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周报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017-11-09 22:29常青青
新闻爱好者 2017年9期
关键词:传播中国共产党

常青青

【摘要】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向导》周报,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及生平功绩,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介绍与阐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与其他社会思潮的辩论、介绍国外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等多种路径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此外,中共早期报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马克思主義;传播

《向导》周报(1922年9月—1927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历时五年,是当时社会时局的缩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受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增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因此,研究《向导》周报,不仅可以深化对《向导》周报的认识,而且可以深化对中共早期所致力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认识。

一、中共早期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前提之一。自《新青年》创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报刊为阵地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种传播主要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及生平功绩的宣传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介绍与阐释为主要内容。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及生平功绩的宣传

中国共产党以报刊为阵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介绍与阐释。第一,译载经典著作。《向导》第90期(1924年11月7日)译载了《马克思主义与暴动》一文,此文出自列宁给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一封信,信中指出暴动要能成功,必须依靠先进阶级、必须靠民众革命潮流的膨胀、必须靠革命进行的历史转弯点这三个条件,那时民众先进队伍之活力必是最大,否则不能成功。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者眼光对待暴动,换句话说,就是把暴动看成一种战术,我们在这个时候就一分钱也不会失去……如果还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如果还要真正的革命,那就非把暴动看成一种战术不可”[1]。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党内一些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暴动产生的怀疑,促使革命沿着正确轨道进行。《向导》第15期(1922年12月27日)《今日派之所谓马克思主义》一文,针对《今日》杂志刊发反抗共产党与陈独秀的文章,作者田诚不仅认为无意义,还劝告《今日》杂志及广大读者要细读《共产党宣言》等文章,以此来批驳身披马克思主义外衣却诋毁马克思主义的行为。[2]这些足以说明,《向导》译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译载;一种是通过间接方式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使人民群众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对经典作家生平功绩的宣传。《向导》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宣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宣传经典作家历史功绩。《向导》指出:“谁是马克思?马克思是资本论的著作者。谁是列宁?列宁是十月革命的著作者……现在若有人问,什么是十月革命?我便回答说,十月革命是列宁主义的产品。”[3]此外,《向导》第99期(1925年1月21日),特别增加了“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特刊”,刊登《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大会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一文,指出:“自马克思以后,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比我们的首领列宁还更伟大,列宁不但把解放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众的理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从机会主义的第二国际垄断下挽救出来,他并且已经应用到实际中去。”[4]二是宣传经典作家生平。《向导》刊登此类文章十余篇,如陈独秀的《列宁与中国》和《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中之中国革命运动》、硕夫的《殖民地被压迫人民所应纪念的列宁》、瞿秋白的《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民革命》、郑超麟的《列宁死了,但列宁主义还活着》。特别是魏琴的《列宁不死》这篇文章,叙述了列宁五十三年生活史中,三十余年为俄国和全世界事业及东方被压迫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使列宁这一名字成为“全人类反对世界资本主义统治的标识”。[5]第119期(1925年6月22日)《向导》为《新青年》做了广告,告诉读者《新青年》增加了列宁号第一号出版,该号包含了列宁年谱,还宣传了列宁的伟大贡献,加深了受众对列宁的了解。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介绍与阐释

建党初期,党的报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和先锋,《向导》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方面起着任何报刊都无法替代的作用。现将《向导》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统计,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文章约170篇,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区别的论述约30篇,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文章15篇,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文章约有23篇。

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在《向导》出版的201期中,约170篇文章对该问题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说明。如陈独秀在《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中指出:“联省自治即联邦这个制度的本身,本来不反对;但是我以为任何国家若采用这个制度,最圆满的理由是建设在各部分聚居的人民经济状况不同之上。”[6]可知,当时党的领导人在对该问题认识上尽管不深入,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正确的。实际上,中国共产党人对该问题的探索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革命道路的选择有着莫大关系。

