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扎堆话剧舞台的冷思考
——以话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为例

2017-11-14 07:33孟倩倩
剧影月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立国话剧明星

■孟倩倩

明星扎堆话剧舞台的冷思考

——以话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为例

■孟倩倩

鲍春来演出版本的话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是由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资制作的,由赖声川导演作为艺术总监,丁乃竺作为编剧和导演。该次演出的制作公司打出“戏剧就是生活”的旗号,进行了一场免费演出。此外,该剧的增票演出活动不仅仅是在北京,而是一次面前全国的千万票房赠送活动,分别在广东友谊剧院、深圳保利剧院、杭州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全国近十个城市进行免费演出。这种行为,可谓是戏剧演出界的一件罕见之事。公司做出这种行动,一方面,是该公司在为6月份即将上演的,由该话剧改编的电影《恋爱排班表》的一次下血本的宣传;另一个方面,这样的免费演出确实使得观众受益很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也是对戏剧这门艺术的一次很好的普及和宣传。

该戏的灵感来自英国闹剧《奔向你老婆》,其剧情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出租车司机张立国依靠一张排班表机智地搞定住在景美的大老婆玉莲和住在木栅的小老婆小琦,并且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双方都无察觉。然而,一场台风天的意外车祸却让张立国陷入了一场乱局,因为警方的介入,张立国和他的知情邻居蔡中郎不得不为了隐瞒住两个老婆的事实展开了一场谎言大作战,因为张立国的手上握有一张关于黑社会人物性能力的记载的光盘,所以会时不时地有操着一口东北话记者包本富的不断穿插,使得戏剧效果更加明显,笑料百出。观众也充分感受到了喜剧的魅力所在。

从北京保利剧院的这场演出来看,吸引观众眼球的除了该剧的剧名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便是演员鲍春来的加入。提起鲍春来,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大家对他的熟悉不是因为话剧,完全是因为他在羽毛球领域的出色表现。

鲍春来还会演话剧?更多的观众或者确切一点说是粉丝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才会走进剧院,他们去看的到底是演员还是戏?或许,在戏剧开始的时候,他们确实是冲着明星而去的,随着舞台上不断进展的剧情,观众的注意力才被吸引到戏剧上来。在这部戏中,鲍春来饰演的菜鸟警察沈佐一,并不是最主要的角色,最主要的演员当然是张立国和他的两个老婆,饰演张立国的李元太是著名演员李立群的儿子,虽然他和他父亲的名气也不小,但是完全被鲍春来的名气给压下去了。在演员介绍宣传册上我们发现,鲍春来的名字被放到了第一位,可见其目的性。

正如所料,在戏还没开演的时候,当鲍春来穿着警察的制服刚一登台,台下的观众就开始了骚动和欢呼。观众的这种反映是必然的,这还是因为在观看话剧有台上台下的限制,若不是如此,相信大批粉丝定会冲上去。但是,就戏剧的演出来说,这样不适时的欢呼和鼓掌并不利于戏剧的发展,反而会影响台上演员的发挥,中断戏剧的连贯性。我们不能否认,鲍春来的颜值确实很高,相比他的演技来说,颜值给他加了不少分数。作为一个打羽毛球出身的演员,在2011年退役之后虽然也做过一些广告的代言,算是有了一点演出的经验,但是在整场话剧的演出中,我们还是会看到他的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包括台词功底和外部动作的拿捏等等。当然了,从话剧这门艺术的自身特性来看,对演员的要求与其他艺术相比,本身就是比较高的,在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锻炼的基础上,鲍春来能给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个舞台形象已经不简单了。观众是仁慈的,他们会因为他是鲍春来而忽略掉他的瑕疵。再者,与台上的其他几个重要的角色相比较,鲍春来饰演的菜鸟警察沈佐一这个角色是比较类型化的人物,性格单一:固执认真、初出茅庐,刚从警校毕业的他还保留着学生的天真和单纯,是一个比较容易把握的角色。鲍春来能够把握住人物性格,利用其身高臂长的优势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有趣的动作,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对于整部戏的呈现确实增色不少。

