官盘。团的四周筑垒围墙,外面还要挖掘濠堑,团内筑凿池井,盛贮卤水,盖造盐仓屋,置关立锁,复拨官军,守把巡警。团就仿佛一个戒备森严的城池,可见管理之严,其根本目的在于杜绝盐的私自生产和流通。

这些诗中,陈椿以看似写实的方法,寓情于景,痛陈盐民疾苦,流露出对盐民艰辛劳作的同情和对当政者的殷切希望,体现了作者“悯民资政”的思想。如《捞洒撩盐》,“火伏上则盐易结,日烈风高胜他月。欲成未成干又湿,撩上撩床便成雪。盘中卤干时时添,要使柈中常不绝。人面如灰汗如血,终朝彻夜不得歇”,盐民境遇之悲惨、劳作之艰辛跃然纸上。陈椿在《熬波图序》中写到:“将使后人知煎盐之法,工役之劳,而垂于无穷也……有意于爱民者,将有感于斯《图》,必能出长策,以苏民力。于国家之治政,未必无小补云”。

此外,明代官员彭韶所作的《恤灶图八咏》,也系统记述了明代浙江盐业的全景,此八诗为组诗,“诗咏其情,序叙其事,图写其状”,可视为元人陈椿《熬波图诗》的缩减版,对后世更好地了解明代浙江海盐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孝宗弘治初(1488),彭韶以刑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整理两浙盐法,视察浙东盐政,悯灶户艰苦情状,绘为八图并系以诗,力请减轻盐民负担,改善其生存条件。《恤灶图八咏》八首诗分别为《盐场图》《山场图》《草荡图》《淋卤图》《煎盐图》《征盐图》《放盐图》《追赔图》,以其耳闻目睹,全面描述海盐产区盐民生产、生活苦难情状,语真情切,读者为之陨涕。限于篇幅,此文仅节录开篇一首。

盐场图

两浙山水乡,古称天地藏。

西望出吴淞,东行逾雁荡。

利孔非一途,盐征为海王。

泉布充京储,刍粮助边饷。

庶哉用物弘,生意不复畅。

新桂与炊玉,晨昏增感怆。

敞屋栖寒庐,新畲倚孤嶂。

怀土思依依,承家如草创。

仅从文学性讲,陈椿的《熬波图诗》和彭韶的《恤灶图八咏》的文学价值并不高,无浪漫之气息、无华丽之辞藻、无奥秘之典故,但上述两诗的价值更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为后世研究古代浙江海盐生产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主编)评价《熬波图》是宋元煮盐生产技术的全面、系统总结,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关于海盐生产的专门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彭韶高度评价:“韶之风节虽不藉文章以传,然文章亦足以不朽。至其巡视浙江,兼理盐法,怜灶户之苦,绘八图以进,各系以诗,具有元结《舂陵行》、郑侠《流民图》之意,又不仅以词采工拙论矣。”元代诗人杨维桢写有一篇著名的《海盐赋》,其中提及浙江海盐生产的宏大气势,“青齐之境,吴越之,斥卤万里,宵烹夜煎”“是东南煮盐之为大,又岂井池木石之产所能抗衡也哉”,说明浙江海盐生产面积较大,产量较丰。

二、反映盐民艰辛劳作与困顿生活

这类诗在浙江盐诗中所占比例最大,尤以北宋柳永的《煮海歌》和元代王冕的《伤亭户》最具代表性。

柳永,北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景佑进士,曾监晓峰盐场(位于今舟山)。柳永目睹盐民劳作之艰辛、待遇之微薄、生活之困顿,以悲天悯人、悲怆激昂的情怀写下《煮海歌》。清人朱绪曾所撰《昌国典咏》,极称该诗“洞悉民疾,实仁人之言”。

《煮海歌》全篇32句,层次井然,结构严谨。开篇四句总领全诗,点明了盐民贫困及造成贫困的原因,并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官府;其后六句为叙述,既是对制盐过程的描述,也是对盐民劳作之艰辛的概括;再后四句夹叙夹议,揭露高利贷盘剥之重,官府赋税之苛,入官盐价之低,盐民生活之苦;最后四句为全诗的诗眼,是柳永发出的思考和呐喊:要使盐民过上“母富子不贫”的日子,就要施恩去兵罢盐铁,盐民才能安居乐业。

