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角度分析20世纪初评剧的繁荣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艺术传承的启示

2017-11-26 16:06周捷吕莎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
关键词:现代艺术评剧

周捷+吕莎

摘 要: 评剧作为北方重要地方戏的一种,他的兴盛和发展就是艺术传播的过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评剧的发展陷入困境。本文的研究旨在借鉴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理论,对20世纪初评剧的繁荣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当代评剧的现状从评剧的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和受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使评剧文化能更好地在燕赵大地上持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 传播角度 评剧 繁荣发展历程 现代艺术

一、引言

评剧作为北方重要地方戏的一种,是中国戏曲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和民族资本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性产物,他的兴盛和发展就是艺术传播的过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受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受众的多元化需求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评剧的发展逐渐萎靡,发展陷入困境。

本文的研究旨在借鉴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理论,即传播主体(who)、传播讯息(say what)、传播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客体(to whom)和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个方面对20世纪初评剧的繁荣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当代评剧的现状从评剧的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和受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二、20世纪初评剧的繁荣发展历程

1.评剧的传播主体

评剧早期的发展壮大,主要是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受到基层劳动人民的欢迎,这就不得不提到评剧的早期开创者之一的成兆才。成兆才被誉为评剧之父,他对评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初的莲花落艺人,还有任连会、金菊花、金开福等,他们都是两、三人结成小班,在庙会的庙台、村头等演出,后经过“吴家坨改革”,成兆才对粗俗简单的莲花落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莲花落在以成兆才为首的戏曲演出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在故事的诠释、人物的理解和乐器的使用上进行全新的改革和加工,逐渐形成现在的评剧。“他用毕生精力为培育评剧这枝曲艺新花并使之从地方走向全国,从民间曲艺走向正剧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①。

2.评剧传播的讯息

“考察莲花落发展到戏曲艺术的过程,会发现,这其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大胆革新、勇于创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艺术精神,恰恰是这种精神使得莲花落从一种极其鄙俗的乞食之曲渐次发展成为艺术的珍品”②。评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旧中国时期,伴随着“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反封建反礼教,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文化理念,评剧剧目的创作必然结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迎合观众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创作重点集中在对社会上的丑陋现象进行批判,对恶势力进行反抗,歌颂正直善良的人物成了剧本的主题。如对地主和官场腐朽势力进行批判的《杨三姐告状》,它反映广大的农民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性格,可以看做是这一时期冀东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一个缩影。《枪毙驼龙》描写的是一个贫困女屡遭生活的不幸,沦为娼妓,后经过与统治阶级的斗争,最后是被军阀残忍杀害的悲惨命运。剧目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冀东人民对娼妓制度憎恨的思想。《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在题材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描写了朝鲜一位为了国家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形象,在中国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侧面反映出当时冀东的社会状况,对于民众的思想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评剧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成兆才的剧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冀东人的一些思想观念,他惩恶扬善、警化世人的内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3.评剧传播的客体

唐山作为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进入工厂工作,他们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产业工人开始出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在神州大地上蔓延,产业工人成了新文化的主要消费人群。评剧的创作人员大都来源于农村,他们的表演通俗化、大众化,剧目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迎合了底层群众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所以他的受众主要是各类型的产业工人、店员及广大基层群众,这些受众在观看评剧表演时唤醒了他们对刚刚离开的农村的记忆和情怀,有一种情感寄托和共识,是评剧能走进城市的中坚力量。

4.评剧传播的渠道

早期的评剧演出对舞台场地没有空间限制,像庙台、村头、树下等都可以进行,当时的评剧表演可以说是专门的农民艺术。1909年,为了适应产业工人、底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唐山开明绅士王永富,在唐山市贫民聚居的小山修建了一所“永盛茶园”,并将成兆才的庆春班接来演出,至此为评剧的发展提供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之后陆续建起了全乐、荣乐、九天仙等茶园,早期的评剧班社和演员都是在这些茶园不断锻炼而成为评剧名家的。

5.评剧产生的效果

评剧从农村发展到城市,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评剧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评剧紧跟时代的脉搏,它所宣扬的内容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它的表演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冀东造就了评剧,而评剧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这方土地的人和事。评剧就是冀东文化的缩影,我们从评剧的发展就窥测到当时社会的发展面貌。

三、评剧的现状分析和相关启示

笔者对石家庄地区的受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85份,有效问卷172份。从对问卷的归纳总结,对评剧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从返回的问卷可知,对评剧了解和熟知的主要以中老年受众为主,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占25%,40岁—60岁的占55%,30岁—40岁的占12%,30岁以下的占8%,这个数据表明受众人群的老龄化严重,而且受众年龄严重断层,年轻受众对评剧知之甚少。在评剧接受渠道上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受众都是通过电视收看评剧类节目,之后依次是广播、戏剧院、电脑、手机、报刊,这可以看出在中老年受众群中人们还是以经济、方便,简单的媒介满足精神需求,对电脑,手机应用得比较少。在对所熟知的评剧作品的调查显示,《杨乃武与小白菜》、《花为媒》、《三看御妹》这三部老剧目被大家所熟知,总共占94%,《苏宁》、《喜鹊登枝》这两部新现代戏受众熟知度不高,总共只有6%。说明近现代评剧虽然创作了很多新的剧目,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但由于各种原因,受眾并没有熟知度。下面是借鉴评剧发展初期的一些经验结合现在评剧发展所处的环境进行的一些思考和启发。endprint

