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

2017-11-07 09:16赵慧贤刘鑫国田永远邢金燕谭建成王月田杨丹
关键词:突聋眼震规管

赵慧贤 刘鑫国 田永远 邢金燕 谭建成 王月田 杨丹

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

赵慧贤1刘鑫国1田永远1邢金燕1谭建成1王月田1杨丹1

目的回顾性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诊疗的30例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例资料。结果在30例突发性聋合并BPPV患者中,女19例,男11例;年龄16~83岁,平均52岁;听力曲线呈全聋型、平坦型和中频下降型者分别有23例、5例和2例;BPPV中后半规管BPPV占25例,水平半规管BPPV 4例,多半规管BPPV 1例;突聋与BPPV多发生于同一侧(29例)。手法复位治疗后2周和1个月其总有效率分别为60%和73%。结论突发性聋合并BPPV患者其耳聋多呈全聋型,BPPV多为累及后半规管者,突聋与BPPV多发生于同一侧,通过手法复位治疗多数BPPV可获缓解,但其疗效不及原发性BPPV。

突发性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常继发于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一些耳源性疾病[1,2]。突聋是一种耳科常见病,部分突聋患者可伴有眩晕,而部分患者其眩晕发作系继发性BPPV所致。本文就一组继发于突聋的BPPV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30例继发于突聋的BPPV病例,其中女19例,男11例;年龄16~83岁,平均52岁;就诊时病程1~30天。

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纯音测听等听力学检查和常规前庭功能检查。并接受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患者佩戴Frenzely眼镜,采用美国micromedical公司生产的MMT眼震电图以记录和分析眼震。Dix-Hallpike试验用于后半规管及前半规管BPPV及其亚型的诊断,滚转试验用于水平半规管BPPV及其亚型的诊断[3]。必要时患者接受头颅CT、MRI检查以排除中枢性眩晕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外周性眩晕。

3 复位治疗方法

依据BPPV患者所累及的半规管及亚型采取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3]:后半规管结石症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嵴顶结石症采用Semont加Epley联合复位法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法治疗。上述复位法治疗通常重复1~6次或至眩晕和眼震完全消失。上述手法复位无效者或治疗后仍有残留眩晕症状者及多半规管BPPV患者,给予Brandt-Daroff锻炼法治疗,即患者坐床边,闭目,由坐位变位向患侧侧卧位,当眩晕消失后坐起,停留30s,然后向对侧重复以上运动,整个治疗过程重复10~15遍,每天3次,连续7~10天。

4 随访及疗效评定标准

首次治疗结束后2周和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BPPV疗效评价标准[3]:①痊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感完全消失。②有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感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位置性眼震和眩晕在治疗前后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BPPV。总有效率=[(痊愈者+改善者)例数/总例数]×100%。

结果

在30例突聋合并BPPV病例中,其听力损失曲线呈全聋型23例,平坦型(重度聋)5例,中频型(中重度耳聋)2例;所合并的BPPV累及后半规管者25例,水平半规管4例,多半规管1例;其突聋发生于左侧和右侧者分别为17例和13例,而BPPV居左侧和右侧者分别为16例和14例,即仅有1例(3.3%)其BPPV与突聋的发生不在同一侧。(表1)。

30例患者通过BPPV经手法复位治疗,治疗2周后的随访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为60%,后半规管BPPV和水平半规管BPPV的有效率分别为64%和50%%,1例多半规管BPPV手法复位治疗无效;治疗1个月后的随访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73%,后半规管BPPV和水平半规管BPPV有效率接近,分别为76%和75%,较治疗后2周时的有效率均有所提高,1例多半规管BPPV仍未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表2)。

表1 突发性聋合并BPPV病例的临床特征

表2 继发于突发性聋的BPPV复位治疗效果(例,%)

讨论

部分突聋患者可伴有眩晕,其中部分病例其眩晕发作系BPPV所致。因此,当突聋患者出现位置性眩晕,我们要考虑到是否合并有BPPV,可通过诊断性变位试验明确诊断。在突聋伴眩晕患者,眩晕和耳聋症状可同时出现,其眩晕症状也可于耳聋发生前后出现。继发于突聋的BPPV多与耳聋同侧发生,本研究中除1例其BPPV与突聋的发生不在同一侧外,其他29例均系同一侧患病。本研究中30例突聋伴BPPV患者均系突聋后出现位置性眩晕,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可诱发出位置性眩晕和典型眼震表现,被诊断为继发于突聋的BPPV。本研究中多数患者为累及同侧后半规管之BPPV,与以前文献报道一致[4,5]。

突聋的病因不明,循环障碍学说为其可能发病机制之一。多数BPPV其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BPPV,部分BPPV为继发性,可继发于一些耳科疾病,包括突聋[1,2]。继发于突聋的BPPV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突聋的循环障碍学说有关,内耳血管痉挛或血管栓塞引起的内耳供血障碍,在引起耳蜗功能损害的同时,可引起同侧前庭耳石器的损伤及耳石的脱落,而导致突聋合并发生有BPPV[6]。

突聋合并BPPV的患者其BPPV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手术复位,大部分患者经复位治疗后眩晕症状可得到缓解。继发于突聋的BPPV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手法复位其眩晕症状才能得以缓解,较原发性BPPV的复位治疗有一定难度。本研究中30例继发于突聋的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3%,这一有效率低于与文献报道的不伴突聋的BPPV手法复位的有效率(87.5%)[7]。此外,BPPV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未经治疗的后半规管BPPV患者其眩晕症状从开始到消失的平均时间为39天,水平半规管BPPV平均时间则为16天[8]。因此,本研究中部分病例可能存在有自愈的可能。本研究病例数较小,有待于通过大样本对照研究进一步分析此类病例的临床特点,寻找出更好的复位治疗方法,以提高其诊治效果。

1 滕锦楠,纪洋洋,徐林根.继发于耳源性疾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学,2012,19(6):667-669.

2 吴子明,张素珍,刘兴健,等.内耳病变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1):821-825.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 (2006年,贵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4 刘波,孔维佳,冷杨名.并发于突发性耳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38(1):128-130.

5 赵慧贤,朱丽雅,刘鑫国.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2016,23(5):302-304.

6 Rambold H,Helde W,Helmchen C.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ing vertigo with ipsilateral hearing loss.Eur J Neurol,2004,11(1):31-35.

7 李菊兰,蔡华成,徐海.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听力及言语疾病杂志,2011,19(5):428-430.

8 Mandala M,Pepponi E,Santoro GP,et al.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on the efficacy of the Gufioni maneuver for treatment of lateral canal BPPV.Laryngoscope,2013,123(7):1782-1286.

10.16542/j.cnki.issn.1007-4856.2017.05.017

1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463000)

赵慧贤,主治医师.Email:969620516@qq.com

(收稿2017-07-08 修回2017-08-07)

猜你喜欢
突聋眼震规管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四型突发性聋患者内耳膜迷路积水的临床观察》摘译
42例轻嵴帽患者的眼震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
12例复位过程中转换为前半规管BPPV的后半规管BPPV病例分析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①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内耳及相关解剖结构的教学方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