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中的地域歧视现象研究

2017-11-09 16:30江昀罗静雅
新闻爱好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河南人羊城晚报刻板

江昀 罗静雅

【摘要】通过“男子抢三车连杀四人案”的例子,来探讨微博报道中的一些地域歧视现象,解析河南人作为地域歧视对象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最后从官方微博的自我规制、微博自身的管理体制、网民本身的认识三个角度来说明微博报道中的地域歧视控制。

【关键词】地域歧视;微博;河南人;妖魔化

地域歧视是一个常常被网络、媒体、公众所关注和讨论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社会歧视是一种由于社会认知上的偏差而产生的对社会、社区和个人等方面的“刻板印象”。部分媒体在进行舆论报道时,常常会去个体化,将个人形象与地域形象画上等号,地域形象也就成了以媒体为代表的多种话语权合谋构建的集体记忆。当今社会媒介迅速发展,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时,通常会将新闻事件的人物加上地域的冠名詞,久而久之,人们就会产生地域偏见甚至地域妖魔化。李希光将传媒的妖魔化的含义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微观层面的妖魔化,就是夸大甚至捏造负面事实,以导致特定对象的污名化;二是宏观层面的妖魔化,就是视正面的东西于不见,只报道或主要报道负面的东西,对特定对象产生一片漆黑的影像[1]。地域妖魔化在网络上多表现为地域帖、地域笑话、地域攻击等。

一、微博报道中的地域歧视现象

《京华时报》在2016年4月10日3时9分发表了题为《凌晨的雾中 他抢了3辆车连杀4人》的长微博:《丧心病狂的男子抢3车连杀4人》:4月8日早上5点至6点,在河南鹿邑与安徽亳州,嫌疑人颜某肇事后,下车用一把螺丝刀将伤者直接扎死,行凶时目击者也被其追上扎死,在颜某的逃亡路上,再次行凶杀死2人后,被群众控制,交给警方。在结尾处,文章写道:杀害这4人的凶手是安徽亳州人,姓颜,目前警方对颜某的作案动机还不清楚。

在4月10日的9时38分,《羊城晚报》发表了题为《凶残!一河南男子一小时内抢3车连杀4人》(《京华时报》)的长微博,随后,“大象融媒”也转发了《羊城晚报》的这篇微博,并评论:一个安徽人在河南杀死了4个人,可标题里为啥写“河南男子”杀人?大量网友在《羊城晚报》的这篇长微博下评论,网友@Pine以peaceful的化名评论道:“文章内容里写的是安徽籍某男子杀人,为何到标题上就是河南男子杀人了?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够还原事实真相而不是做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党,谢谢。”4月10日14时24分,羊城晚报又将原文章删除,重新发了一篇长微博,将原标题中的“一河南男子”改为“一男子”。

在《京华时报》和《羊城晚报》的两篇长微博下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网友番茄new@在《羊城晚报》的长微博下发表评论:“最低的职业素养在哪里?明明是安徽人杀了人,也要赖在河南人头上么?”网友刘泓明则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媒体报道北京、山东、江苏、湖北、四川等地的人违法时,这些地方的人很少跳出来说这是地域歧视,但同样报道中原某省人违法,就成了歧视。”两种声音、两种看法,但这一事件究竟是因为《羊城晚报》的编辑误看了标题,还是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早已把河南人妖魔化了呢?

二、“河南人现象”与微博报道

河南人的形象是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民众记忆,河南在历史上本是文化与经济的中心地带,那时河南的中心地处黄河、运河之交,是南方资源北调的必经之路。后来,南方资源北调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河南不再是贸易的中心地带,河流逐渐失修,经济萧条,本地资源无法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庞大数量的难民涌入他乡,穷困成了发达地区对河南人的第一印象。久而久之河南人就被打上了“落后”的标签。

其次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河南发生了一系列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洛阳大火、郑百文事件、艾滋病村、原阳毒米等。河南和河南人在媒体上的频频曝光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以河南和河南人为内容的口头文学来丑化河南人。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是导致河南人在全国人民心中形象逐渐被妖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刻板印象也是导致河南人形象被妖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域歧视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美国学者克劳德M.斯蒂尔在他的著作《刻板印象》中写道:“刻板印象是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2]刻板印象会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产生误导性的影响,接受者往往在认知上出现错误,因为他们在仅获得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就得出了普遍性的结论,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河南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穷困的印象。这一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人们的流传便形成了河南人被妖魔化的刻板印象,有些人甚至没有接触过河南人便对河南人贴上了不好的标签,在缺少直接经验的依据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河南人便已经被妖魔化。

“河南人都偷井盖?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上海人都排外?”这些地域的人们似乎都被冠上了某个不光彩的代名词,尤其在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地域性的刻板印象被不断地放大。河南省是中国的人口大省,河南人所从事的职业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性格特征也极其复杂,有些人在发表对河南人的评价时,把部分河南人的缺点转移到了全部河南人身上,将所有河南人以“同质化”,这种极端化的认知逻辑,给河南人扣上了统一的黑帽子。刻板印象就像舆论的一把利器,与大众传播相互作用,把河南人圈进了“妖魔化”的牢笼里。