(一)评剧发展的传播主体研究

1.打造评剧明星。从传播学角度讲,文化传播更应注重“人”的传播。官方组织机构在传播上显得比较概念化,相比较而言,独具人格魅力的评剧演员更能打动观众,这和现在流行的影视明星、偶像是同一个道理,在强调娱乐化、快餐化的消费时代,以“明星”个人作为主体,“票友”粉丝作为受众,把评剧作品传播推广出去。

2.加强各方面人才建设。评剧的成功传播不是台上演员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评剧演员、剧作家、音乐、灯光舞美等评剧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目前的状况是各方面人才都出现断层和后继无人的现象。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原先的师徒传授有了局限性,只有在高校设置专门的评剧专业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评剧,而在专业教学上应理论和实践并存,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由专业的评剧工作者授课,这样既秉承了师徒传授的优势又符合现代的教育模式。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评剧创作中。“票友”级的评剧观众可以说既是评剧的接收者又是宣传者,他们对评剧认识深刻,参与度高,是评剧传播的第二大主体。首届“京津冀”评剧票友大赛近日在滦南举行,正说明票友在传播评剧文化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评剧发展的传播内容研究

1.体现中国评剧传统特色。“评剧之所以能生存、发展下去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具有強烈的民俗性、地域性。评剧比较贴近冀东老百姓的生产、社会生活,语言也极富有冀东特色,通俗易懂”③。所以,我们在内容创新上一定要体现地域特色,体现传统评剧的人文积淀和精神魅力。

2.融入时代精神。我们要鼓励剧作家、评剧团大胆创新传统戏,创作出新剧目。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昆曲代表白先勇在创编过程中坚持的原则“我的原则是要做到正宗、正统、正派,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化剧场互相接轨,让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接。尊重传统而不因袭传统,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古典为体,现代为用”④。

(三)评剧发展的传播渠道研究

1.利用各种媒介。当代电视、网络、手机等成了主流传播媒体,观众足不出户即可以了解评剧演出广告、欣赏评剧作品、了解评剧知识,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特点,更易于扩大评剧的空间传播,运用好新媒介是评剧发展的大势所趋。

2.拓展多元传播路径。(1)把评剧旅游纳入当地的旅游景点。评剧发源于唐山,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的旅游宣传上就可以作为亮点进行宣传,当然,当地要做好策划和演出,使其能更有力地弘扬评剧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2)融入现代综艺节目。让评剧融入其他类型的节目中,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例如评剧电影、评剧电视剧、评剧综艺等,像央视的中韩跨界体验真人秀《叮咯咙咚呛》,就可以借鉴,他的内容是中韩明星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受众在欣赏明星的同时也对中国戏曲进行了学习和认识。评剧在以后的宣传上可以加入这些跨界元素中,在艺术重建中发展下去。

(四)评剧传播的受众研究

1.受众群体细分化。受众的“需求”能否被正确认识并获得满足是决定评剧传播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评剧的受众除了“戏迷”外还有戏曲剧作家、音乐创作者、摄影美工和学术研究者等,他们通过接受传播内容,满足自己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需要。我们应扩大评剧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例如剧场信息、演员资料、头面制作、舞美设计等,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欣赏或借鉴,定点关注相关内容。

2.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把欣赏水平高和消费能力高的年轻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使他们对评剧产生兴趣,并愿意消费评剧文化。我们要对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进行重点研究,看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们对评剧产生兴趣等,这是我们需要深层次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是长期且发展的过程。

四、结语

评剧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天津,兴盛于北京,一直是津京冀三地人民共同的经济文化纽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评剧重新受到人民的青睐,就必须借助现代的传播技术,在传播渠道上拓宽市场,了解受众需求,不断创新改革评剧,探索出新的路径和方向,使评剧在燕赵大地上可持续发展下去。

注释:

①玉李玲,赵永华.论成兆才对评剧艺术的革新及其成就[J].唐山学院学报,2006(2):7-9.

②③杨红莉.戏藏古今·曲尽人情:地方戏曲文化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87.

④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大型公演100场纪念特刊[P],2007.

参考文献:

[1]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秦华生.中国评剧发展史[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唐山市戏曲志编辑部.唐山戏曲资料汇编·第2集[G].唐山市康辉印刷有限公司,2011.12.

[4]李玉玲,赵永华.论成兆才对评剧艺术的革新及其成就[J].唐山学院学报,2006(2).

基金项目:2017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17020)。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艺术评剧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评剧《花为媒》的经典化历程
中学美术欣赏简述
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