煮海歌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溜成卤。

卤浓咸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粮;

秤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元人王冕的《伤亭户》被当代文学大师钱钟书认为与柳永的《煮海歌》齐名,是宋元两代“写盐民生活最痛切的两首诗”。王冕,浙江诸暨人,一生拒绝为官,游历天下。在一次旅途中,诗人清晨从绍兴上虞的东关出发,晚上在上虞的曹娥借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千古名篇《伤亭户》。诗人以平实质朴之笔,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盐户生活的真实图景。起篇数句写途中投宿,夜闻哭声,从而引发野老倾诉全家的不幸遭遇。出自野老之口的桩桩件件充满血泪的控诉,让人为之心寒、为之情动。结尾四句,下笔冷峻,表达了诗人对盐户苦难的深切同情。该诗模仿杜甫《石壕吏》而得其精髓,风格沉郁顿挫、悲切感人。

伤亭户

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

草床未成眠,忽起西邻哭。

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

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

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录。

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

不为公所干,惟务么所欲。

田关供给尽,鹾数屡不足。

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

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

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

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

夜永声语冷,幽咽向古木。

天明风启户,僵尸挂荒屋。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庆历七年(1047)到皇祐二年(1050)三年间在两浙路明州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任知县,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治绩大举,民称其德。鄞县向为浙江产盐重地。在任鄞县知县其间,王安石写了一首《收盐》,慷慨陈词,为民请命,提出国家不能与民(盐民)争利的政治远见。全篇以直叙为主,语言质朴无华,间以议论,篇末更见宏旨,发人深省。

收盐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

穷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复出。

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

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

尔来贼盗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明代宁海人王雄曾写过一首《题盐场图》,也对浙江盐民劳作之艰辛、生活之困苦有过生动而真实的描述。该诗为长诗,共60句,本文仅节录前四联,“大江横界东西浙,盐场如旗对分列。伊谁倡此榷海谋,流祸千年尚未竭。古称厚货斯贫民,卤政之苦难具陈。日日征月敛有常课,未死不用辞劳辛……”。

清初,抗清将领郑成功据台湾。清廷为断绝与其联系,下令宁波沿海居民内迁30里,违迁或越界者杀,使得无数盐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时任宁海县令的李文作为一个海禁的执行者和当事人,目睹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后,焚毁沿海房舍,迫使大批民众离乡背井,抛妻别子,造成当地哀鸿遍野、饿殍满目的惨景,曾作《遣民行》诗一首。至今读来,仍觉不寒而栗、潸然泪下。

遣民行

圣德周天地,敉宁在四方。

如何遭数厄,困苦见此缰。

海氛未尽扫。万姓惨痍疮。

秋鳝魂釜底,敢效鲸鲵狂。

联肆劫掠,寓目皆可伤。

鱼盐夺其利,骈胝资为粮。

青鳞间白骨,村市亦战场。

庙箕歼小丑,移民且离乡。

庐舍成灰烬,焰腾百里光。

老稚惊欲死,只遵就周行。

担头无些物,穷步牵衣裳。

绕树来三匝,古庙扫作房,

尽日乏活计,欲眠地即床。

饥来煮野菜,和根入鸣肠。

渐久情愈急,骨肉不相商。

父子分南北,夫妻折鸾凤。

沟壑填老惫,黠悍走中央。

况又罹旱魃,赤地成奇荒。

哀鸣结长呖,中泽集未遑。

监门知有绘,膏泽沛穹苍。

同为宁海人的清代诗人徐镛写过一首《煎丁叹》,记述了盐民艰辛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发出了“煮海为盐创仲父,至今累我煎丁苦”的无奈感叹。

