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语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1-10 10:42郭昆柴梦
对外经贸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郭昆++柴梦

[摘要]“专业+语言”是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7年的摸索,玉溪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足滇中,以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经贸人才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专业+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应基于社会对专业语言技能的要求,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着重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深入探索。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语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10-0149-02

[作者简介]郭昆(1979-),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柴梦(1989-),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基金项目]玉溪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范式的创新研究”和转型发展工程子项目-应用型本科建设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语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玉溪地处滇中,中心城区上连省会昆明,下接文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四州市,是通往东南亚、南亞的交通枢纽,是东盟“10+1”自由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当前,玉溪市政府积极推动本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同东盟国家合作。基于此,玉溪师范学院要“立足滇中,辐射东南亚、南亚”,扶持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以多样的形式加强同周边国家的教育合作,实施“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2016年7月,玉溪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新修订的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即立足滇中,培养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经贸人才。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探索“专业+语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深化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专业+语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探索“专业+语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沟通、国际贸易执行和国际市场经营三种能力。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具备一定程度的商务英语口译能力;具备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在国际商务沟通中运用第二外国语进行交流。掌握从事国际货物贸易中外销、跟单、制单、报关、报检、投保、租船订舱等具体业务操作;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各种贸易业务流程,能够从事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具体业务运作;具备先进的国际市场经营理念,掌握国际市场经营的基本方法,在跨国经济贸易与管理活动中具有良好的经营分析与决策能力。

通过实施该培养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将进一步实现专业和语言的整合优化,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外向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可为地方高校构建“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的“专业+语言”课程教学体系明确方向,进一步提升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更适应社会的要求。

二、“专业+语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理论之外,在教学中还会涉及到国际上通用的统一惯例和规则,这些国际性通用的文件大多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现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将英语和专业课程独立开来,不利于学生对于专业性知识的掌握,导致在实际业务中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玉溪师范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泰语等多门双门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特色还不够突出。现阶段,由于专业双语教学团队师资较年轻,教学团队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玉溪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好,学生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不高,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另外一门外语,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英语和第二语种的教学方案也是本项目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实施策略

目前专业教师团队中有四位老师有英国、澳大利亚和泰国的海外留学经历,所学专业包括国际贸易、英语、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知识结构涵盖范围广,且互补性强,具备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语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条件。在探索“专业+语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借鉴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调整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语言”特色

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语言课程以“公共外语—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泰国语”为主线逐年展开。经过调查了解,目前玉溪市很多外贸企业在外贸业务中由于产品出口国不同,洽谈、签订外贸业务合同时使用语言不仅仅局限于英语。例如,通海县是玉溪市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蔬菜出口面向港澳台、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业务使用语言已经不局限于英语。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设立英语、泰语、韩语、日语等语言池,由学生自主选修,体现英语为主体,其他语种辅助的特色。

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等课程。这些课程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增加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借鉴国内外高校成熟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云南区域外贸业务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课程模块,使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差异化。专业授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国内外行业发展动向和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和国外教育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

(二)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由于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对专业课程和语言的学习缺乏热情,学习效果不佳。加之学校对学生过英语四、六级没有硬性要求,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而现实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职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通过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专业+语言”教学改革的保障。2015、2016年玉溪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五届和第六届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两次荣获团体二等奖,通过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并获奖,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对很多课程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成积极主动,学习效果明显改善。比赛中为了不影响团队总分,不会写外贸函电的学生会主动查阅网络资源,尝试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基于此,在 “专业+语言”的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以赛促教”的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挖掘学生的潜力。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如慕课和翻转课堂),推动基于项目的团队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依据课程性质改革考试形式,实务性的课程可以采用口试、场景模拟和实际操作等手段进行考核,更好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只有强大的师资教学团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建设目标。在“专业+语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目前,玉溪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由于学校引进人才机制不够灵活,专业团队“双师型”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鉴于此,可以采用“内陪”、“ 外引”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平台,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派遣师生到玉溪当地的外贸企业进行岗位体验;聘请玉溪本土开展外贸业务较好的企业家进校与学生分享其在创业中主动学习各种语言的经验、做法和创业体验,增强学生学习语言和专业知识的信心。

发挥具有出国留学经历老师的语言优势,积极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专业双语课程系列教材。整合教学团队力量,通过参加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师生应用专业知识的技能。玉溪师范学院现已和韩国、台湾、泰国、老挝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语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教学团队应依托学校现有的国际资源积极推动专业国际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让师生走出去,探索专业国际化、外向型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唐娅娇,李晓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2]江维国.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以外向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性为视角[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3).

(责任编辑:顾晓滨马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