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画中的杜甫及其诗歌
——以赵孟頫为代表

2017-11-13 18:14刘晓凤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诗书画杜诗赵孟頫

刘晓凤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2016年度课题“元代书画中的杜甫及其诗歌”(项目编号:16DFWH007)成果。

作者

刘晓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研究学刊》编辑,610072。元代书画中的杜甫及其诗歌

——以赵孟頫为代表

刘晓凤

元代传世及文献记载的书画作品不多,但是品格高、影响大。本文从这些书画作品入手,尝试分析元代重要代表文人(亦是书画家)赵孟頫以杜甫及其诗歌为主题的作品的创作心理、其对杜甫及杜诗的独特理解和选择性接受,兼论与赵孟頫有关的鲜于枢、虞集、王蒙等书画家的杜诗书画作品。将他们的书画世界与他们的现实人生选择相结合,可以发现元代文人较普遍的矛盾挣扎的内心世界,以之为理解认识诗圣杜甫及其诗歌在元代的广泛深入的影响、尤其是对元代文人书画面貌影响的钥匙。可以说,这些作品寄托着元代文人的人生理想,同时杜甫的高洁人格、杜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也深刻影响了元代文人书画的整体品格。

元代书画 赵孟頫 杜甫 寄托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疆域空前辽阔,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深入。但蒙古族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把国人分为四等十级,轻视文人。元代前期八十多年时间里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使得文人的政治前途和社会优越地位完全丧失,谢枋得《送方载伯归三山序》云当时社会“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文人成为社会最底层,处境十分艰难。同时,元代对文人控制放松,文人的思想和识见相对灵活。元代文人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大多处于统治集团之外,远离朝堂,亲近山林,思想独立,由此带来的是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对人的欲望持包容态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大胆地批判。文人在文学艺术上倾注大量心血,在对前人文学艺术成果广泛深入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使得元代文学艺术形成独特的面貌。

元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显著变化,元代书画艺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元代书画名家辈出,重视对古代传统的继承,强调法度,重视用笔、韵味,重书画家主观意兴和情感的抒发表达,反对“匠气”。元代书画家深刻影响明清及后代书画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绘画方面,题材、体裁、艺术技巧等较前代都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文人画开始占画坛主导地位,枯木、竹、石、梅、兰及墨笔花鸟等适于表现文人画家意兴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诗、书、画的结合成为普遍现象。在书法方面,重视传统法度,提倡直接取法晋、唐大家,为书法艺术注入活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文人尴尬的处境,意外地为文学艺术作品带来淋漓元气。

杜甫的思想人格及其诗歌艺术,在元代备受推崇。表现在书画艺术上,文人、书画家创作了很多以杜甫及其诗歌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他们通过这些书画作品表达对诗圣杜甫的理解和敬仰,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并且通过这些作品纾解内心的苦闷。关于杜甫、杜诗对元代书画创作影响问题,学界关注不够,仅是在相关文章中涉及只言片语,专门成果较少。本文抛砖引玉,从梳理传世及文献著录的元代杜诗书画作品入手,尝试分析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几位元代重要书画家的杜诗书画作品创作情况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元代书画名家辈出,创作了很多以杜甫及其诗歌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元代重要的书画家都有以杜甫及其诗歌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流传至今的元代杜诗书画作品计20件,其中杜诗书法作品17件,绘画作品3件。各类文献及诗文著录与记载的相关作品就更多。以下就此进行梳理。

(一)传世的杜诗书画作品

传世的元代杜诗书法作品有: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1254-1322)早期行书《秋兴八首》之一、二、三、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大德十年(1306)创作的《玄都坛歌》,河南新乡博物馆藏赵孟頫大字行书《舟中雪夜有怀卢侍御弟》,日本藤井有邻馆藏鲜于枢(1256-1301)草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鲜于枢行书《行次昭陵诗卷》、草书《魏将军歌》、行书《秋兴八首》诗帖、行草《醉时歌》等唐人杂诗册页,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虞集(1272-1348)隶书《饮中八仙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克(1327-1387)草书《杜甫壮游诗卷》。