对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的阐释。在面对读者关于革命问题的错误看法,如当时有人指出革命没有目的,因为它看不见;革命目的因人而异;革命目的因时代不同以及革命是满足人的欲望。《向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革命是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革命不是满足个人私欲,不能把目的与私欲混为一谈,革命是使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社会形态,然而中国当前革命目的仍然是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封建统治,实现各革命阶级联合,消除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以实现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重要观点的阐释。《向导》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也进行了一定介绍与阐述。《向导》指出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必须加入革命的工人阶级,只有“结合伟大的革命群众的势力,尤其是最能革命的工人阶级的势力来统一”[7],才有真正的民权运动,才能解放中国。在经济落后且农民占全国半数的中国,忽视了农民这一重要力量的有力参与,革命必然会遭受挫折与失败。蔡和森指出:“我们工农是南方革命运动之唯一的保卫者。”[8]此外,《向导》刊登的这方面文章还有《祝土耳其国民党的胜利》《无产阶级政党与职工会》等,这都充分说明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充分利用这支潜在的巨大力量,这也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endprint

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向导》刊登了不少关于该方面的内容。如第1期(1922年9月13日)《日本政党改造之趋势》[9]、第16期(1923年1月18日)《革命与反革命》[10]、第55期(1924年2月20日)《国民党与下等阶级》[11]、第94期(1924年12月10日)《目前政局与工人阶级》[12]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宣傳,针对当时经济形势的变化,阶级关系再次重组,表现为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国的阶级斗争也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彭述之指出。[13]因此,只有铲除封建主义,真正的政治民主才能产生并存续,否则制定宪法和政治修制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借助《向导》发表的文章中,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分析中国社会,这也是当时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分析较为透彻的主要原因。但是,对阶级斗争理论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分析还不是很多,这一时期党的领导人希望借助阶级斗争理论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革命,但是又把希望寄托于国民党身上,没有真正认清国内各阶级的复杂性,在革命进程中没有真正依靠人民群众,也没有建立一支属于人民的革命军队,这也是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早期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多种路径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重要责任,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借助《向导》通过与其他社会思潮的辩论、介绍国外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结合国内工人运动实践、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准备。

第一,同其他社会思潮的辩论中传播。由于当时特殊的中国国情,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救亡之路,受到多重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也形成了多种社会思潮,如以曾琦、李璜为代表的国家主义,以戴季陶为代表的戴季陶主义等。《向导》以其犀利的语言文字对各种破坏中国革命进程的主义派别进行了激烈的抨击,特别是戴季陶不仅认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唯物史观是错误的,而且阻挠国共合作,《向导》联合其他党刊对其进行了批驳,使其恶劣影响降低了很多,最终也促成了国共合作。通过激烈的论战,更加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正确的思想。

第二,介绍国外无产阶级革命在运动中传播。《向导》刊登10余篇文章对国外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状况进行分析和介绍,如《介绍一篇国民革命的纲领》《印度国民运动的分析》《祝土耳其国民党的胜利》《土耳其国民军胜利的国际价值》等。通过这些文章,《向导》希望借助国外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方面给国内工人运动呐喊助威,希望全世界工人运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压迫;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与国内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开始指导中国革命运动,不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第三,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中传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比较鉴别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们不仅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信仰,而且希望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五卅运动”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向导》上开辟了特刊专栏,如“五一特刊”等,有力地指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五卅运动”爆发后,党在《向导》上刊登国民革命的斗争纲领,不仅有力地回应了国人对“五卅运动”的错误认识,而且是对敌对分子进行的有力回击,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影响力。

第四,与广大群众的沟通交流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向导》很注重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它以“本报启事”的形式鼓励广大读者参与到对中国革命话题的讨论中来,同时又以“读者之声”栏目宣传以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又通过读者的反馈给读者解读马克思主义。由于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向导》周报的社会影响不断增大,使中国思想界起了很大的变化。

三、中共早期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同错误思想斗争。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数次交锋,促使早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去。

