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情怀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论徐光荣《蒋新松传》的精神指向

2017-11-27 06:23吴玉杰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松人物传记知识分子

吴玉杰

科学情怀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论徐光荣《蒋新松传》的精神指向

吴玉杰

徐光荣撰写的《蒋新松传》(人民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是“十三五”国家出版规划重点推出的系列图书《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也是作者关于中国机器人之父的第三部报告文学著作。蒋新松是我国高科技“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提出我国自动化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与计算机集成系统两大目标。当下,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蒋新松传》的出版显示出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常规的既定性表述,而在阅读《蒋新松传》之后,我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深层意蕴。

苏联著名史学家齐赫文斯基把人物传记分为四种类型:“即科学的人物传记、通俗的人物传记、纯文学的人物传记和人物传记小说。”《蒋新松传》介于科学的人物传记与纯文学的人物传记之间,既以蒋新松为中心,同时又写出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自动化领域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作者以15年的跟踪了解与33年的沉潜化工完成近40万字的《蒋新松传》。文本有效运用大量第一手材料,创造性地进行知识的文本转化与科学的审美内化,把传主的科学情怀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融为一体,达成作者与传主的精神和鸣,具有特别的精神指向。

一、科学追梦者的精神定位与历史背景的厚重铺垫

传记文学的创作应该“努力挖掘与再现人物生命的闪光点,因为这也是人物生命的支点与人物精神的亮点”。徐光荣一直秉承这样的创作原则。1996年蒋新松写文章《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在徐光荣看来,对祖国和科学的依恋和追求,正是蒋新松生命的闪光点。矢志不渝、永恒探索,是蒋新松对于科学的执著情怀。蒋新松经常说自己是大海之子,喜欢用心灵拥抱大海,希望自己具有和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作者抓住这一闪光点,聚焦大海之子的永恒探索,对科学追梦者进行精神定位。但作者并没有把传主写成仅凭自我奋斗的个人英雄,而是把他放在广阔而厚重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艺术塑造。

永恒探索,甘于奉献,是蒋新松的精神本质和宝贵品格。“活着干,死了算”,“要死在工作岗位上”,这是贯穿蒋新松一生的“口头禅”,他用生命践行自己的“诺言”。《蒋新松传》从问题意识、逆境成长与跨越发展等三个不同的阶段描述大海之子的探索之路。作者强调蒋新松的问题意识,为后来永恒探索精神的书写作铺垫;突出“一个伟人在成长”,则为科学追梦者的形象定位作重要伏笔。少年时代的蒋新松在放大的小学毕业标准照片背面写上这样七个字:一个伟人在成长。在蒋新松的青年时代之后,作者一方面注重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凸显逆境中的成长。所谓逆境,一是因自身疾病而不能实现理想,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期间蒋新松身患肺病,未能留苏,曾经自杀过;二是因政治磨难不能从事科学研究与实践。作者描述传主通过读书(专业、文学、哲学方面的书)夯实基础,超越苦难,在另一个世界里与另一个自我相遇,在逆境成长。在学习中,蒋新松有“钻头”精神,他说自己在困难面前是一个“钻头”。逆境中蓄积力量,到了新时期科学的春天,蒋新松便取得跨越式发展,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成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科学追梦者把梦想变成现实。

文本呈现的蒋新松科学理想的实现,和个人的永恒探索有关,更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学校历史的浸润、科学家精神的激励、国家环境的影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作者通过内在与外在、时间与空间、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融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中描写一个科学家的成长及其科学理想的实现。“恒”字是母亲一生中留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母亲是他的精神之源,在一定程度上母亲形象与祖国形象具有同构性。文本对传主成长环境及其对他产生影响的科学家的历史叙述,不是线性或平面叙述,而是具有历史感与空间感的融合叙述,比如对城北小学、上海交大历史的叙述以及对哥白尼的叙述等等。科学理想实现的宏阔图景、生命历程的“微小驿站”,文本对此时此地、彼时彼地的人文历史做出有侧重的勾勒,并不精雕细琢,影响的力量凝练简约,避免叙述的突兀感与文本的繁冗。

