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教学哲学化的理性思考

2017-11-26 11:15胡亚平
运动精品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理性体育教师

胡亚平 张 鑫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对体育教学哲学化的理性思考

胡亚平 张 鑫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从体育的概念界定入手,探讨了体育教学与理性的四个方面的关系:即体育教学的意向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体育教学的中介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体育教学的双边性与交往理性的关系,体育教学的伦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智力支持。

体育体育;教学哲学化;理性

谈及体育教学哲学化的问题,就必须涉及体育的概念如何来界定的问题。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般、本质特征的反映。因为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对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在欧州、美国以及日本的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分别经历了“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三个不同的阶段[1]。从欧美和日本体育社会的发展规律分析,“体育”的概念在不同阶段便有着不同的诠释,即“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以及“运动教育”三种解释。作为学校体育基本途径的体育教学,必然也会随着体育概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而体育教学的哲学化就是寻找体育教学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并将这种普遍性以辩证的方法加以研究。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体育教学,是因为理性的概念具有以下重要特征:首先,理性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人类一种特有的思想活动,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也包括了质疑、反驳和辩护;第二,作为一种思想活动,理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某一问题应用概念进行推理或认识的能力;第三,理性作为一种推理或认知能力,不仅涉及知识的获取,还涉及到行动目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第四,理性既是人类的一种认识能力,又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第五,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理性与人类的存在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理性不是普遍的,而是境遇的,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理性风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其所使用的概念、所遵循的规则等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可分;不是绝对的,而是历史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类的理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重构的过程[2]。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体育教学哲学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理性的研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重构的过程。体育教学作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我们应该尊重并发展他们的理性。然而,实际的教学生活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甚至存在严重的学生抑郁的理性现象,从而导致缺乏理性精神的体育教学和非理性精神充斥在学生体育生活当中。

对学生个体而言,体育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以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对体育习得、认识的范围,赢得了体育习得和认识的速度。同时体育教学也为学校体育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其核心职能就是对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和保养身体健康提供了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将对学生一生身体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伴随体育概念的变迁,对于体育教学理性的重构已经成为体育理论界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就体育教学理性的四个维度展开讨论,这四个维度分别是意向性与价值理性、中介性与工具理性、双边性与交往理性以及伦理性与实践理性。

1 教学的意向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价值理性”是德国哲学家韦伯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其意义是指人们对某一种目的或价值选择的正当性要求。作为价值存在的学生主体,学生的全部教育生活也是由价值所建构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追求体育教学的价值,而且也在追求体育教学价值过程中对体育教学‘价值’进行理性的追问。因此,体育教学价值的合理性质疑、辩护和理解,是学生自主地开展这种价值实践的思想前提。教师对体育教学合理性的质疑、辩护和理解,也是教师自主地开展体育教学实践的思想前提。在体育概念发展的第一阶段即“身体教育”阶段进行分析,体育承担的是“身体教育”的功能,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发达,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因此,作为体育教学手段的运动受到了重视,体操以及增强体力的身体练习等便成为了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追求;从体育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运动进行的教育”阶段进行分析,体育不再是只注重身体,而是注重身心两方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学手段的运动依然受到重视,但竞技运动取代体操,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追求;从体育概念发展第三阶段即“运动教育”阶段来看,“运动教育”顶替“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以适应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与“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相比,“运动教育”在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体育概念的这一变化,使得以往是体育教学手段的运动,成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价值追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然而,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由于广大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价值合理性的质疑、理解,对体育教学意向性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导致了体育教学价值理性异化的判断,模糊了体育教学的价值理性,矮化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挫伤了广大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陷入一种“客体化”或“工具化”的境地,成为不折不扣的牧羊人。

2 教学的中介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

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教学内容的中介性。但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体育教学意向的实现呢。或者说,实现有效体育教学的意向性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呢?对于这类问题的考虑,需要涉及到体育概念以及工具理性的含义。

前面提到体育本身的概念经历了“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三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的意向性和价值理性也在随着这种概念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而工具理性的概念,最早也是由德国哲学家韦伯提出来的。从概念关系上来讲,工具理性是与上面所说的“价值理性”相对而提的。“工具理性”的含义主要是指在计算、测量、组织和预测等技术活动中体现的能力,其目的在于追求行动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在工具理性价值追求行动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的旗帜下,体育教学的功能被无限的放大,即体育是万能的,体育教学可以替代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如德育功能、强智功能,漠视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韦伯认为工具理性是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的抹杀,也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他甚至说,工具理性的发展伴随着人性的丧失,从而导致了人的异化。尽管对于工具理性的批评各种各样,我们却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实现体育教学的意向性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而这样一个合理化的问题仍然是我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对作为体育教学中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传递这样一个工具合理性的问题,其最终目的在于有效实现体育教学意向。因此,可以说工具理性是体育教学和有效体育教育的基础。在“身体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身体的发育、发达,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所以,运动逐渐成为了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体操、增强体力的身体练习等便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进行组织和传递;在“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不再仅仅着眼于身体,而是着眼于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发展。于是竞技运动替代了体操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组织和传递;在“运动教育”阶段,“运动教育”替代“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以适应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于是将竞技运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来进行组织和传递。因此,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借助工具理性对教学中介进行质疑和反思。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工具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意图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二,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第三,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和呈现的方式是什么样的;第四,就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究竟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第五,对学生主体而言,通过体育教学的学习怎样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些质疑和反思的积极结果是把体育教师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成为一个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体育教师。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要想真正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远景,重要的是要树立体育教学内容的“资源”意识,破除迷信或崇拜,将它看作实现体育教学意向的一种可能性选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从而为探索更好的体育教育发展资源创造思想条件。而这种思想条件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工具理性是我们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一。