由此可见,网络传播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其直接行为的结果就是集体狂欢。这种狂欢是社会群体成员围绕统一的主题通过网络进行共同情感表达,感性地释放自我情绪,寻求平等自由的对话,进行戏谑讽刺,对抗与颠覆等级和权威,具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与冲击力的网络传媒的群体活动现象[3]。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认为网民在每一次网络集体狂欢下都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感,这种异常兴奋的感觉是因为其“自我”的倍增,强大的集体兴奋力量促使网民不由自主地与集体意识融为一体并深陷其中。从众心理机制和集体无意识的投射、补偿心理机制都是网络集体狂欢现象的推手,而地域歧视正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在大数据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每天接触海量的信息,在接触这些信息时,只有少部分人能保持理智,大部分人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想意识被信息传播者侵蚀,对是非对错缺少理性的判断。比如,微博一些媒体账号对河南人不光彩的事情的个案报道,很可能就会成为受众对周围河南人形象判断的标准和依据,刻板印象在此时已经形成,这一心理将会被不断地放大和激化,从而将河南人以符号化、标签化对待。endprint

三、微博报道中的地域歧视的控制

微博报道中的地域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微博这个影响力强大的媒介来讲,减少地域歧视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可以从拥有较多话语权的官方微博、网民和微博自身的管理体制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官方微博的自我规制

虽然微博传递新闻信息相对于报纸更加灵活和随时随地,但这并不代表从业者在发布信息的时候可以不遵守新闻的客观性。坚守新闻客观性对于抑制传媒地域歧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羊城晚报的官方微博作为华南地区最早开通的媒体官博,声称“维护和争取公众的生活权、生存权、生命权,为你提供有价值的资讯信息”,却又有传递不实信息,引导错误舆论,造成地域偏见,并不及时纠正的行为。传媒的地域歧视无疑是违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直接体现。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媒工作者要具备自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在确定正确与可靠的消息来源上,不偏听偏信,在平衡处理资讯方面,不过度集中地刊发某一地的负面新闻[4]。在《羊城晚报》官博的“男子抢三车连杀四人案”中,编辑转发了《京华时报》的长微博,并将题目改为《凶残!一河南男子一小时内抢3车连杀4人》,在这个事件中,《京华时报》的新闻源是正确的,但是《羊城晚报》在进行转发的过程中,向公众扭曲了新闻的事实。对于一个拥有600多万粉丝的官博,在发布错误信息并导致不良影响时,却没有及时道歉,以此减轻事态的发展,而是一删了之,这种不敢承担责任的行为定会引起网民的反感。

(二)微博自身的管理体制

2016年5月,尽管新浪微博加入北京地区网站,联合公安部推出“全国辟谣平台”,网友可在举报页中准确填写被举报内容链接或者被举报内容的截图,上传至辟谣平台,官微会对网民的举报进行核查处理,并发布微博辟谣内容进行官方辟谣。但新浪微博却很难对于所有网民发布的含有地域歧视的不实信息进行删除,因为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判断力。即使如此,新浪微博在对自媒体或官方微博进行审核和批准时,以此为依据,对发布不实信息,或者容易引起错误舆论倾向的信息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惩罚,取消其自媒体的资格。

(三)網民自身的认识

人们往往在地域歧视这个问题上,存在“马太效应”。一人批判河南人,就有更多的人对河南人误解,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跟风批判。有些人甚至都没到过河南,从来没与河南人打过交道,只是随声附和而已[5]。这些带有偏见色彩的言论自然会加剧人们对于河南人印象的妖魔化。另一方面,对于受到地域攻击的河南网民来讲,要改变大部分网民对于河南人被妖魔化的印象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日常的行为生活中,也体现在网络上,网络媒体既要以身作则,又可以在遇到这种攻击的时候大胆有理地回应。在《羊城晚报》发布失实信息时,@洛阳身边事、@安阳身边事等河南地方媒体的官博都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言论并要求《羊城晚报》道歉认错。

四、结语

地域妖魔化完全是一种偏见,那些看不起河南人的人,去黄河边看一看,我们都能感受到这块土地曾经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中国人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能换个角度看看自己。诚然,无论歧视河南人还是歧视其他地方的人,都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都暴露出自身的无知和道德缺陷。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地域歧视的形成具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在这些原因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了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被歧视难以避免。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要消除它绝不是传媒单方面的问题,还涉及法律、社会构建等其他方面,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还需要时间,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仲梁.统计学视角的河南“妖魔化”[J].统计教育,2008(6).

[2]克劳德M.斯蒂尔.刻板印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6.

[3]刘慧瀛.网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网民心理动力[J].新闻爱好者,2011(6):6-7.

[4]岳伍东.报纸新闻报道地域歧视与妖魔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马说.河南人惹谁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19.

(江昀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罗静雅为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2015级传播学硕士生)

编校:王 谦endprint

猜你喜欢
河南人羊城晚报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不是所有进步都这么明显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诗经》为河南人正名
论旅游视角下河南人形象的重建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