《蒋新松传》最关注的是国家发展对蒋新松成长为科学家的影响。写逆境中蒋新松的时候,笔墨稍偏重于内心定力和精神品格。对于新时期之后的传主书写,重点则转向国家的科学环境与发展机遇为他带来的影响。进入新时期,国家对知识分子和科技高度重视,蒋新松被发现并委以重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中国的“机器人城堡”赫然诞生。“863”计划为蒋新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他连任三届“863”自动化领域的首席专家。

对成长环境的丰富铺垫与厚重叙述,显示出作者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态度。《蒋新松传》与带有虚构性的人物传记不同,与仅把历史作为简单背景的一般的通俗文学传记不同,与仅以人物为核心、淡化历史的纯文学传记不同,它是介于科学的人物传记与纯文学的人物传记之间,历史与人物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非常符合科学家传记的创作宗旨和精神指向——科学情怀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也符合作家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饱满度。

二、中国知识分子的国家认同与作家传主间的精神和鸣

所谓认同,是找到一种归属感,是关于“我是谁”、“我立于何处”的理解。科学情怀是蒋新松作为一个科学家的“职业属性”,而国家认同则是蒋新松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属性”。余英时认为:“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足条件。根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蒋新松传》非常突出地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全书十六章内容,而第一章的标题则是《为了祖国和科学》。和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中国相对落后。所以,作者描述蒋新松在科学领域探索中追赶世界的焦灼与信心。

早年亡国奴的身份加深了蒋新松对祖国的理解,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日后从事科学事业为祖国强大不再被欺侮而奋斗的内在动力。无论在逆境或顺境,国家强大一直是他思考的中心,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不停地探索。蒋新松带领团队研制从实验型到应用型的水下机器人为国家在21世纪成为海上强国建功立业。身份认同是确证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进行的追寻,蒋新松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是祖国和人民的儿子。他以强大的信念与信心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而他认为改变中国的命运必须以现代化为出路。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蒋新松以中国知识分子的才胆识力证明自身。

作者没有把蒋新松写成一个个人的科学英雄,文本不仅铺垫了厚重的历史背景,而且还表现蒋新松的团队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增强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提升文本的精神向度。其深远意义还在于,它并没有在蒋新松逝世戛然而止,他的去世“并非尾声”。传记跨越到21世纪,写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现实,这是对蒋新松生命的延伸,展现中国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影响与力量。

作者写蒋新松的身份认同,同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连在一起。怀着对科学的真诚、对科学家的敬仰、对中国科技进步的信心与自豪,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书写《蒋新松传》,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自然化出。作者写过诸多传记,但是他自觉与传主——蒋新松的交往更早,也更“深切”。1983-1997的15年交往,作家与传主成为“可以互相披露心灵隐秘的朋友。”传主曾亲切地称比自己小的作者为“老徐”。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文本具有一种亲切感,《蒋新松传》向科学家老友致敬,也是完成告朋友在天之灵的夙愿。但传记描述一位科学家成长的历史,更要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在传主去世16年之后再提笔写《蒋新松传》,作者以在场与隐匿、亲近与疏离的适当尺度书写知音和旋与精神同构,彰显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

作家和传主的关系转变为知音关系,坎坷的人生、科学的情怀、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喜欢读书、爱好音乐则成为知音关系的深层根基。如果说,读书是作为文学家的作者和作为科学家的传主交流的话题,那么音乐上的共鸣则夯实二者的知音关系。音乐不仅是交流的根基,更成为文本的逻辑。作者以音乐为音符,弹奏传主一生精彩的乐章,传主的生命交响与科学构想在音乐中化成。我们不知道是音乐成就了科学家的梦想,还是科学家的梦想丰富了音乐:“一位杰出科学家的生命乐章,像贝多芬的《英雄》一样宏大的生命乐章,在他66岁的时候,被沉重地画上了休止符。”科学人生是文本的显性逻辑,而音乐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文本始终,形成文本的内在逻辑。