3 教学的双边性与交往理性的关系

体育教学活动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样,都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落实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师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而这也是成功的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后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因此,将教学过程的实质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过程”更有助于我们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活动,意指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或交往主体之间通过语言为中介的多边、多向、多层次以及多维度的沟通或者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体育教学交往的概念中,主要有如下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个是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媒介。在体育教学中,交往的媒介主要有两种: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其中,语言手段常主要体现在口头语言讲解和书面文字讲解;而非语言手段则体现在体育教师的身高、体形、哨声、示范动作、表情、手势以及服装等等。体育教学中的教学交往,一般是体育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例如:体育教师在讲授技术动作时,一般会边讲解边示范,这种对技术动作的解读方式,就会让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上获得对技术动作的正确认识,从而完成教学过程。第二是体育教学中教学行为的目标导向性。体育教学中教学交往的发生不是盲目的,而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向,受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例如:教学交往中的各类语言的应用,就不是随意的或者是模糊的,而是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指向性,如,在体操教学的肩肘倒立动作中任课教师的提示语言“提臀、紧腰、绷脚尖”等,就是为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起导向作用的,以此来促进学生技能动作的学习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然而,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仅仅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实然性和必然性是不够的,这里就涉及到师生之间的“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进化问题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指主体之间在认识、理解、认同、遵守和修改规则时的思想交换或活动。对于理性交往,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的四个基本条件:(1)说出某种可以理解的东西;(2)提供某种东西去理解;(3)由此使他自己成为可理解的;(4)达到与另一个的默契。哈贝马斯总结了沟通的四个基本条件:即“理解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认为“一个交往行为要达到不受干扰地继续,只有当参与者认为他们提交的有效性要求已经得到验证时才有可能[3]。体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普遍交往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需要遵守这四个基本条件或满足这四条标准。就“可领会性”标准来说,体育教师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清晰的、简明扼要的和可以理解的,而非语言手段是符合体育教学情景的;就“真实性”标准而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技能和体育知识必须是已经得到证实的,而不是体育教师胡编乱造的;就“真诚性”标准而言,体育教师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在道德上必须有一种真诚的态度,不遮掩自己真正的交往意图;就“正确性”标准而言,体育教师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必须选择合适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使学生愿意和体育教师一起开辟实践和理解的新天地。除了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四个基本条件之外,还应加上最基本的一条标准:“教育性”,即体育教师在教学交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应该具有教育作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4 教学伦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伦理性问题是一个不怎么被体育教师注意和认可的特征。自然,教学的伦理性也是一个不容易被接受和实现的一个特征。大量的体育教学实践表明,许多体育教师直接将体育教学过程看成一种纯粹的“运动技术和知识的传递过程”或“运动技术和知识的认知过程”,很难认识到这一过程的伦理因素,更谈不上有意识的去培养教学伦理性的需要了。

教学的伦理性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实践理性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研究伦理问题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所谓实践理性,是与纯粹理性而言的。纯粹理性是先于经验的,独立经验的认识能力,是必然的领域,它的法则是自然法则,这是人不得不遵守的。实践理性是离开自然界的必然性,指导人的道德行为的意志功能,是自由的领域,它的法则是道德法则,这是人应该遵守的。康德说,“我们终究被赋予了理性,作为实践能力,亦即作为一种能够给予意志以影响力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去产生完成他意图的工具,而是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4]。”这就是说,在康德看来,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善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实际的结果是善的或有用的,而是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具有“善良意志”。是一切善的基础。而教学伦理的标准就体现在这种善良意志的过程中,根据这一标准,凡是违背善良意志的教学行为就是不道德的。

综上所述,理性,既是体育教学在逻辑上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学实践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与掌握,更是师生双方借助理性所进行的一次次探求。在对未知体育教学过程的探求过程中,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首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体育教师只有了解教学目标,才能合理安排或设计体育教学的不同环节;学生理解了教学目标,才能够专注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其次是构建适当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石;第三是重视教学内容。古人说温故而知新,真正的或理想的体育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理性思考过程。第四是认同体育教学伦理。体育教学活动同其他的教学活动一样,是一种伦理活动。从事此类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应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教师而言,必须遵循“爱学生”、“精心备课”、“尊重学生”、“公正评价”等原则;就学生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尊重老师、不迟到、不旷课、一切行动听指挥、着运动装等等。成功的体育教学或有效的体育教学是充分地认识、尊重和利用师生双方理性的结果。现代体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对师生双方理性的无视、压抑,是造成体育教学活动缺乏思想活力、魅力以及理智美感的主要原因。因此,是体育教学活动充分的理性化是根治这种体育教学活动的关键。

[1] 崔颖波.论“体育”不是“身体教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6):491-493.

[2] 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5.

[3] 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张树博译,重庆出版社,1989.

[4] 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5.

[5]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宋海圣等.《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发展研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7] 胡亚平.对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性教育的思考[J].运动精品,2014.

The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Philosophy of PE

HU Yaping,etal.
(Zhejiang Changz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 310023,Zhejiang,China)

胡亚平(1977-),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学训练学。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理性体育教师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