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①

2021-11-16 13:48谭泽儒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眼震规管耳石

谭泽儒

(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信阳 464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指患者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引起的短暂性眩晕症[1]。当前,BPPV诊断依据主要为患者体位变化引起的典型性眼震,故准确判断眼震方向非常关键。裸眼状态下,微弱的眼震难以被发现,眼震方向与强度亦难以识别[2]。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视频眼震电图(VNG)在BPPV临床诊断中得到普及,通过数字视频记录技术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眼震的方向与强度,客观的反映眼震状况,有助于提高眼震的检出率。本次研究选取110例BPPV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VNG在BPPV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BPPV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01~2020-10就诊于本院的110例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41例,女69例;年龄18~74岁,平均(47.21±8.36)岁;病程1~24d,平均(11.26±2.12)d。诊断标准:参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3]中BPPV的相关诊断标准:变位实验具备典型眼震特点,可在翻身、起床、卧床时诱发;或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纳入标准:①符合BPPV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系统性疾病者;②合并脊柱疾病、颈椎病者;③中枢性眩晕病者。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患者对本次研究同意且知情。

1.2 方法1.2.1 询问病史

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病时间、家族史、眩晕发作时的基本情况等,并对患者进行常规耳科检查。

1.2.2 Dix-hallpike试验

患者坐在检查床上,医师站在其身后双手扶住患者头部向患侧转动45°,并协助患者将体位调整为仰卧位,患者头部向后仰悬在床外侧,并向下与水平面间形成30°夹角维持至少30s,期间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眩晕感,并记录有无眼震及其方向、大小、持续时间,至少观察1min或待其眼震消失。参照上述方法检查对侧。

1.2.3 滚转试验(Roll Test)

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取仰卧位,头部下方垫一木板或枕头支撑使其与水平面形成30°夹角,头部向一侧转动90°随后返回正中位,之后朝另一侧转动90°。期间询问患者是否出现眩晕感,并记录有无眼震及其方向、大小、持续时间,每种头位至少观察2min或待其眼震消失。

1.2.4 眼震观察

首先通过裸眼检查的方式观察并记录眼震特征,间隔30~90min(平均60min)后,采用视频眼震电图仪(丹麦,尔听美)复查眼震状况。

1.3 诊断标准

①典型眼震:眼震强度、持续时间足够,可有效分辨眼震快慢相,判断眼震成份与方向;②不典型眼震:眼震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无法有效分辨眼震快慢相,亦不能判断眼震成份与方向;③无眼震:仅可诱发典型眩晕症状。

后半规管(PSC-BPPV)、前半规管BPPV(ASC-BPPV)常用Dix-hallpike试验进行诊断;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采用Roll Test诊断;Dix-hallpike试验与Roll Test同时诱发不同的眼震为混合型BPPV。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数据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Fisher's)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ix-hallpike试验结果分析

诊断PSC-BPPV 81例,占比73.64%(81/110);裸眼典型眼震检出率为71.60%(58/81),VNG典型眼震检出率为93.83%(76/81),VNG典型眼震检出率显著高于裸眼检查(χ2=13.989,P=0.000)。诊断ASC-BPPV 4例,占比3.64%(4/110);裸眼典型眼震检出率为50.00%(2/4),VNG典型眼震检出率为100.00%(4/4),VNG典型眼震检出率高于裸眼检查,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χ2=2.667,P=0.102)。

表1 Dix-hallpike试验结果分析(n)

2.2 Roll Test结果分析

诊断HSC-BPPV 20例,占比18.18%(20/110);裸眼典型眼震检出率为65.00%(13/20),VNG典型眼震检出率为95.00%(19/20),VNG典型眼震检出率显著高于裸眼检查(χ2=5.625,P=0.018)。

表2 Roll Test结果分析(n)

2.3 Dix-hallpike试验与Roll Test阳性结果分析

5例Dix-hallpike试验与Roll Test检查结果均呈阳性,诊断为混合型半规管,占比4.55%(5/110);裸眼典型眼震检出率为40.00%(2/5),VNG典型眼震检出率为100.00%(5/5),VNG典型眼震检出率显著高于裸眼检查(χ2=4.286,P=0.038)。

3 讨论

BPPV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又称耳石症,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部位时可引起短暂的眩晕,具有自限性,易复发[4]。该病多发于老年人群,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发病率约占周围性眩晕疾病的17%~20%[5]。当前研究表明,BPPV发病原因可能与活动减少、内耳缺血有关,年轻人多由外伤引起,在患者平卧坐起、翻身、由坐位到卧床时等动作引起,可以通过变位试验诱发眼震予以鉴别[6]。早期对于BPPV的临床诊断需要在裸眼下进行,但对于次数少、强度弱、持续时间短的眼震,单纯的裸眼检查难以辨别;此外,微弱的眼震可能受到裸眼检查时产生的固视抑制的影响,导致裸眼检查在BPPV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与误差。

随着VNG在临床中的普及,利用数字视频手段可以实时记录不同体位下患者的眼震状况,通过分析眼震持续时间、方向、振幅、强度等参数可以有效提高BPPV诊断的准确率。同时VNG具有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势,便于在BPPV临床诊断中的普及与推广。本次研究表明,与裸眼检查相比,VNG对不同特征性的眼震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裸眼检查(P<0.05),提示VNG对BPPV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裸眼检查。本次研究中,裸眼检查ASC-BPPV中有1例出现误诊,其原因可能在于前半规管与对侧后半规管处于共轭平面,Dix-hallpike试验都能诱发眼震,故在裸眼诊断时可能出现误判[7]。但在通常情况下,双侧诱发的眼震在强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VNG能够记录眼震参数,更加客观将眼震状况呈现出来,故诊断结果更加客观、准确。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眩晕症状但无眼震发生,其原因可能在于:①耳石数量过少或体积较小,无法满足眼震产生的条件;②耳石分布过于分散,导致耳石移动时无法带动淋巴液的流动;③反复体位诱发导致疲劳现象;④耳石附着在管壁上,单次体位变化不足以引起耳石移动;⑤诱发眼震前接受前庭抑制药物治疗;⑥受到自限性影响,耳石被吸收或已复位。对于该类患者需要结合其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猜你喜欢
眼震规管耳石
离地性眼震水平半规管BPPV诊治策略
42例轻嵴帽患者的眼震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
对比视频眼震电图与裸眼检查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小鼠半规管造模的实验技术优势及其应用
12例复位过程中转换为前半规管BPPV的后半规管BPPV病例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视频眼震电图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