绘画作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绢质墨笔《杜甫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蒙《西郊草堂图》,云南省博物馆藏夏永《岳阳楼图》。

从元代到今天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时光,这期间很多作品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能够流传至今的作品屈指可数,我们欣赏这些经由历史拣选的书画作品时,其中的因缘际会让人感慨和唏嘘。由于数量少,曲折多,这些幸存的作品就更显得珍贵。

(二)文献著录的杜诗书画作品

当然,除了传世的杜诗书画作品之外,文献著录的元代杜诗相关书画作品则较为丰富。通过这些文献记载更可以了解当时杜诗书画创作的情况。

清人张琦撰集《存介堂集帖》第二卷,收入赵孟頫《新画山水障歌》。清人蒋陈锡集《敬一堂贴》第十二册,收入赵孟頫《杜甫观打鱼歌并跋》《杜甫客睡五律二首并跋》(见容庚《丛帖目》)。元代后期重要书法家康里夔夔(1295-1345)也曾书写杜诗,他书有《杜甫诗长卷》(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之四“韩宗伯存良家藏”著录),但却无法得知具体书写了哪些杜甫诗歌作品。

除了元代重要代表性的书画家之外,很多书画家都曾创作以杜甫及其诗歌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如吾衍(1268-1311)有《吾竹房书杜诗诸帖》(《式古堂书画汇考》书卷之十七著录),可知吾衍书写若干首杜甫诗,但是具体书写的哪些作品,因为没有图片无法得知。

赵骕(生卒不详)行书杜诗二首卷(吴其贞《书画记》卷二著录)。宋克(1327-1387)有:《书杜工部楠木为秋风所拔叹卷》(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著录)、《杜甫前出塞诗九首》(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论》卷三,中国艺术文献丛刊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著录)。卫靖(生卒不详)书《杜甫游何将军山林五律一首》(明茅一相撰集《宝翰斋国朝书法十六卷》第三卷收入,见容庚《丛帖目》)。

另外,文人诗文作品中也留下很多当时杜诗书画作品的蛛丝马迹。

赵孟頫有诗歌《题杜陵浣花图》,可知《杜陵浣花图》画作在当时流传,赵孟頫为之题记,应该是知名作品。作者可能是前人,可能是赵孟頫本人,也可能是当时文人所作请名家题字……具体信息不得而知。刘敏中有诗歌《书赵子昂写老杜骢马行卷后》(刘敏中《中庵集》卷十九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从诗题即可知赵孟頫曾书写杜甫诗歌《骢马行》,书法作品今天没有机缘看到,但是刘敏中的诗歌留下了赵孟頫曾书写杜诗的信息。柳贯有诗《题松雪翁画杜陵小像》(柳贯《柳待制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诗人为赵孟頫所画的《杜陵小像》题诗,赵孟頫为杜甫绘像,名小像。许有壬有《题龙处厚所藏子昂画马并书杜工部诗》(许有壬《至正集》卷三,清宣统石印本),可知龙处厚收藏有赵孟頫的画作《马》,画后有其题杜工部诗。明代解缙有诗《题赵文敏杜陵戴笠图》(解缙《文毅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杜陵戴笠图,很可能是流传到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杜甫像。元代李俊民有《老杜醉归图》二首:“寻常行处酒债,每日江头醉归。薄暮斜风细雨,长安一片飞花。百钱街头酒价,蹇驴醉里风光。莫傍郑公门去,犹恐恨在登床。”可知,有画作《老杜醉归图》,作者题诗概括了画面信息。元李祁(1299-1372)有诗《题杜甫游春图》:“草屋容欹枕,茅亭可振衣。如何驴背客,日宴尚望归。”杜甫游春图画作,同样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游春形象。程钜夫有《少陵春游图》:“杜陵野客正寻诗,花柳前头思欲迷。一样东风驴背稳,曲江何似浣花溪。”钱惟善有《题杜甫麻鞋见天子图》:“四郊多垒为还乡,又别潼关谒凤翔。九庙君臣同避难,十年弟妹各殊方。中兴百战洗兵甲,万里一身愁虎狼。寂寞当时穷独叟,按图怀古恨茫茫。”据诗可知,当时有《杜甫麻鞋见天子图》画作流传。