三、第一手材料的妙用:历史印证与意义增值

报告文学中的第一手材料,一般指采访记录,包括作者对传主的采访以及作者对熟悉传主的人的采访。而对于《蒋新松传》来说,除了采访记录之外,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图片、档案、信件的巧妙融合,做到历史印证与意义增值,这些第一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合力熔铸蒋新松的科学家形象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采访记录是传记文学最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作者使用他对蒋新松的采访记录时,在近焦与远观、融入与间离中较好地处理了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使蒋新松的形象具有既可触摸的亲切感,又可自我塑形的独立性。而作者使用采访熟悉蒋新松的人的记录时,则非常注意他者的眼光与效果的历史。从他者的视点多角度回塑蒋新松的形象,有的是缓缓叙述,有的是精简概述。作者从不同年代、不同人物关系,从单位内外、国内外、业界内外等全方位观照蒋新松,从而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富与饱满。第一手采访记录,有的用于直接塑造传主形象,有的用于间接塑造传主形象,一般的传记文学比较倾向于前者,而《蒋新松传》融合二者。尤其是以他者的目光与效果的历史间接塑造使传主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突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与影响力。

在图片运用上,文本注意历史的瞬间与意义的彰显。《蒋新松传》正文之前10余幅彩色照片,正文中配有50余幅黑白照片。文本中和蒋新松相关的图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传主一生几个重要阶段的照片,散发出一种巨大的感召力量,春意盎然,精神勃发。二是和蒋新松成长相关的现当代人物,可以看出他成长历程中的精神传承。三是蒋新松学习工作过的地方的建筑物,这些地方见证了蒋新松的成长。四是与蒋新松科研成果相关、富有科技含量的机器人系列图片。这些机器人一方面标志着中国在自动化领域所一步一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另一方面因为图文相得益彰使文本获得普及性效果。普通读者通过图片和文字标识进一步了解中国机器人的历史发展,同时也增加民族的自豪感。这些机器人作为蒋新松科研探索的果实,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为祖国科学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的实证,可以使读者了解传主的地位与价值。图片与文字的互文性丰富并提升了蒋新松科学家的生动形象。

《蒋新松传》中最特殊的第一手材料是档案和书信,尤其是保存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里的档案。“引述了大量的一般人看不到的内部档案材料,使局外人获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和言论。”比如《右派分子登记表》《1989.2,“863”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考核组考核意见》等。没有什么比档案更让文本具有真实的历史现场感与强大的心理冲击力量。如果说档案是单向度客观记录历史,是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印证,增加真实性;那么书信则是双向性表征交流双方的情感取向与价值立场,是心灵的沟通与文本的升华。传主给党组织的信、给科委的信具有公共性,而传主与作者的书信往来则具公共性与私人性的融合特征。作者选择这些书信,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蒋新松对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勇气与执着,另一方面凸显蒋新松的远见与信心。无论是在官方信件还是在私人信件中,他始终以中国知识分子身份思考中国的未来。

第一手原始材料的使用,邀请读者进入到文本世界中,与作者一起诠释历史。但是,传记并没有形成资料的堆集,文本并没有断裂感,作者以艺术的笔触与生动的叙事建构文本的内在的和谐性与整一性。

四、知识的文本转化与科学的审美内化

给科学家写传记最难之处在于处理科学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果过于注重前者,很难进入到普通读者的阅读视野之中;而忽视前者更多聚焦人物关系,那么又会导致科学家“科学属性”与“科学身份”的失落。《蒋新松传》非常好地处理了这一关系,它介于科学的人物传记与纯文学的人物传记之间,进行知识的文本转化与科学的审美内化,是科学家传记中的优秀之作。它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同时又富有文学性,获得普通读者与自动化专业读者的双重认同。