纵观最近几年的戏剧演出,由其他艺术界的明星来演话剧,这一热潮似乎在近几年的戏剧演出中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例如在《暗恋桃花源》演出中,表演工作坊邀请何炅、谢娜两位主持界的人物担当主角;再如大型话剧《如梦之梦》中胡歌和李宇春的加入;此外还有华少、刘晓庆等人也纷纷登上话剧的舞台……以上的这些明星进入话剧舞台表演还算是有边可沾,虽然他们或者主持、或者唱歌、或者演电视剧,怎么说都是在表演,但是,这次《他和他的两个老婆》的演出启用了体育界的明星,虽然演出效果还算不错,体育界明星来演话剧着实令人意想不到。虽然早有跳水明星田亮进入演艺圈之事,但是话剧这门艺术对于演员素质的要求是比其他艺术更高一筹的,远远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够演得了话剧的。这种明星扎堆演话剧的现象,对于话剧本身来说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随着近几年各种媒体对话剧艺术的关注,以及观众的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话剧的前景不容乐观。更多的观众更愿意去看一场几十块钱的电影,或者是在电视电脑面前看《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非诚勿扰》等各种来势汹汹的娱乐节目,而不愿意去剧院看一场话剧演出。话剧艺术的举步维艰逼迫着它不得不去寻求一种求生的方式。明星的加入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对策,于明星于话剧,可谓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不仅提高了明星的知名度而且也促使话剧的票房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再从观众获得的观感来说,欣赏高雅艺术是其次,重要的是可以不用隔着屏幕而是直接面对面地看到平时追捧的明星,活生生地站在他们的面前,这正是他们日思夜想的。综合以上几点,明星扎堆演话剧确实百利而无一害。人们沉浸于这种自得其乐的欢愉之中,表面看来可谓皆大欢喜。然而,我们切不可停留在表面,尤其是作为戏剧工作者来说更不能如此。当众人被娱乐性所麻木之时,戏剧工作者必须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来探一探这一现象的背后,探一探其本质所在。

话剧真的找到了一条好出路吗?纵观全局,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点,凡是启用其他艺术界的明星所饰演的话剧类型,大都是一些喜剧或者是闹剧,很少有悲剧甚至是正剧,由此可见,这类由明星参与的话剧的娱乐性大大超过了艺术性。不能否认,戏剧艺术确实有其娱乐功能的存在,无论是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还是中国的李渔时代,都没有忽略戏剧的娱乐性这一特点,但是就目前来说,戏剧呈现给我们的“娱乐性”显然是变了味道的。在此,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娱乐性并不等同于逗乐性,所谓娱乐是指给观众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精神上和心灵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非是一种恶俗的逗乐,或者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令人发笑的滑稽动作。类似的表演确实能够搏得观众的掌声和笑声,但是这样的笑只是一时的冲动,而非来自心灵深处的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没有所谓的“净化”作用。观众走出剧场,什么都不会记得,除了那几个搞笑的段子或者是当今的流行语,别无其他感受。一场戏结束了,如果收获的是这样一种效果,那么这出戏的演出真的成功吗?戏剧的真正目的真的达到了吗?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反思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戏剧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位观众的切身利益。戏剧艺术同其他的艺术一样,对观众的意识形态的形成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如果戏剧艺术仅是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潜移默化地导向着我们的价值观,其长远的后果确实令人担忧。

在此,我们且以《他和他的两个老婆》为例。对于不熟悉该戏内容的观众来说,一听剧名就能对剧的内容猜测一二,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小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热门话题的大背景下,单单这一个剧名的噱头就足以引起观众的七八分热情了。当1999年丁乃筝导演第一次带着这部戏来北京的时候,就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主要还是因为该戏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了一夫两妻,这与正统的观念是完全相悖的,而且剧中的男主角还能用一张排班表巧妙地周旋于两个老婆之间长达三年零两个月之久。蒙在鼓里的两个老婆却完全没有发现破绽,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两个老婆的家,开车仅仅需要四分半钟的时间,这样的一种剧情设计,不仅在逻辑上不可能,在其传达给观众的思想上也是不为主流所接受的。在该剧中,令多数人排斥的一点,其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上有多处涉及到了性,表现最明显的是,一个星期就要退休了的老警察李正常,这个角色不仅台词露骨,更有很多夸张的模仿男女之间性生活的肢体动作,在舞台上反复呈现,让观众唏嘘不已。如此大尺度的展现在以往戏剧舞台上确实不多见,毫无美感可言。难怪在这部戏刚来大陆就引起传统人士以“低俗”冠之以名。然而近几年,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内地先锋话剧的大胆处理手法渐渐在舞台上被观众所接受,当初反对这部戏的观众也逐渐对它接受了。当然为了适应不同的观众和时代,也有导演在其中做出了改动。所以才有了保利剧院今天呈现给我们的这样一出戏,台下的大多数观众对于舞台上发生的一切露骨的行为不以为然,只有少数年长者会对其露骨的台词表现出不解和尴尬。