从这些诗文看,当时的杜诗书画作品数量很多,杜甫及其诗歌是元人书画创作的重要源泉,带给书画家灵感,在元代文人书画中,杜甫及其诗歌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杜诗是当时文人喜爱书写的内容之一;绘画作品则以杜甫像、杜甫成都草堂生活、春游、醉归、麻鞋见天子等内容为主题。相比宋代而言,杜甫相对安闲的成都浣花草堂生活更为元人普遍关注。

以下笔者尝试以元代较有代表性的书画家赵孟頫的杜诗书画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兼论其他几位重要书画名家。

在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元代的书画艺术是非常重要且很有特色的。首先是潜心书画艺术的文人众多,且各具个性,他们回归传统,注重师承,对自然与艺术技巧有独到认识,注重题材背后所传达的象征意义,通过笔墨表达意兴与襟怀,极大地丰富了书画艺术的题材,提高了元代书画的品格。元代文人多参与书画艺术创作,身份上没有明确区分。其中由宋入元的宋宗室子孙赵孟頫对整个有元一代书画艺术风貌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而其中他关注前代诗人杜甫及其诗歌作品,对之进行发掘和再创作,这样的实践对当时和后世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系子孙。宋朝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頫便借病乞归。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自五岁起,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见其对书法的酷爱程度。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赵孟頫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根本原因是鄙薄赵孟頫的出仕选择。出仕元朝,对赵孟頫本人的心理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作为在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知识分子,赵孟頫的选择显然是无可奈何的,但其微妙复杂的心理也值得探究:牺牲名节,保存文脉,从文化上影响蒙元统治上层。事实上赵孟頫的努力有其成效,也得到时人理解。同时,在之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他一直生活在纠结之中,他的人生也因此有了另一片天地:他试图在文学书画世界中放松身心,摆脱现实中的无奈,并以此对抗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努力寻找着内心的平衡。其中,杜甫诗歌书写是赵孟頫的一个重要选择。赵孟頫以杜甫及杜诗为主题的书画作品较多,相较其他书画家的同类创作,数量多,影响大。

(一)书写杜诗

到宋代,唐代诗人杜甫的人格精神和诗歌艺术备受推崇,其文化典范地位逐步确立,文人开始有意识地书写杜诗,表达襟怀志向,使得在宋代书写杜甫诗歌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有很多书写杜诗的文献记载,苏轼、黄庭坚、米芾、李之仪、魏了翁、李纲、文天祥等文人都曾书写杜诗,因时代久远流传下来的比较有限。

到元代,赵孟頫书写的杜诗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相对也有所增加。《秋兴八首》《玄都坛歌》《舟中雪夜有怀卢侍御弟》,三题六首;有大德二年(1298)书写的杜诗《长吟》《楼上》《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入乔口》《发潭州》《双枫浦》《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归来》(只余题),九题二十三首杜诗,被同乡人刻石,名《白雪斋帖》。

赵孟頫所书的这些诗歌都是杜诗中的经典之作,从这些诗歌的创作时间看,有杜甫早期以交游宴饮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如《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有杜甫长安时期作品,如《玄都坛歌》;有杜甫漂泊西南作品,如《秋兴八首》;也有杜甫湖湘时期作品,如《入乔口》《发潭州》等。从形式上看,有歌行、律诗、绝句、排律等,几乎涉及杜诗所有的体裁。

赵孟頫的杜诗书写贯穿他的一生。根据上海博物馆藏的墨迹《秋兴八首》(一、二、三、六)后跋文记载:

右少陵秋兴八首盖古今绝唱也。沈君以此纸求书,因为书写。此纸短,仅得其四耳。子昂题。

赵孟頫在跋文中推重杜甫《秋兴八首》,认为其为古今绝唱。“沈君”何许人?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是就纸之长短,他选择其中一、二、三、六书写,可见是在精中有所取舍,将此作来历讲得明白。

后又有题跋云:

此诗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子昂重题。至治二年正月十七日。

至治二年(1322)正月十七,赵孟頫再次题跋四十年前书作。根据前跋,沈君携纸求书,遂愿之后应该将作品带走,但是通过字里行间推测此作在当时仍存在赵处。中间有何因缘际会不得而知。但是,赵孟頫的第二次题跋透露了书写《秋兴八首》其中四首的时间为元至元二十年(1283),当时赵孟頫三十岁,这时期赵孟頫主要学高宗书,韵度丰艳。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一)

……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六)

在赵孟頫书写此诗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文天祥(1236-1282)因不屈于元统治者被杀于都城大都,这给赵孟頫带来很大震动。原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夹谷之奇被召入京升任吏部郎中。赵孟頫于吴兴作《赠别夹谷公》:“青青蕙兰花,含英在林中。春风不批拂,胡能建幽心。”表达自己心意。也是这一年,程钜夫初下江南,劝其出仕,赵推辞不就。为沈君书写杜甫秋兴诗卷很明显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情思。

大德二年(1298)九月八日,赵孟頫书写杜甫《长吟》《楼上》《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入乔口》《发潭州》《双枫浦》《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归来》(只余题),九题二十三首杜诗。此时赵孟頫四十五岁,已经出仕元朝十一载。

大德十年(1306)又为南谷尊师即杜道坚真人写杜甫《玄都坛歌》。此年正月十八日,杜道坚真人过杭州赵孟頫车桥之馆,“要写古诗,乃书此篇”(诗后题跋)。

赵孟頫还书写过其他的杜诗有:大德五年(1301)九月,题后梁尉马赵岩《神骏图卷》,书杜甫诗句于卷上,具体哪首不得而知;杜甫诗歌《骢马行》(刘敏中有诗《书赵子昂写老杜骢马行卷后》,出自刘敏中《中庵集》卷十九,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杜甫咏马诗(许有壬有《题龙处厚所藏子昂画马并书杜工部诗》,出自许有壬《至正集》卷三,清宣统石印本)。另外,赵孟頫还曾书写杜诗《新画山水障歌》《杜甫观打鱼歌并跋》《杜甫客睡五律二首并跋》。

另,明代李东阳《琼台吟稿序》记载:

右,杜子美《茅屋秋风》诗,贺给事克恭所藏,云赵子昂书。今按此书,累有俗笔,当非子昂真迹无疑。

李东阳在序文中提到贺克恭收藏“赵孟頫”书杜甫《茅屋秋风》作品,但经李东阳根据俗笔多,鉴定不是赵孟頫真迹。从寥寥数笔的记载可知,赵孟頫曾书写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且非常为世人所重,乃至于仿作出现。以此可以推测,赵孟頫的书作湮没不传的不在少数,其中肯定有以杜诗为书写内容的作品。

与宋人书写杜诗相比,赵孟頫的书写似乎更多的是寄托襟怀、纾解内心苦闷矛盾。赵孟頫书写的杜诗作品今天看来端庄严整,一丝不苟,看不出书写者的内心起伏。

(二)为杜甫画像

为杜甫画像也是后人表达对先贤推重崇敬的重要方式,有浓重的以杜为师的意味。明代徐一夔《跋李唐所画扁鹊授方图》:

吾闻有好诗者,尝画杜子美画而师事之惟谨。医家以扁鹊为宗,子振之爱重此图,亦诗人像杜子而画之意。

根据序文所述:喜好诗歌的人以杜甫为宗师,画杜甫画像表达敬意,认为子振喜爱看重的李唐画《扁鹊授方图》,“亦诗人像杜子而画之意”。中国历史上各行各业都有为自己祖师爷画像的传统,唐人韦庄重建的草堂中就绘有杜甫像挂壁。宋人王安石有《杜甫画像》诗。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说:“常使诗人拜画图。”吕大防、张焘等人扩建草堂,都绘有杜甫像以为瞻礼。明人徐一夔提到的事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杜甫画像,唐末即已出现,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与理解绘制诗人形象,膜拜歌咏,表达敬意。尽管唐宋时代的杜甫画像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根据今天可见的诗人记载我们对其大致情况还是能够有一个认识,如:欧阳修《堂中画像探题得杜子美》:“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言苟可垂后,士无羞贱贫。”表达对诗人的崇敬。王安石《杜甫画像》中的评价却是真正的“知者”之言:“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高度评价诗人诗歌,细数诗人经历,推重其高洁品格。再如杨蟠《观子美画像》、林敏功《书吴熙老醉杜甫像》、王安中《次秦夷行观老杜画像韵》、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王十朋(1121-1171)《登史诗堂观少陵画像》、洪咨夔(1196-1236)《题少陵像》、陆游《题少陵画像》、释居简《少陵画像》、叶茵《少陵骑驴图》、陈杰《题老杜巡檐索笑图》、郑思肖《杜子美骑驴图》等作品都提到杜甫的不同画像,这些杜甫画像作品的作者似乎并不非常知名,为杜甫画像主要是为了祠堂供奉,也有纯粹的艺术创作,形象大概亦庄亦谐,都是作者表达对诗人崇敬的直接体现。这些杜甫画像作品因时代久远没有留存,但是这些题写画像作品的诗歌留了下来,让我们有很多遐想的空间。

赵孟頫多次为杜甫绘像,除此之外还为崇敬的诗人画像。这也是他对抗自己内心矛盾的重要方式之一。

赵孟頫为杜甫绘像,名小像。柳贯有诗《题松雪翁画杜陵小像》(柳贯《柳待制文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一代诗才饭颗山,国风雅颂可追还。

秦州行色湖州画,四海新愁俨在颜。

赵孟頫的这幅杜甫小像并没有流传下来。根据柳贯七言绝句的描写,提到所谓“饭颗山”、秦州行色,可以推测赵孟頫重点表现了诗人杜甫的落魄,虽然也提到杜甫诗歌的高超成就,但从“四海新愁俨在颜”句看,还是将“愁”定为杜甫形象的基调,这并没超出宋人杜甫像的窠臼。

杜陵戴笠图,明代解缙有诗《题赵文敏杜陵戴笠图》(解缙《文毅公全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诗云:

碧鸡坊里春风颠,浣花溪边晴日暄。

浩歌一曲花弄影,慷慨不及开元前。

饭颗山头忆相见,历下新亭旧时面。

吟诗未遣髭鬓愁,愁绝胡尘暗河县。

平生落笔五岳摇,调笑不作儿女娇。

锦袍仙人伯仲耳,谁谓有作徒相嘲。

诗卷长留两不灭,玉颜癯骨俱清绝。

万古诗人照胆寒,松柏苍然傲冰雪。

吴兴公子真天人,写影自与韩众亲。

新图古色照秋水,如此子美方逼真。

此诗为流传到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杜甫像题诗。单看题诗,似乎与其他杜甫像没有大的区别,但是画面中的杜甫俨然是一个隐逸高士的形象。根据文献记载,赵孟頫还有《少陵饮泣图》。明代魏畊有诗《题赵翰林孟頫所画少陵饮泣图引》:“昨过卖浆薛公宅,请我观画满厅壁。后出少陵饮泣图,却是王孙真笔迹。……形容枯槁布袍垢,山坂蹩蘖跨白驴。蒙面号咷身欲堕,紫髯之奴还相扶。”诗提到自己的看画经过,并且详细描写赵孟頫《杜甫饮泣图》画面,杜甫形容枯槁,衣袍有污垢,骑跨在白色驴背上,画面捕捉的是诗人正蒙面号咷将要掉下来、紫色胡须的仆人来扶的瞬间。

