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名称规范问题探讨

2017-11-03 05:44赵芡刘辉婧李秋月余羊羊聂懿杨海玲刘欢
中药与临床 2017年4期
关键词:基原混用藏药

赵芡,刘辉婧,李秋月,余羊羊,聂懿,杨海玲,刘欢

藏药名称规范问题探讨

赵芡,刘辉婧,李秋月,余羊羊,聂懿,杨海玲,刘欢

目的:探讨藏药临床用药名称规范性。方法:通过分析当前藏药名称混乱现象,运用文献调研与文献分析归纳法,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探求藏药名称规范化的方法,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办法。结果:总结出六个方面的问题∶藏药的同物异名现象;藏药同名异物现象;藏药名称翻译不一致现象;藏药材植物名与药材名混用现象;藏药材植物的用药部位不统一现象;方剂中药材名不一现象。结论:提出规范化建议,解决藏药名称不规范导致的众多问题,并为藏药名称统一提供可能的依据和研究参考。

藏药;名称;规范化;问题探讨

藏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十分丰富的医药文献,它与传统中医药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关系,也吸收了中医药、天竺和大食医药的精华,它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确切的疗效等特色,正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藏族先贤们在藏医药发展过程中早已有所成就,佳作不断,而且在藏医药文献整理、继承和发展等进程中也陆续翻译和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文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为藏医学和藏药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语言与文化等差异,藏药基原考证和藏医药经典翻译等方面出现了同物异名、同名异物、药材名与植物名混用等现象。

1 藏药名称不规范问题

1.1 藏药中同物异名现象

在藏药的名称中最常见的名称混用现象之一就是同物异名,即不同的名称来源有植物名、通俗名称、藏文音译名称等。

表1 藏药同物异名现象举例

米替肖木萨松生等豆科植物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 Standl.的种子中华本草(藏药卷)[1]生等为鼠李科植物西藏猫乳 Rhamnella gilgitica Mansf. et Melch的干燥树根及枝条中华本草(藏药卷)[1]红耳鼠兔渣驯渣驯膏岩精川西獐牙菜格蒂鼠兔科动物红耳鼠兔(Ochotana erythrotis)的粪中华本草(藏药卷)[1]机合蒂桑蒂龙胆科植物川西獐牙菜Swertia mussotii Franch的全草中华本草(藏药卷)[1]

表1显示,同物异名的现象普遍存在,药材存在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名称,这给临床入药造成极大的不便。

1.2 藏药中同名异物现象

由于藏药中同名异物现象较常见,以至藏药使用中,药物基原不明,不利藏药的规范化发展。

表2 藏药同名异物现象举例

整理存在同名异物现象的藏药,经过查阅文献和本草考证,进一步规范藏药品种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名称不规范现象。

1.3 藏药材与药名翻译现象

由于藏族与汉族的语言文化差异,导致了语言翻译不准确,药材的基原不明确。

表3 藏药材与药名翻译现象

正是由于上述药材不统一,导致了临床用药混乱以及市场价格紊乱等问题,影响藏药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及安全性。

1.4 藏药材植物名与药材名混用现象

在藏药材的使用中,药材植物名与药材名的混用现象在诸多方剂中出现,以下为一些常用藏药的药材名与植物名混用举例:药材名与植物名的混用将导致组方用药混乱,明确区分药材名与植物名,是正确用药的前提,也能进一步促进藏医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表4 藏药植物名与药材名混用现象举例

1.5 藏药材植物的用药部位不统一现象

由于藏药药材在使用时存在多个用药部位且用药部位不同,致使其功效也存在较大差异,故使用正确的药用部位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

表5 藏药用药部位不统一现象举例

藏药方剂在药材用药部位不统一的现象,造成组方用药不规范,影响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1.6 藏药方剂中药材名不一现象

表6 藏药方剂中药材名不一现象举例

藏药多以丸剂成型,便于携带,符合藏区人民生活习惯。了解藏药材的民族特色,明确藏药材入药的正确应用方法,结合现代药效研究,提高制剂工艺,发挥藏药材配伍最大功效,是我们从古文献中整理藏药方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表中可看出藏药材为多基源入药,组方用药混乱,如龙胆及基原品种白花龙胆、大花龙胆,草乌及基原品种细叶草乌等;藏药用药部位不明确:是葡萄或葡萄干入药,还是藏茴香或藏茴香籽入药等;缺乏统一的标准。从方剂来源可知,如今缺少一部属于藏医药遵行的完善的法典。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及有一部完善且及时更新的法典,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藏族人民数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药物学知识,汇集成众多本草著作,记载近2000种药物。它总结了每种药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品种、栽培、采收、加工、鉴别、炮制、贮藏和应用等方面的经验,是今天藏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

