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炎:无悔人生

2017-11-23 19:12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防灾钢结构

一个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可以树起一个学科,凝聚一个群体,带出一批人才。沈祖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不仅自己建功立业,为中国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而且为行业和领域带出了一支完备的学术梯队。

钢结构领域是属于纯真的天地,不允许有半点的虚假与浮华,它需要耕耘者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与心血,沈祖炎选择了这项勇敢者的事业。沈祖炎1935年6月5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7月从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60余载,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及评估委员会主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职。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炎的一生都在为钢结构而忙碌。命运是公平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辛勤耕耘换来了学术上骄人的硕果。由他主编的上海市标准《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暂行规定》于1992年颁布,它是中国第一本关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标准,使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有标准可依,在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沈祖炎在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主任期间,主导创立了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并完成了中英两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结论的互认,为我国土木工程技术人才进入世界市场打开了大门。由他担任主编的中国工程院会刊《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成为国内覆盖土木工程全领域的首本被SCI检索的期刊。他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和讲学,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并受到尊重。

沈祖炎先后主持了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为国家大剧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广州新体育馆、南京奥体中心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其中“高层建筑钢结构成套技术”获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关键技术研制与应用”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沈祖炎在钢结构理论方面系统的研究接连取得新成果,并与工程实践成功对接,其学术成就吸引着一个个有志青年纷至沓来,投奔到这位智者的门下,当面聆听他的教诲,感受他精深的学术造诣。1994年秋,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钢屋盖模型试验前夕,就在同济大学结构工程所的实验室,绕着由几千根杆件组成的庞大结构模型,沈祖炎教授走上两圈,一眼就指出哪些部位,甚至具体到哪几根杆件最需要着重观察。一经试验,他的判断完全准确!

沈祖炎无论是为学,还是为师、为人,都令人顿生景仰之情。几乎每一位学生都珍藏着他们的论文处女作,因为每页纸上无不充满了沈老师一字一句修改过的工整笔迹,“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当一个人干事业并不是为个人争名争利,而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时候,他的动力是无穷的,他潜能的发挥也是巨大的。如今,在他的指引下步入钢结构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人才中,已经有一批成为了某一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

今日,我们重新梳理沈祖炎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谦虚谨慎、仁爱宽厚、治学严谨、锐意开拓、与时俱进的敬业精神,希望读者们能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大师风采,能汲取“大师精神”所蕴含的真义。作为院士个人的沈祖炎,已经定格在2017年10月11日21:06分那个夜晚,但他的身影却会跨越时空,一直延伸至更远的将来,不管时间如何变迁,沈祖炎丰厚的学识魅力所带来的巨大感召将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光泽后代。

(来源:网络)

【文獻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1-3362(2017)11-0035-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防灾钢结构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石家庄:农村自建钢结构住房可享补贴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在极限的边缘上继续努力吧
国家两部门召开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32作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