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

2017-11-26 22:11李菁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

李菁

摘要:对于大学生教育而言,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其对健全大学生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有重要价值。而我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其多项思想均可融入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提升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大学生心理教育中“中庸之道”的应用价值,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庸之道”

近年来,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不良影响事件频发,如舍友关系不和谐、同学矛盾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对此,高校开展教育工作时,要不断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融入其中。“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高校相关教师可积极应用“中庸之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

一、“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从现代心理学来看,“中庸之道”提倡的心理健康是通过对知、情、意的调节,使人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人们的内心世界不会出现“过”,也不会出现“不及”,不偏不倚。而实际上,人的心理发展常处于两种极端状况的中间点上,如悲伤与快乐、张与弛,如果这种中间状态偏向其中的一端,人们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心态、行为出现异常。此外,中庸思想还强调人格的稳定性,“温而厉”“恭而安”“威而不猛”。当前,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常遇到困难或问题,若过度痛苦,则会丧失斗志,若过度自信,则会自负,只有将痛苦保持在适度范围内,才会产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中庸之道”将心理素质分成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内在心理素质的提升主要是“修道”,外在心理素质的提升主要是讲“礼”。基于此,采用“中庸之道”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需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入手,使内在与外在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中和”的效果,使大学生拥有平衡的心理、健康的人格。

二、“中庸之道”融入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

1.融入“仁”的思想,促进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乐观、宽容、诚信等心理品质,这与儒家“仁”的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现阶段,大学校园中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这虽然与社会因素有一定关联,但更多的是受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应用“中庸之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恭则不悔”思想的融入。“恭则不悔”强调的是虚心、礼让。相较于盛气凌人的人,谦恭的人势必会赢得更多帮助与支持,得到更多成长的机会。谦恭的实现要求内心与外表的统一,内在应该树立谦恭的思想,外在应该有谦恭的态度,善于认识自己的不足、缺点并改进,取得良好成绩后不骄傲。同时,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他人的交流不多,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极少,使同学关系淡漠,从而对自身发展造成影响。

(2)“宽而得众”思想的融入。“宽而得众”指的是人应该宽客地对待他人,不刻薄,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与何种人相处,都能够做到融洽,兼容外物,赢得人心。当前,大学生个性、独立性较强,遇到事情时不会礼让,使人际关系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中,轻者会使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功能下降,重者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需注重大学生宽厚待人品格的培养,使大学生学会扬人善、崇人德、师人长,学会接纳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但要注意的是,儒家“中庸之道”强调的“恭”实际为诚敬,而不是与原则违背的卑躬屈膝,“宽”也不是无原则迁就。因此,高校应用“中庸之道”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将“君子”“德之贼”区分开来,使大学生情操高尚、心态平和、人格独立而健康。

(3)“信则人任”思想的融入。“信则人任”即诚信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这在心理教育中需从对待自己与对待他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待自己时,应该不断加强修养,去恶扬善;对待他人应该诚实相待、遵守诺言。实际上,对道德进行修养时,最基本的是“信”,大学生想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从诚信处事方面入手。

(4)“敏则有功”思想的融入。“敏则有功”中的“敏”强调培养人的综合能力、自我价值等。大学生不但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应该主动参与到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但从目前看来,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较重的名利心,急功近利思想明显,敏捷的头脑往往被名利束缚,患得患失,使其精神追求、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5)“惠则足以使人”思想的融入。“惠则足以使人”指的是将恩惠给予他人,则将得到更多的回报,得到他人的关心、帮助、支持。比如,当同学有困难时,大学生应给予帮助。

2.融入“礼”的思想,促进大学生外在心理素质的培养

“无过不及”是“中庸之道”的主要主张,其中的“过”与“不及”并不是在缺乏原则条件下的盲目折中,而是人的行为应该与相应的规范、标准相符合,其中的规范、原则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礼”。孔子提出以“礼”来对善、恶、美、丑进行判断,通过教化“礼”,使弟子们的言行能够归入“中”的状态。对弟子实施教育时,对于“不及”“过”“偏”的弟子,孔子以“中道”来进行纠正,使其“中行”。其中的“中行”实际上就是行事时以中庸思想为标准,确保言行可以恰到好处,不极端,话不过头,事不过激,即前面提到的“温而厉”“恭而安”“威而不猛”。此外,“中庸之道”还对“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进行强调,只有经此磨炼的人,才可成为“君子”。但要注意的是,在心理、人格方面,“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一个人的行为与“仁”相符合,则允许“礼”有一定的偏差,实现“乘权持中”。对此,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融入“礼”的思想时,除了注重大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外,还需注重其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符合。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应该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相符合,确保言行与现今社会要求相一致,若有所偏离,需予以改革,使其回归正轨,达到“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时,需将现今社会道德规范当作“礼”,使大学生的行为以“礼”为规范,从而对大学生外在行为、内在心理适应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3.基于“中庸之道”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实现路径

(1)在心理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时,高校可成立“心理部”“国学社”“中庸研究社团”等部门,使我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建立高素质的心理教育团队。高校应适当加大心理教育团队的培训力度,除了注重心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外,还应注重国学精华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顺利将“中庸之道”融入心理教育活动中。

三、结语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儒家的教育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活动时,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中庸之道”思想的应用价值有明确的认识,通过“中庸之道”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培养大学生平和的心态,使大学生能够以“君子”行为处理遇到的任何事。

参考文献:

[1]金春寒.“90后”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3):88-90.

[2]严嵬.潜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及预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79-81.

[3]周雅颂.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及教育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2):152-153.

[4]李启明,陳志霞.中庸思维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心理弹性和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人类工效学,2016,22(1):11-15.

[5]郑淇,薛花,吕美祯,等.大学生中庸思维与宽恕倾向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4(4):219-222.

[6]马建新,解如华.儒家中庸思想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1):98-123.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谈小学教育
浅谈中职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