在书法上,赵孟頫所做的贡献非常明显:一方面,他书写的内容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在书法传统上他也将书法艺术拉回到传统轨道上来,整体上提高了元代书法的品格。与书法的严整规范一丝不苟相比,赵孟頫对绘画的贡献恰恰是他提倡的不求神似,这也体现了赵孟頫的矛盾。赵孟頫的杜甫诗意画作品主要是以马为题材的作品,这与马本身进取昂扬精神、杜甫对马的深情描写、元代马上得天下的历史事实和重畜牧的元代社会风尚等都有关系,这也或间接表达了他对于崇敬的诗圣的一种态度。

赵孟頫虽然身在元代统治集团内部,接近最高统治者,除了内心受二臣的煎熬之外。实际处境更颇多尴尬,元代实行的森严等级制度让他在官场中非常难过,所谓的重视也并非是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装点门面的作用,而赵孟頫则尽量以自己的努力影响决策者的行为,尤其是在文化上的影响。赵孟頫视杜甫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看法也得到当朝统治者的认可。在“延续文脉”这一点上,他敢于自视为杜甫同路人,因此获得安身立命的文化自尊。他本人及家族成员在文化艺术上不断精进,并且不断以此影响元代上层贵族,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书画艺术的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这恐怕是他最大的心理支撑。

赵孟頫还进一步促进了诗书画艺术的沟通融合。赵孟頫诗学杜甫,成就颇高,只是诗名因书画成就所掩。但他的诗心、诗艺促进本人书画创作,也影响整个有元一代乃至后世书画创作。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秀石疏林图》,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具体讲到画石与书法飞白、画古木如籀书、画竹与书法永字八法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比文同、苏轼走得更远。

元代其他文人的杜诗书画作品都或多或少与赵孟頫相关而又有所不同。接下来也作简要阐述:

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自书一作伯几,号困学民,亦号直案老人,虎林隐吏。鲜于氏为箕子之后裔,故亦自号箕子之裔。河北渔阳(今河北蓟县)人,居杭州。至元间,官至江浙行省都事。晚年于西湖管林营一室曰“困学斋”,闭门谢客,不问俗事。调琴作诗,鉴赏古玩,以研读终其生。伯机以书名世,与赵孟頫齐名,为元季书坛巨擘。

鲜于枢推重杜甫。他的《困学斋杂录》中曾经记载乔仲山寻访传说中的杜少陵遗骨事:

《困学斋杂录》是鲜于枢传世不多的诗文墨迹中篇幅最长的一件,涉猎较广,包含了一些作者本人及元早期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这则资料记载的就是至元十年(1273)秘书郎乔仲山出使延安路过鄜州寻访杜甫遗骨事始末。当地土人传说,可以见杜甫影响广泛,乔仲山寻访,具体描写所见所为。土人传说、士人寻访可以反映元代早期人们对杜甫的认识。鲜于枢记载此事,亦较客观,可以看出他对杜甫的关注。

鲜于枢书学颜真卿《争座位帖》一路,很见风骨,是很好的学习典范。他流传至今的杜诗作品多为草书,狂放,有笔误情况,相比赵孟頫书写杜诗,其所选择的字体与整体布局显然随性自在很多,这恐怕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出生于书画世家,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著名画家。他的山水画受到外祖父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又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融会贯通而自成面目。他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人物画亦有特色。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对明、清山水画影响很大。曾出仕,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维庸案牵累,死于狱中,是元代少有的对政治感兴趣的文人书画家。

王蒙传世的有关杜诗书画作品有:行书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绘画《西郊草堂图》。在有元一代的书画家中王蒙比较有改革精神。他的画在形式上一改长卷形式而多为长幅,且画面满,笔墨重,可以感受到他内心勃发的力量。但是,他的杜诗书画作品则呈现另一种面貌。行书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和《西郊草堂图》一书一画恰好选择关注的是杜甫寓居浣花溪畔的安闲时期,反映了作者书画风格的多样。