煎丁叹

煮海为盐创仲父,至今累我煎丁苦。

叠汲海中一掬波,碎浇地上半亩土。

炎夏赤日当午天,腹饥身倦土中眠。

一阵海风送雨至,数日苦工半刻弃。

天晴转晒无气力,勉强操作不敢息。

正恐征盐吏又来,果然牌票迭催逼。

恳尔吏为我宽限,宽我三日来输官。

买盐代缴原非艰,无故敝衣破帽都质完。

任尔哀求瞋双目,牵去见官日鞭扑。

日遭鞭扑何敢尤,可惜场中泥未收。

三、反映盐商、盐贩运转经营及生活

由于重农抑商思想的传承,在中国古代,商人尽管腰缠万贯,但其社会地位不高。唐宝应元年(762年),刘宴改革盐法,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突出了盐商在流通领域的作用,盐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超乎其他商人的特殊阶层。白居易的一首《盐商妇》,通过对盐商妇奢华生活的描写,指责盐商以合法身份而谋取厚利,同时讽刺主管盐政者的无能。此诗对我们了解唐代盐商的社会地位和经营状况有一定帮助。“不属州县属天子”,反映出当时的盐商有专门的盐籍,入籍盐商隶中央度支、盐铁使管辖;“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如”,反映出当时盐商利润之丰厚。也正因此,唐代有不少人自愿入盐籍。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因笔者未能阅到《盐商妇》的具体创作年代,是否写作其杭州刺史任上不得而知。从诗的字面上看,反映扬州盐商的可能性较大(“本是扬州小家女”)。唐代浙盐产量堪与淮盐媲美,仅兰亭、嘉兴、临平三监的年产量即达百万石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此诗作为唐代浙江盐商的写照也未尝不可。

盐商妇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

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

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如。

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

饱食浓妆倚柁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盐商妇,有幸嫁盐商;

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

好衣美食有来处,亦须惭愧桑弘羊。

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

诗人杨维桢也曾写下过脍炙人口的反映盐商和卖盐妇的盐诗。杨维桢,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浙江绍兴人,曾任两浙钱清盐场(位于今绍兴)司令,因请求减轻盐税不允,决意投印去官,方获准减额三千,但以忤上故,十年不获升迁,其后仕途不得志,周游山水,以做诗行吟为主。由于杨维桢曾任钱清盐场司令,对盐的生产、经营有深刻的了解,其所作的《卖盐妇》一诗描写了人生坎坷、遭遇悲惨、生计艰难的元代卖盐妇女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感同身受、心怀悲切。

卖盐妇

卖盐妇,百结青裙走风雨。

雨花洒盐盐作卤,肩负空筐泪如缕。

三日破铛无粟煮,老姑饥寒更愁苦。

道旁行人因问之,拭泪吞声为君语:

妾身家本住山东,夫家名在兵籍中。

荷戈崎岖戌明越,妾亦万里来相从。

年来海上风尘起,楼船百战秋涛里。

良人贾勇身先死,白骨谁知填海水。

前年大儿征饶州,饶州未复军尚留。

去年小儿攻高邮,可怜血作淮河流。

中原封疆音信绝,官仓不开口粮缺。

空营木落烟火稀,夜雨残灯泣呜咽。

东邻西舍夫不归,今年嫁作商人妻。

绣罗裁衣春日低,落花飞絮愁深闺。

妾心如水甘贫贱,辛苦卖盐终不怨。

得钱籴米供老姑,泉下无惭见夫面。

君不见,绣衣使者浙河东,采诗正欲观民风。

莫弃吾侬卖盐妇,归朝先奏明光宫。

杨维桢还写过一首《盐商行》,反映的是两淮盐商的经营和生活情况。“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万金宅,但愿盐商千料舶。大农课盐析秋毫,凡民不敢争锥刀。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盐商尽管社会地位低下,但富比王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盐价的昂贵,盐商所获暴利之大。此诗虽非浙江盐诗,但从中也可窥见浙江盐商盐利之丰厚、生活之奢靡。

四、以盐为载体寄托风物人情

楼钥,南宋大臣、诗人,浙江宁波人。楼钥在其亲人赴长亭盐场(位于今宁波)任职时,赋诗《送元卫弟赴长亭盐场》以作临别赠言,“毋谓官为小,要使所居大。毋言才可了,检身到纤介。我家门户重,衣冠绵数代。当以诚心求,子视勿自懈。亭民亦良民,孰谓俱无赖。官吏既扰之,兼并责逋债。熬波亦良苦,乐岁色犹菜。输盐不得钱,何以禁私卖。所在积蠹久,良法浸多坏。吾闻不无术,更当审利害。熟视不为谋,空餐愧难盖。不应行一切,遽使绝称贷。富者能寡取,倍息久仍在。贫者庶少宽,公私可缓带”,寄托着浓浓的亲情和殷切希望。该诗为一首长诗,共44 句,兹不复录。