(一)为早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台

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数次交锋,为早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何种主义提供了比较鉴别的机会。面对列强侵略、军阀割据的事实,如何进行革命,依靠军阀能否改变中国革命面貌,高君宇在《向导》发文约30篇,如《勖江西人民》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民除了打倒军阀与官僚,别无解放的出路。”[14]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经过反复的实践与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指出:“打倒军阀与官僚要人民自己武装起来才能做到。”[15]向警予留法回国后,积极投身革命洪流,还运用马列主义观点撰文多篇宣传革命运动。她在《向导》发文约38篇,从她刚刚赴法留学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喜悦之情,“自出淑以来,觉前种种,皆是错误,皆是罪恶,此后驾飞艇以追之,犹思不及”[16],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国情,面对帝国主义与资本家对中国工人的剥削,一针见血地指出:“明决勇敢坚持到底的工友……你们为工人利益勇敢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工人阶级有了你们,好比有了保卫队一样,工人阶级的解放全靠你们……我敢断定,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你们。”[17]可见,她不仅看到工人参加革命的巨大潜力,并指出中国革命须依靠工人才能取胜,而且她对工人阶级终将取得革命胜利有着坚定信念。她能够在党早期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高瞻远瞩,辨别真伪,积极探索中国革命发展规律,这在当时还比较难能可贵。

(二)与错误思想进行论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国共合作前夕,中国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明确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包容各阶级的革命分子,一致进行,实为绝对的必要”[18]。然而国民党右派认为中国共产党“借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19]。但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在形式上是两党之间的争论,而在实质上却是是否革命的论争。随后以蒋介石和戴季陶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伴随着孙中山逝世,反共活动愈演愈烈,特别是戴季陶主义出台为国民党反共提供理论支撑,他们反对共产党阶级斗争学说,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等。《向导》对此进行强烈反击,瞿秋白在《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中,对妄图逼迫共产党退出国民党的行为作出坚决回应,这不仅对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且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尽管国民革命以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告终,《向导》还是始终坚持宣传国共合作,维持了即使在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的继续合作,推动了广州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南方工农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推动了国民革命的阶段性发展。endprint

(三)促使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通过各种主义间的交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认识到要把自身所学投入到革命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实际上,以陈独秀、蔡和森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已经有了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想法。陈独秀一贯主张判断是否对革命有贡献的标准不是表面的口头主张,而是实际行动。他在讨论国民党左右派之真意义时,就指出:“口唱什么共产主义什么社会主义,或什么无政府主义,而实际上不去做革命的工作的人,不是真懂得社会主义的人。”[20]因此,陈独秀认为不仅要接受马克思主义而且要使其中国化,是因为“在社会上有留存底需要”[21]。同时,“讨论真理,当以符合实际与否为标准,不当以其说新旧为标准”[22]。那么,要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要实现学说与实际的结合,实现中国化。正如蔡和森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23]

《向导》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任何思想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受制于主客观条件,《向导》也是如此。《向导》虽然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然而对中国革命的特征还不能完全把握。但正是由于这些探索,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暴动[N].郑超麟,译.向导第90期,1924-11-07.

[2]田诚.今日派之所谓马克思主义[N].向导第15期,1922-12-27.

[3]彭述之.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N].向导第90期,1924-11-07.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大會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N].向导第99期,1925-01-21.

[5]魏琴.列宁不死[N].向导第99期,1925-01-21.

[6]陈独秀.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N].向导第1期,1922-09-13.

[7]蔡和森.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N].向导第2期,1922-09-20.

[8]蔡和森.孙中山病后帝国主义与军阀之阴谋[N].向导第101期,1925-02-07.

[9]李达.日本政党改造造趋势[N].向导第1期,1922-09-13.

[10]陈独秀.革命与反革命[N].向导第16期,1923-10-18.

[11]屈维它.国民党与下等阶级[N].向导第55期,1924-02-20.

[12]彭述之.目前政局与工人阶级[N].向导第94期.1924-12-10

[13]彭述之.辛亥革命的原因与结果[N].向导第86期,1924-10-08.

[14]高君宇.勖江西人民[N].向导第3期,1922-09-27.

[15]高君宇文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84.

[16]向警予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

[17]向警予.南洋烟草资本家打破罢工之恶辣手段[N].向导第85期,1924-10-01.

[18]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2-343.

[19]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1.

[20]陈独秀.国民党左右派之真意义[N].向导第62期,1924-04-23.

[21]陈独秀.随感录——学说与装饰品[J].新青年:第8卷,第2号,1920-10-01.

[22]陈独秀.答张君劢及梁任公[J].新青年季刊,第3期,1924-08-04.

[23]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

(作者为郑州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编校:王 谦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播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