以上几位元代具有代表性的书画家,他们的传世及文献记载的杜诗书画作品各有其关注点,但是无疑都推重杜甫人格与精神,熟知杜甫诗歌。其共同点即他们都有矛盾的内心世界,主要是通过诗书画创作寄托情怀、纾解苦闷,这与元代大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蒙古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轻视文人,元代前期八十多年时间里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使得文人成为社会最底层,生活处境艰难。与其他时期的文人相比,元代文人大多远离朝堂与官场,悠游山水,醉心自然,潜心于文学与艺术创作,在艺术理论与实践中多有创造,使得元代文学艺术面貌清新自然。同时,元代统治者重视儒教,政府和文人对诗圣杜甫皆推崇备至。元至正二年(1342),纽璘为杜甫请谥“文贞”封号,得到朝廷批准,元顺帝追封杜甫“文贞公”。后人尊称杜甫为“杜文贞公”,即是从元代开始的。大监纽璘以私财在成都杜甫草堂内创建草堂书院,广搜书籍,聚徒讲学,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传播杜诗,弘扬诗圣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文人则以杜诗书画创作来表达对杜甫的尊崇,这些作品承前启后,在整个杜诗书画创作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综观这些关于杜甫及其诗歌的书画作品,可以看出元代文人对杜甫及其诗歌接受的特点,大致如下:

(一)对杜甫及其诗歌有选择地接受

在宋人那里,杜诗及杜甫书画作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很近:朋友往来,雅集,甚至闲谈,都有杜诗。与前朝人相比,元人的杜诗书画创作有一种选择性在其中。元代文人没有优越的社会地位,更远不如前代文人那么悠闲,虽然这种选择带有偶然性,但是整体上与书写者的人生经历和现实处境密切相关,而表现的更多的是个人内心的矛盾纠结,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杜甫形象更加丰满

(三)关注杜甫浣花草堂生活

在元代这样一个“异族”统治的时期,成都浣花草堂却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整体情况较好。元代文人对成都浣花杜甫草堂给予极大关注。

元代文人的特殊的地位与生活状态,使得他们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气质。在朝者境遇艰难,地位尴尬,现实的种种使得他们心向山林,通过文学艺术创作来表达追求,纾解苦闷。身在山林的文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内心深处渴望建功立业,而残酷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选择隐逸,寄情山水,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寄托自己的高洁理想,这就使得元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有一种矛盾的张力。文学作品的语言或泼辣、或诙谐、调侃,甚至有些刻薄。书画作品有选择性地再创作:书写推重的前人诗作;以喜爱的作品为题创作诗意画,立意高远,技法高超,举重若轻,都让人感受到其扑面而来的生命活力,可爱真实。杜甫及其诗歌滋养了元代文人的心灵,给了元代文人再创作很多灵感,成为其再创作的主要素材。可以说,杜甫、杜诗对元代文学艺术面貌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提高了元代书画的品格。

总之,元代的杜诗书画作品寄托着元代文人的人生理想,代表人物赵孟頫、鲜于枢、虞集、王蒙等书画家都推重杜甫并且有选择地接受杜甫及其诗歌。杜甫的高洁人格、杜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深刻影响了元代文人书画的整体品格。

注释

①(宋)谢枋得:《送方载伯归三山序》,转引自四川大学吕肖奂、周裕锴、金铮主编《中国文学史》宋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③(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附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82页、第2287页。

④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行书杜诗《秋兴八首》跋文。

⑦陈高华编:《元代书画家史料》(增补本),中国书店2015年版,第60页。

责任编辑

陈宁

猜你喜欢
诗书画杜诗赵孟頫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诗书画苑
诗书画苑
贫困无田杜太守
诗书画苑
诗书画苑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