面对众多的不理解,导演丁乃筝自己说:“这是一个男人不知道怎么拒绝,引起的尴尬,全世界男人都可能‘走钢索’。为什么不可能呢?”导演这句话确实道出了该戏的主旨所在。我们可以对该戏中的一些不符合舞台审美的地方进行批判,但是客观说来,我们并不能否认其中的艺术性。该戏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长达十六年之久,在这期间不断上演,不断有很多类似朱孝天、喻恩泰等有分量的演员来担任主角,演出效果也是场场爆满,可见其生命力所在。如果仅仅凭借着那些吸引眼球的台词和夸张的动作,是不会使得该戏走得这么长远的,能够在长达十六年的时间里依旧保持着它的生命力,与该戏的艺术内涵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一出戏,到底有什么内在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探讨呢?正如导演自己所说,它确实反映了一种生活中的“尴尬”状态,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如果仔细品味,这种尴尬确实有着我们生活的影子。艺术是源于生活的,在此恰恰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印证。在我们的生活确实有着舞台上一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可能不是那么的集中和夸张,作为一出戏,展现出来必定要进行一番加工,当它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似曾相识,但是却有不曾遇到。别林斯基曾提出过“熟悉的陌生人”的说法,在此,舞台的上众多角色给观众的感觉似乎正是如此。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所要给观众的,其实正是这样一种感受。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走钢索”,即便不像张立国那样,也会面临着其他各种各样的尴尬,之所以我们没有觉察到,或许只是少了一个暴露尴尬的契机。正如剧中,如果不是台风天的车祸,如果不是两个老婆同时报了警,也许,张立国现在还在自己精心制作的排班表中享受着“齐人之福”。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尴尬不是一时就可以解决的,或者是像剧中所呈现的那样,需要不断的说谎或者是需要其他的方式。这样一种观点的提炼使得该戏剧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所展现的并非是一场毫无戏剧艺术可言的生活闹剧,而是一种生活普遍状态的缩影和写照,如此看来,我们在舞台下捧腹大笑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对我们自己生活的一种变相窥探。

至此,我们再次回归到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上面,戏剧到底应不应该接纳一些其他艺术界的明星呢?作为戏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那便是演员,《他和他的两个老婆》的演出成功了,鲍春来的加入确实给该戏增色不少,不论观众是为角儿而去还是为了戏而去,等戏散场以后,观众心里最后多多少少都有一点感触,如此也便算得上是成功的了。当然,演员的演出都是以戏剧的本身为载体的,聪明的演员会理解戏并且用自己独到的方式把内涵呈现给观众,里面会时刻闪耀着演员自己的创作思想;一般的演员则是按部就班,戏是什么就演什么;如果是没有很好的戏剧功底、不理解戏剧内涵的演员,则是连戏是什么都演不出来,这样的演员真的可以考虑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干好自己的行当就好了。

戏剧艺术相比其他的媒体艺术,确实有其发展的困难之处,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它在寻求一种或者多种更好的途径来发展自己,使得自身在时代大潮中适应并且更好的存活下去。对于启用一些其他领域的明星,一些新的元素或者是新式的流行语开始被创作者加入其中,有人认为这是艺术的下滑或是观众审美的衰落,笔者认为这只是戏剧艺术在探索发展路途上的一种尝试。或许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尝试不去运用,则永远不会知道哪些是戏剧真正需要的,哪些是观众真正需要的。时间和观众是最好的抉择者,相信在戏剧艺术不断的发展进程中,总会有不好的被抛弃,好的被留下。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生)

猜你喜欢
立国话剧明星
山里春雨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我在听你歌唱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话剧《二月》海报
再见啦,秋天!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