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多球训练对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2017-11-07 04:24韩梦姣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志品质羽毛球实验组

胡 帅,韩梦姣



羽毛球多球训练对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胡 帅,韩梦姣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立足于少儿羽毛球教学实践,以探究羽毛球多球训练对少儿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为目的,在对非智力因素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构建出实验教学框架,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羽毛球多球训练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1)对成就动机的增强及认知兴趣的培养;(2)对心理健康的调节和意志品质的强化;(3)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责任感的提升。

羽毛球多球训练;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判断力,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将学生素质教育更有效推进的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学校和家庭等多层面的关注。传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虽然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亿计的专业学科人才,但随着中国步入国民经济转型时期,这种单纯注重“智育”的培养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之上,以期适应现代社会高竞争性、高协作性、高创新性、高意志品质的人才需求。本文从少年儿童羽毛球教学训练的角度,通过实验探索羽毛球多球训练对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以期丰富针对少儿这一特殊群体的羽毛球教学实践。

1 非智力因素的由来及其与羽毛球多球训练的关系纽带

1.1 非智力因素概述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对立于“智力因素”的客观存在,即除去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的总和[1]。国外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心理学家亚历山大于《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先明确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之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已开始强调:兴趣能有效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无独有偶,中国学术界在燕国才首先提出“非智力因素”之前,虽长时间未从理论层面明确过其理论概念,但从《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语句中可以推测,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研究贯彻中国社会教育的始终。

通过回顾欧美、日、韩等国的社会演变及教育发展可以发现,在向创新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教育机构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主动迎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趋向,整个社会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度达到顶峰。中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低端制造业和高耗能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能否凭借人才优势、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带动新一轮增长,成为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一步。李祖超教授曾对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除在科技上有过人能力之外,他们更多地靠着广泛的兴趣爱好、顽强的意志获得了非凡的成就[2]。以上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势在必行。

1.2 对羽毛球多球训练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关系纽带的探索

众所周知,专业羽毛球训练中常采取单球和多球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单球训练一般采取多人对打的方式进行动作定型练习,特点是接近实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预判能力,但同时相对单一的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感。相比于单球训练,多球训练多强调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要求教练员以不同球速、落点、力量及组合连续不断地向学生供球[3]。在体育教育训练领域,羽毛球多球训练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较为成熟,但在多球训练对少儿非智力因素发展影响领域的探索却乏善可陈。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期,在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尚有所欠缺,考虑到其特殊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少儿羽毛球早期教学实践中,通常采取以多球训练为主、单多球训练有机结合的训练方式。实际上,少儿的羽毛球多球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生理机能、认知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对于少儿非智力因素培养更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2 羽毛球多球训练对儿童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实验框架构建

2.1 理论依据与教学框架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理念出发,结合认知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以全面提升少儿非智力因素水平为价值导向,构建培养少儿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实验教学框架。理论依据层面:(1)维果茨基将书本知识的学习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而将“体验式”的学习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羽毛球教学相对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言具有独特的“体验式”优势,以多球训练为例,学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会丰富的击球手法、灵活的战术跑位、精确的发力控制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是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更高层次理论的教学典型,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机制是合理安排教学框架的基石。(2)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20世纪50—70年代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教学改革后提出了高难度和高速度的教学原则,强调教学内容难度应始终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教学速度应避免重复的教授与练习。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羽毛球教学的特殊要求,考虑少年儿童的运动负荷承受能力和在认知水平上的发育特点,对其进行高难度和高速度并重的教学活动并不现实。相反,适度地提高教学难度和训练强度、有意放缓教学速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延续其学习兴趣,也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其意志品质。

在对以上理论的辩证思考中构建教学框架如图1所示,利用羽毛球多球训练中的4种常用训练形式进行教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包括自我效能感、认知兴趣在内的9种非智力因素因子进行评价反馈。

图1 课程教学与评价反馈框架

2.2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选取

本实验选取潍坊市实验小学、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小学、潍坊市奎文区民族街学校(小学部)、潍坊日向友好学校(小学部)4所小学中8—10周岁年龄阶段的学生共80人作为样本,每所学校随机抽取20人,其中随机选取10人为实验组,10人为对照组进行实验。

实验在相应的课程教学与评价反馈框架下,妥善收集实验数据,利用SPSS社会学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体呈现,结合借鉴所搜集和整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统计数据进行解读,由对“量”的浅层分析得出对“质”的深层推理,力求阐释羽毛球多球训练在少儿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2.3 实验具体实施

(1)实验变量的控制。本实验选取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年龄结构等方面均保持相近的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进行分组,授课教师在任教年限、专业方向、教学水平上也处于相同水平,在场地设置、教学时间、器材配备上也保持一致。(2)学习内容的选定。实验组学生选取本阶段羽毛球教学中所要学习的内容,采用多球训练的教学方式,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详细编写教案。对照组学生则按照常规羽毛球教学模式进行学习。(3)实验课时的确定。对两组学生均实施10节课的分组教学,每课时长约为45min。(4)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与反馈。为规避间隔过长降低学生内部效度,在实验结束后的3天内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因子的水平分析。以李芳教授《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量表》为基础加以适当改进,将测试项目制定为责任心、自我效能感、认知兴趣、意志品质、成就动机、好胜心、学习热情、人格信念、世界观9项非智力指标[4]。测试教师由之前未参与此次实验的4人组成,在同一时段、同一场地对学生进行随机测试,并记录测试数据。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表1 实施多球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

