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书场的兴与衰

2017-11-14 07:33王婷婷
剧影月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书场茶楼书目

■王婷婷

苏州评弹书场的兴与衰

■王婷婷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曲艺说书形式,是苏州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评弹孕育和成长于吴文化环境中,自清乾隆时期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被誉为是“中国最美的声音”。在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苏州评弹一般在书场里演出,书场是评弹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依托。在书场演出,一般是长篇形式,每天一回,逐日连说,吸引着听客每天到书场连续听书。书场使富含哲理的评弹传统书目在寓教于乐中,长期起着积极的教化作用。苏南地区,上海、浙江等地的书场是听客集中听书,愉悦身心、休闲放松、情感交流的场所,也是传承苏州评弹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同时,苏州评弹的繁荣对书场文化的发展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传统书场最先出现于茶楼,采用个体经营模式。旧时茶楼号称“百口衙门”,星罗棋布的茶楼编织了江南市镇的社会交往网络。嵌套于茶楼中的书场具有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功能。评弹演员当时号称“活口”,通过“跑码头”与各个地区的听众交流信息。这一群体逐渐成为了社会交际的关键环节。从乾隆到道光年间,苏州评弹发展到达了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茶馆书场增多,遍布城乡,到了近代,因战事的影响,一度低迷。20世纪20年代初,在电气化发展的带动下,书场也由日场改为日夜两场经营,满足听众的需求。从道光到光绪年间,苏州评弹发展迅速,开办了约三十余家茶馆书场,其中约一半在苏州市的商业中心观前地区。晚清时期的书场也有了档次区分,当时茶馆内设有书场十多家,影响最大的,如老义和、聚来听等,而这些茶馆请的评弹艺人都是当时的名家,如许文安、张步云等,听客也多是乡绅、名流和商人,生意非常兴隆。此时,在上海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苏州评弹逐渐立足上海,苏州的评弹艺人也聚集在上海,上海成为了苏州评弹演出的“大码头”。上海的评弹演出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如大量出现新式书场,电台“广播书场”和评弹票房。四十年代,苏州的广播电台出现,诞生了广播书场,如1932年百灵电台由苏州评弹艺人杨月搓之子杨精春创办,播出的节目有曲艺、评弹、歌唱、滑稽戏等,用苏州方言实况播音。据统计,民国初至上个世纪40年代,苏州市区先后开设有书场133家左右,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评弹鼎盛时期,江、浙、沪书场有不下500家之多。而今,让听客买票进场的书场不足50家,加上各地由政府支持的不买票的社区场地,最多也不超过150家。

书场为何会走衰?书场走衰对评弹有什么影响?这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好的名演员很少进入书场演出,因为他们要应付各类的艺术节、比赛、海外巡演等。因为一档长篇演出要15天,很多优秀的青年演员由于家庭等诸多客观原因,为免去住在外地,只肯就近演出,苏州籍演员只在苏州范围的书场演出,上海籍的演员只在上海演出,大多不肯跨市或跨省演出,这样一来就减少了演员的活力,书场请演员更新书目比较困难。二是长篇书目不再完整。解放以前的长篇书目一次演出往往要演上一个月甚至一年多的时间,而现在演出的所谓“长篇书目”只有半个月,有的甚至更短。评弹演员在书场多是演出长篇书目中最为经典卖座的一部分。比方说业内有句话叫“蜻蜓尾巴,白蛇头”,意思就是传统长篇弹词《玉蜻蜓》的后半段故事最为精彩,所以演员多是把前半段简单概括一下,着重细致表演后半段故事;而长篇弹词《白蛇传》则是着重表演白素贞寻找许仙成亲报恩的前半段,而被法海困入雷峰塔后就简单概括了。如此一来,演员们所选取的内容多是雷同的,导致听众难以产生兴趣。没有“出人,出书”的艺术本体,没有保持应有的水准,自然作为评弹的风向标的书场便出现了大规模的衰退。三是互联网的普及,听众获取信息及娱乐途径的增多,导致听众的大量流失。老年听众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在互联网上搜索播放聆听名家的音频及观看视频资料,对于老年听众来说,既可以省去书场的门票钱,还可省去书场途中往返的辛劳。年轻听众工作学习本就忙碌,再加上如今互联网游戏、手机游戏吸引了大量目光,所以要留住老听众、吸引新听众,这条道路就变得任重而道远。

现如今书场经营模式僵化,缺乏竞争力,演员素质的退化,听众的流失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向是评弹衰落的主要原因。书场作为评弹演出的场所,是评弹艺术的晴雨表,最能体现该艺术的兴衰。现在书场数量大量减少,艺人又不愿出去跑码头,演员与听众缺乏交流,书场作为艺人与听众交流提高技艺的功能逐渐消失。我们要培养好演员,吸引新老听众,写好书目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培养听众的消费意识,重振评弹艺术的消费市场,才能使评弹逐渐实现良性循环,为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注入新活力。

猜你喜欢
书场茶楼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文化公益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评弹书场
张婧红室内设计作品
公益型书场生存困境与出路探析
任素梅作品选
茶酒联趣(联语故事)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