有很多科学家传记有意识回避专业术语,聚焦于人物关系,但是《蒋新松传》却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专业知识。因为对于科学家的蒋新松来说,正是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索才成就了他。作者撰写关于蒋新松的第二部传记时,蒋新松对作者说,还要有一章写他的科学研究论文。这对于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阅读这部《蒋新松传》之后,我们看到,作者在与传主的交往中,对自动化非常熟悉,专业术语在他那里信手拈来。这不仅是出于写作的需要,对于传主的了解,更是作者赤诚的科学情怀。

阅读《蒋新松传》中的专业知识,我们甚至会认为作者和传主一样是一个“自动化研究专家”,否则不可能把自动化知识表述得如此专业,如此清晰。之所以有这种“误读”,是因为作者查阅大量资料,和传主非常熟悉,深入到传主的世界中,当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到相应的自动化领域。作者研读大量资料,包括传主的原稿、打字稿、油印稿和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等。如果说,为了写好《烹饪大师》阅读中国烹饪文化历史100多万字资料,写《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阅读资料达千万字、做的笔记堆成小山,这都是作者可以承受与接受的话,因为这和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相关,作者可以成为“内行”;那么,阅读关于机器人的理论文章确实是“硬骨头”,需要从绝对外行通过阅读、理解、研究逐渐成为相对“内行”。

《蒋新松传》并不枯燥与隔膜,这在于学术性与趣味性结合、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完成知识的文本转化与科学的审美内化。这让我们想起“十七年”秦牧的智性散文和1970年代末徐迟写得富有情采的《哥德巴赫猜想》。作者抓住细节凸显人物身上闪光点,同时把细节写得富有学术与趣味。苏联专家到中国、蒋新松率团到苏联考察是作者用墨最多、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情节,而最精彩的细节描写也出现这这里。作者写苏联专家餐桌吃相、中国专家乘坐汽艇惊险、大胆商谈合作建议、果断签署意向合作书等细节显示出蒋新松精微的观察力、高远的战略眼光与高深的谈判才能。这些细节写得具有趣味性、学术性。

作者没有把蒋新松写成一个“科学怪人”、“科学狂人”,抑或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圣人”、战无不胜的“科学英雄”,《蒋新松传》中的蒋新松是生活在读者中间的科学家。“时下宣传科学家的传记读物有很多,但似有一个通病,即作者往往用自己的笔杆子把主人公送到庙堂之上,由作者引导读者仰视那些高大英雄,顶礼膜拜之。这种英雄崇拜的情结,很容易模糊人们的眼睛,偏离历史的本来面目。”《蒋新松传》避免纪念碑式的、歌功颂德式的假大空式的叙述和议论,以事实说话。人物在历史中,以事实奠定叙述的根基,以情感贯穿生命的脉络,沉实而灵动,不是神化,而是细节化、生活化、审美化。知识的文本转化与科学的审美内化,避免文本的单色调,增强文本的美感度,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感觉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

从一个科学追梦者到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把祖国和科学作为一生的依恋和追求。在科学的春天书写科学家的故事,《蒋新松传》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中,巧妙使用第一手材料,抓住传主身上的闪光点,描述一个科学家的成长,追寻一代知识分子的探索之旅。与传主的精神同构,作者的内心世界涌动着和科学家一样的科学情怀,他更希望中国知识分子拥有和科学家一样的身份认同,国家利益至上,祖国永在心中。这一深层的精神指向在文本中不是那种即看把玩、走马观花的欲望激起,而是犹如暗香浮动,需经过沉潜涵泳而后达成审美观照的艺术至境。因而介于科学的人物传记与纯文学的人物传记之间的《蒋新松传》,追求的不是那种瞬间的心灵感动,而是恒常的精神守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作家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与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6BZW120)的阶段性成果〕

吴玉杰,文学博士,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

责任编辑

张立军

)

猜你喜欢
新松人物传记知识分子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以人物传记阅读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人物传记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竞争力研究
谢新松的特殊“外甥”
清洁工爷爷
西门子与新松深化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