注:*P<0.05,**P<0.01

如表1,实施多球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青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状况因子得分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责任心、自我效能感、认知兴趣、意志品质、成就动机、好胜心、学习热情、人格信念、世界观9项非智力因素因子指标的得分上差异性不大。

表2 实验组中不同性别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

注:*P<0.05 ,**P<0.01

由表2,实验组中男女生发展水平的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组中的女生在责任心、认知兴趣、意志品质、成就动机、人格信念这5方面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显著性不大(0.01>P<0.05),而在自我效能感、好胜心、学习热情、世界观这四项非智力因素因子指标上男女生不存在差异性。

表3 实施多球训练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比较()

注:*P<0.05 ,**P<0.01

如表3数据显示,在经过常规性羽毛球学习后,对照组少儿非智力因素水平大致与实验前水平保持一致。而在实验组中,对少年儿童进行羽毛球多球训练干预后,其非智力因素因子水平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责任心、认知兴趣、意志品质、成就动机、人格信念这5大因子调控效果上,均比实验前有了极其显著的差异性(P<0.01),这说明多球训练对实验组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表4的数据可知,实施多球训练后实验组不同性别的少年儿童在责任心、意志品质、成就动机、人格信念这4大因子水平上均较实验前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P<0.01),同时女生在认知兴趣这一因子水平的改善比男生明显(0.032>0.01>0.008),其指标在实验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1)再次佐证了实施羽毛球多球训练可以提高青少年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

表 4 实施多球训练前后实验组不同性别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比较()

注:*P<0.05 ,**P<0.01

3 羽毛球多球训练促进少儿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对成就动机的增强及认知兴趣的培养

成就动机是学生自身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的的动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有目标吸引力、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人施展的机会等。羽毛球多球训练独特的训练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对单一动作的深层领悟。以定点击球为例,在不同的训练情境中,学生首先需要判断球的落点、预测最佳的击球位置,而后通过合理的步伐移动、观察对手的站位、利用多变的击球手法将球击出。学生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多球练习将羽毛球教学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敏锐的击球球感。在对单一技术动作充分理解、于实战中熟练运用后,少儿的成就动机就此增强,成败主观概率随之提升,个人施展运动才能的机会得以实现。同时,成就动机的激发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认知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形成会为学生认识、学习客观事物提供强大的内驱力,非智力因素对运动技能的反向促进作用开始显现,形成技能学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之间的良性互动。

3.2 对心理健康的调节和意志品质的强化

羽毛球是一项适合少儿练习的隔网对抗型体育运动,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缓解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5]。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从事繁重学习任务的重要精神保障,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在长时间、连续性、中等强度的羽毛球运动中,大脑会持续性地分泌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物质——内啡肽,促进压力的排解和情绪的释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罗伊斯曾说过“意志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它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个人的成长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与挫折是难免的,意志力能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且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最终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羽毛球多球训练中较高的学习强度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教授了学生技能,而更多地增强了其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顽强意志品质的练就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3.3 对独立人格的塑造和责任感的提升

现代社会向高竞争性、高协作性、高创新性转变的趋势,要求人才必须具备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独立人格,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不易被物质和欲望奴役。燕国材将人格的培养分为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四个层面。羽毛球多球训练一方面利用持续、中高强度的训练形式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独立实践能力,形成独立的操守、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另一方面,通过默契的团队协作磨炼其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处事方式。同样的,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责任意识、有规则意识的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可以说,责任感是公民驱动自身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是得到他人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的先决条件。对多球训练中“每球必争”理念的秉持必然提高学生对细节的把控力,表现在宏观层面即责任意识的树立;多球训练对“规则”的强调延伸到社会生活,可以加速学生对社会准则的认可与遵守。

[1]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7):3~9.

[2] 李祖超,李蔚然,王天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非智力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5(10):78~80.

[3] 万 洋.单、多球训练在7-10岁少儿羽毛球教学中的对比试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10~18.

[4] 李 芳,白学军.《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量表》的编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76~78.

[5] 许 科,赵长海.论学校体育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3):111~114.

The Influence of Badminton Multi-ball Training on Children's Non- Intelligence Factors

HU Shuai, HAN Mengjiao

Institute of P.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China.

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ildren's early badminton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multi-ball training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based on an overview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construct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framework, analyzes the data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Multi-ball training in badminton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children’s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mainly as follows: (1) Training cognitive interest and enhancing achievement motivation; (2) Regulating the mental health and strengthening volition; 3)Shaping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promoting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Badminton multi-ball train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1007―6891(2017)05―008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5.20

G847

A

2017-02-17

2017-03-22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Y2015301。

猜你喜欢
意志品质羽毛球实验组
羽毛球
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探究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不同运动水平男子冰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研究
我国冬奥会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