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2017-11-07 14:45李健平
新教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笔算两位数运算

李健平

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不外乎就是让学生会算而且要算得又对又快,讲求的是计算的正确率与熟练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因此,计算教学不应是一味追求形式,只做表面文章,而要从“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走向“真实有效、互动生成”。

一、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创作”

“主导”和“主体”永远是课堂教学中的矛盾组合。在教师看来学生是个“弱势群体”,是缺乏主观意识的“接受体”。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处处“包办代替”,不论何种知识均全面细致地讲授。

在教学人教版三下“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笔算乘法”一课时,教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列式14×12。为了能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完成教师课前预设的练习,教师直接提问:“14×12该怎样计算?”有的学生说:“14×2=28,14×10=140,140+28=168。”有的学生表示可以列竖式计算。紧接着教师就马上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同时进行分步讲解。教师这样讲解学生听完似乎也已学会了。随后教师直接出示练习23×13、31×13,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结果并不理想。

教师为了能更快地完成教学内容,力保课堂实效,不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就充分暴露了传统计算教学的弊端——被动地模仿,寻求唯一答案。课前教师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课堂就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计算教学上不妨多一点“即席创作”,化“错误”为“资源”,化“尴尬”为“精彩”,化“被动”为“主动”,化“意外”为“亮点”,有时在课堂中教师留有暂时性“空白”,也给学生留足了自由思考的余地,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外生成,能让课堂更加精彩。

二、少一些“繁杂”,多一些“简单”

在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将教师所讲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人教版三下“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的笔算及验算”时,某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式解答。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是在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算式的计算过程,一一作出点评、总结,再出示练习,让学生训练、反馈。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得并不好,格式多样,叙述计算思路也是磕磕碰碰的。

该教师表示,为了不让计算课上得枯燥无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预设课堂上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制作出精美的课件。殊不知这样精美的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把“课件”当作“电影”看了,削弱了计算教学本身的内容,最终达成的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完全依赖信息技术,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设计各种精美的动画效果,将信息技术完全代替原有的教学手段,让课件无条件代替教师的板书,最后所达成的教学效果很有可能比不上一节简单的、朴实的常态课。计算课的最高境界应是真实、朴实、扎实。计算课本身是一种基础数学教学,应追求返璞归真的理念,删繁为简,将计算课堂的教学直观化、精简化。提取精华,综合各种运用,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

三、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质”

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数学课堂的“宠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运用了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模式,使学生共同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及他人的学习,即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学生列式160×30。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动手在黑板上写一写。

生■:先口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

生■:先算160×0=000,再算160×3=480,用两数相加得到4800。(图1)

……

师:都很好,同桌两人互相讨论一下这几种竖式哪个最好、最简单?其理由是什么?

学生在经历了算法多样化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加以提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最后由教师明确重点。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合作学习要及时反馈,学生要能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吸纳他人的长处,及时进行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把握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必要的合作学习,让课堂教学多一些“实在”。

四、少一些“花哨”,多一些“合适”

在教学人教版三上“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一课时,笔者在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后,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大胆地尝试让他们自己来计算,并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讲解给其他同学。其中有一位学生说道:“35+34,个位5+4=9,十位30+30=60,60+9=69,个位的5和个位的4一起回家,十位的3和十位的3一起回家,就像我們放学各回各家。”“各回各家”多么形象、贴切的比喻,班上的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习氛围被激发,学生争着回答问题,课后练习反馈的情形也显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良好。

在学习过程中,不一定都要教师“事事亲临”,有时放手看看,你会发现学生比你想象中的要能干许多。课堂上用儿童化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头脑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同学之间的质疑是他们在交流中的认知互补,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教师的指导只是他们的扶手,当他学会走的时候,教师应放手让他们勇敢地向前冲。这样才能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以往的计算教学枯燥、乏味,改变后的课堂新颖而生动,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旧课堂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练得晕头转向,新课堂上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句句有理,计算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终达成计算方法的优化。总归一句话,计算教学没有过多的“花哨”,只要“合适”最好。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日出东方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算两位数运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巧算两位数加法
口算 笔算 估算
特殊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技巧
有趣的运算
写出不同的两位数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