据市场调查、医院走访,当今常用藏药约200多种。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诸多因素,使藏药品种混乱现象严重,其主要现象:(1)同物异名,如大戟科叶下珠属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inn.),其药材在藏地习称“余甘子”,在云南习称“滇橄榄”。(2)同名异物,如壁虎与蜈蚣都有天龙之别名。(3)药名翻译,如藏译汉有石莲子、金刚藤两种。(4)植物名与药材名混用,如植物名桃儿七与药材名小叶莲。(5)用药部位混乱,常用藏药鬼臼的果实,根均可入药。但果实具有调经活血,催生,下死胎之效,根具小毒,有祛湿解毒。(6)方剂中药材名混用,如《二十一味松生等膏丸》中常用藏药名“小檗皮”和替代品“小檗内皮”混用。

2 建议

2.1 进行本草考证,明确藏药材的基原

《晶珠本草》中檀香分为白、黄、红、紫四种。据考证,白色者为檀香,红色者为红檀香,系豆科植物青龙木的心材,黄色者不详。小叶莲始载于《月王药诊》、《温岛合》对其形态、性味、效用均有详细记载,确定为小檗科桃儿七,矫正了与鬼臼属鬼臼D.Versipoellis (Hance)M.Cheng的乱用。

2.2 培养藏医药专业人才,从事经典药学著作翻译

为统一标准,规范名称奠定基础,促进藏医药文化发展。

2.3 统一标准,规范名称

据文献考证,白花龙胆的基原植物有大花龙胆、岷县龙胆、高山龙胆,龙胆科植物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 iKanitz)为主流品种。明确藏药品种,应力求达到“一药一名”。

2.4 结合现代化技术,研究藏药材成分

藏药材存在多基原现象,利用现代化技术(IR、UV、DNA分子标记技术等)确定其主流品种。

2.5 创建一个藏药名称数据库

将药材用药部位、药用功效等进行分类,这将便于药物索引,进行药材规范命名。

3 结语

藏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名称规范已成为现今一件复杂的工作。本文通过列举藏药名称规范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初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从根本解决藏药面临的名称不规范问题,我们期望能在有关部门的带动下,组织相关专家对该类药物从来源、文献总结、药性、药效、临床应用并结合现代的研究成果,逐一研究、归类,一一对应,制定一个法定名称,在全国推广应用。要有足够的耐心,加强对药物的考证,经过考察研究,严格落实“一药一名”的措施。这样不仅可避免藏药因名称不规范所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而且对藏医药的发展、促进藏医药现代化,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藏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61.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4] 王志萍.试论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J].淮南医药,2013,6(31):553-554.

[5] 俄仓巴,卓玛东珠,刘海清.藏名称汉译问题[J].中国藏学,1995(4):114-116.

[6] 李衷信.浅析中药处方用药名称的不标准现象[J].医药论杂,2004,25(12):1-7.

[7] 宇妥·元丹衮波著.毛继祖,马世林,罗尚达,等译注.医学四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40.

[8] 王智森.基础藏医药学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532.

[9] 索朗顿珠.藏汉合璧常用藏成药实用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68-461.

[10] 《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药百科全书·藏医学[S].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1348.

[11]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1399.

[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3-236.

[13] 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67.

[14] 索郎顿珠.藏汉常用藏成药实用手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461.

[15]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Discussion on the criterion problems of the name of Tibetan medicine/

ZHAO Qian, LIU Hui-jing, LI Qiu-yue, YU Yangyang, NIE Yi, YANG Hai-ling, LIU Huan, ZHANG Jing//(College of Ethnic Medicin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Sichuan)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ormalization of clinical drug name of Tibetan medicine. Method: Based on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the normaliz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name was explored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name confus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induction. And some feasible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 Result:Six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synonym, homonym, different transl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the confusion of the name of Tibetan medicinal plants and medicine, different parts of Tibetan medicinal plants, and different medicine name in prescription.Conclusion: The standardization name criterion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onfusion of Tibetan medicine name, 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evidenc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name.

Tibetan medicine; name; normalization; discussion

R 29

A

1674-926X(2017)04-015-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整合EST-SSR分子标记和代谢谱分析的多基原藏药沙棘鉴定与质量控制研究(编号:81473428)

成都中医药大学 民族医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赵芡,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中药及民族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研究Tel:18408270225 Email:691354930@qq.com

刘欢,在读硕士生,从事防治高原病药效物质基础研究Tel:18380446933 Email: 850797839@qq.com

2016-12-10

(责任编辑:蒋淼)

猜你喜欢
基原混用藏药
色季拉山濒危藏药植物资源状况与保护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多基原藏药“唐冲”名称、品种、药性和植物亲缘关系相关性考证研究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农药混用原则、类别及注意事项
“口”“ㄙ”偏旁混用趣谈
败酱及墓头回基原的沿革与变迁
青海省中藏药种植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藏药沙棘的文献考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