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四级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1-14 23:23黄淑芳周涛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9期

黄淑芳 周涛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目前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并实践基于教学环境协同、课程体系协同、教赛协同、校企协同等四级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四级联动 机电类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108-02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立了多个临海工业带及装备制造基地,迅速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工业产业基地,与东盟国家开展装备制造产业对接、产能合作愈加紧密,对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急速增长。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在给广西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更对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提出更高规格的要求,特别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放在了首位。因此,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应当分析形势,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机电人才培养质量。

一、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技能水准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影响广西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提升,广西装备制造业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亟须培养理论扎实、涉猎面广的以机电专业知识为基础跨领域的复合型高等技术技能人才。这类技能型人才以服务广西机电类行业为基本,了解合作国家的文化特色,能迅速把握市场行业风向标,同时具备和谐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技术的升级,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融合成为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经过走访调研多所高职院校得知,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认知缺少融合,理论乏味、实践课程项目单一是目前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不能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真实有效的理性认知,难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导致创新能力培养难以开展。

二、机电类专业四级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是近年来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实践证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合作,在教学环境协同、课程体系协同、教赛协同、校企协同等四级联动才下才能得以实现。

(一)教学环境协同,形成职业素养。学校作为学生职业认知的重要场所,承担着重要责任,高职院校的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职业内涵与素养形成的基地。教学环境的协同主要包括:

首先,学校创建一个既能满足理论学习又具备企业氛围、理实一体化创新学习环境,并加强舆论宣传,促进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多种形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活动。例如开展创新型讲座,邀请行业先锋演讲,以身边实例燃起学生创新斗志。同时,邀请企业家、优秀校友或者创业成功人士开展教学或者讲座沙龙,现身说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其次,建設“校园职业文化圈”,成立以专业特色发展为依托、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的专业协会,采用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自由空间,选拔各专业具有共同爱好的优秀学生进入协会并自主开展各项活动,集合各专业优势及校园文化建设,将学生的创新价值观和人生观统一起来,激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

(二)课程体系协同,培养创新技能。机电类专业开创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技能培养为提升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在原有操作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分阶段合理设置创新能力课程,包括创新识别类课程、创新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发现新市场、及时获取创新机会的能力,利用在校期间,逐层递进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该协同课程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协同,因此在实施该课程体系过程中,诚邀行业企业加入,以企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将工学结合融入课程体系。

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素质的养成,校外导师结合目前企业生产情况、产品开发等实际因素,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创新产品开发,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基于校企合作的协同型课程体系的运行,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谈创新只谈理念的空洞和无奈,将“创意”做成创新作品乃至产品,激励校企、师生共同参与创新人才培养。

(三)教赛协同,加强创新应用。在实现创新梦想的平台上,需要有竞争,才能成就更大的进步,技能学习服务技能竞赛,技能竞赛促进技能学习,二者相辅相成。

创新竞赛是一种基于课堂又高于课堂的竞赛活动,是高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定活动,该类竞赛能够有效整合创新逻辑思维。校园内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大小规模的创新活动和竞赛激励学生参加,重视奖励学生的创新构思和作品。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合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学生通过赛前训练和参加各级比赛,把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积极解决问题,集多家所长后迸发新思维,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首先,创新竞赛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创新竞赛设计制作调试作品,不断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其次,创新竞赛有效开发高职学生创新个性思维。学生从组队、项目主题确立、资料收集、论证整合项目、制作创新作品、参加竞赛等一系列过程,锻炼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校内外导师需要因势利导,鼓励激发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创新个性和创新思维,竭尽所能帮助学生实现对创新的追求。

(四)校企协同,多方互利共赢。校企协同的内涵是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意识和技能的人才;对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而言,竭尽所能利用多方教育资源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才能使专业和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业企业始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因此,高职创新教育必须依托行业企业发展,而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校企协同有助于高职院校及时掌握创新前沿信息,保持学生创新意识的新鲜感,为师生创新能力提升注入新活力。endprint

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庞大的体系,为保证创新教育的时效性和系统性,可以利用即时社交软件,校企协同开办创新媒体公众平台,平台覆盖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等多方面人员,平台在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监管指导下,即时推送创新信息,多方人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创新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内容,学生亦能在此平台上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校企协同培养,将创新意识转化成创新技能,步入工作岗位即可成为“职业人”,彻底消除就业盲区。

三、机电类专业四级联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引厂入校,校企共建产品研发中心。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行业特色,打造“厂中校、校中厂”的校园教学生态环境,“引厂入校”,将本土企业南宁沃源重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吸引入校,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在学校内建设“校中厂”。随着校企合作创新技术的不断深入,校企双方优势互补,成立了校企研发中心并研发了系列创新产品。位于校园内的研发中心,不仅是企业新产品的诞生重地,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研发中心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直接参与沃源重工的产品创新研发和技术改革,拓宽了创新的思路,提高了创新制作能力。

(二)校企共同管理机电创新中心。随着机电类专业创新技能培养的广泛开展,传统的课堂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师生开展各类创新活动的需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率先成立机电创新中心。该中心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组织学生系列创新活动,企业投资支持学生开发创新产品并引导学生把握业内外创新动态,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学习成效,吸引了大量学生报名参与,为创新活动中心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学生在学习中心不拘泥传统课堂形式,自主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制作创新作品。同时,指导教师、行业专家不定期开展创新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学术沙龙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基于校企合作的机电创新中心,解决了以往条件受限、创意能力不足、作品缺乏等问题,提升了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培养的能力。近年来,学生在校内外指导老师带领下积极参与各项创新技能大赛,教赛协同,选拔优秀作品参加全区、全国的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获得了62项奖项,同时也不断刷新了高职院校在此类比赛中的成绩,每年由学生参与创意设计制作的多个作品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授权。

(三)校企合作办学,培育创新技能型人才。为了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落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开展合作办学,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与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脱节的实际问题,构建了创新人才需求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良好的生态链,既服务于“一带一路”下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又有针对性地满足机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课程体系,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教材,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材编审委员会,使用与行业接轨的教学资源,以企业考核新进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实现学习与工作零距离接轨。

校企合作办学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已经着力于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抓住机会主动创新创业,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

综上所述,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离不开校企合作、协同发展。高职院校和教师需要循序渐进,校企共同营造创新氛围,打造“校企—师生”一体的创新培育团队、构建创新平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同时,学校需要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機制来优化创新环境,只有协同多方面因素并与时俱进,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才能持续不断地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构建自主学习中心创新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B162)

【作者简介】黄淑芳(1984— ),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实验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周 涛(1977— ),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电站自动化。

(责编 苏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