元代史官、诗人,浙江义乌人,延佑二年(1315)授官台州路宁海县丞。黄刚到宁海赴任时,看到宁海的风土人情,欣然赋诗两首,少了些悲天悯人的凝重,多了些新官上任、下车伊始的闲庭信步与愉悦。本文节录其中一首。

初至宁海

缥缈蛟龙宅,风雷隔杳冥。

人家多面水,岛屿若浮萍。

煮海盐烟黑,淘沙铁气腥。

停骖方问俗,渔唱起前汀。

明代诗人刘秩在宁海游海上观看盐场后,赋诗五首,其中既有对盐民辛苦劳作的喟叹,也有去留随意、宠辱不惊的洒脱。本文仅节录其中反映盐民劳作与生活的一首。

游海上观盐场

亭民无别业,煮海作生涯。

卤井分元露,盐盘结白花。

妇人充灶闸,牛犊架新车。

鹾赋如山积,何忧国用奢。

五、以盐为意象颂扬济世贤才、渴望舒展抱负

以盐为意象的诗词,脱离了现实的盐业生产盐民生活,与本文“浙盐”这一属性关系不大,但此类诗在盐诗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别有一番滋味,本文略举一二。在古诗中,“盐梅”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含盐词汇,喻指经世济国的栋梁之才。如唐太宗李世民曾作长诗《执契静三边》,其中一联“元首伫盐梅,股肱惟辅弼”,表达了古代帝王对贤臣良将的渴望;而唐代诗人韩愈的《咏雪赠张籍》,其中一联“岂堪裨岳镇,强欲效盐梅”,则从人臣的角度,以盐梅自喻,表达了忠君报国之心;“盐车”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含盐词汇。“盐车”出自典故“骥伏盐车”,表达出渴望伯乐的积极入世之心。如唐代诗人韩琮的《咏马》,“曾经伯乐识长鸣,不似龙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盐车犹驾瘦何惊。难逢王济知音癖,欲就燕昭买骏名。早晚飞黄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鸾鸣。”诗人借马咏怀,抒发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赏识、受到重用、一展宏图的远大抱负;有用“无盐”来代称丑女的。唐代诗人李端所作的《杂歌》中有一联诗“人生照镜须自知,无盐何用妒西施”,表面指丑女无需嫉妒美女,而实际是告诫世人要有自知之明,传为千古佳句;用盐来形容音乐的,如唐代诗人顾况在《李供奉弹箜篌歌》写到:“指剥葱,腕削玉,饶盐饶酱五味足。弄调人间不识名,弹尽天下崛奇曲”,通过盐的美味来类比琴师的技艺高超、韵味悠长的音乐魅力;也有把盐比作雪的,如唐代诗人李贺写的一组《马诗》,其中有一联“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唐代诗人权德舆在《杂兴五首》中有一联诗“含羞敛态劝君住,更奏新声刮骨盐”,此处,“刮骨盐”已经脱离了食盐本身的含义和属性,而是一种曲调名,盐犹“引”。

古代,盐乃八政之一,上关国课,下裕民生,国之重器。浙江盐业历史悠久,衍生出有关盐的故事、诗词、歌谣、谚语、民俗等丰富多彩的盐文化。而盐业诗词,无疑是浙江盐文化中韵味悠长的一部分。这些盐诗,围绕着盐业生产、利税、运转、买卖、盐民劳作与生活,讲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浙盐故事,呈现了一幅幅盐民生产生活的生活画卷,对于后世了解浙江盐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而品读这些盐诗,知古鉴今,奋起图强,在当前面临盐业体制改革关键时期,对于推进浙江盐业转型升级,打造“百亿浙盐”,创全国一流盐企,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盐业集团)

猜你喜欢
盐商海盐盐业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海盐可可
《中国盐业》杂志倾情关注影响盐业发展改革的人和事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烛光有烟
烛光有烟
大清盐商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