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是丰碑 亦是传奇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评论

2017-11-27 06:28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新松报告文学科学家

孙 悦

亦是丰碑

亦是传奇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评论

孙 悦

王鸿鹏、马娜创作的《中国机器人》,是一部典型的全景式报告文学,被称为“中国机器人的‘史记’”。这部作品以时间为轴,编纂中国机器人帝国兴建发展的历史轨迹,记录机器人在中国诞生茁壮的全过程,描写中国机器人的研究制造者在时光长河中的遭逢际遇与功绩作为,品评波谲云诡的世事变迁和大国崛起的沧海桑田。《中国机器人》为那些伟大的机器人科学家著书立说,在历史的高堂大殿上镌刻下他们的名字,恒久留存他们的事迹,表彰他们的功勋。

在《中国机器人》这部报告文学里,作者以满含激情和深情的笔触,一边运用“国家叙事”的宏观角度和大事件,追溯和还原中国机器人的发展轨迹,一边调动“个人叙事”的微观视点和小情节,讲述和记录20多个机器人科学家的事迹。作品运用大中有小、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机器人从孕育到成熟的曲折历程。作品中既有抽象的科学概念,严谨的学术推理,理性的政策评说,复杂的形势分析,也有生动的故事叙述,个性的形象塑造,浓烈的情感抒发,诗意的思想表达。

1982年,中国的第一个机器人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降生,所长蒋新松是它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对于中国机器人学科和领域而言,蒋新松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更是中国机器人历史上不朽的丰碑。他具有“视野超视距”的战略眼光,他的国家化的视野和视角,已经超出了一般科学家的范畴,完全是一种战略家的概念。《中国机器人》称誉蒋新松为“巨人”,因为如果没有蒋新松的“执著与坚守,中国的机器人起码要落后十年,甚至二十年”。报告文学高度评价了这一人物,运用大量篇幅记叙他的事迹。

1985年,中国“海人一号”机器人研制成功,它能够下潜到海下199米的深度。这是蒋新松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为中国机器人研究奏响了凯歌。然而,蒋新松的脸上却没有什么成功的喜悦,任重道远的急迫感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蒋新松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有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海洋,海底勘探机器人在石油开发中必将派上大用场,且能够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发挥重要作用。此时,美国、苏联、日本的海底勘探机器人下潜深度已经达到6000米,当这些国家借此“游弋大洋,窥探海底秘境,争相炫耀在海洋世界的霸主地位”的时候,中国机器人的研究、制造水平无不处在起步阶段。十年的光阴,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蹉跎岁月,对于像蒋新松一样分秒必争的科学家来说,则是步履稳健走向高峰的过程。1995年,劳累过度的蒋新松拖着病体来到广州码头,为最新一代“海人一号”送行。此时的“海人一号”早已脱胎换骨,本领高强,它还有了一个新名字——深潜6000米水下无缆自制机器人CR-01。“海人一号”在蒋新松深情地注视下,“成功地进行了太平洋6000米深海性能试验”,并“圆满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15万平方公里深水领域海底的探测任务”。凭借“海人一号”,中国不仅跻身世界机器人技术强国之列,也使我国具备了“对世界97%的海洋面积进行深耕细作的探测能力”,这是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意义的重大成果,在海域安全维护和国力比拼博弈方面,中国开始发挥主动性。

但是,仅有海底勘探机器人还远远不够,《中国机器人》指出,当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科学界的一些专家尚处于迟钝、质疑状态的时候,蒋新松则以他“战略科学家”的敏锐触角察觉到,中国要发展,要赶上发达国家,要占据科学的制高点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研制多用途机器人,开发人工智能。报告文学通过叙述以蒋新松为领袖的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从研究所孵化出去的以曲道奎为核心的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数十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数十载艰辛跋涉和攻克难关,忍辱负重,冲破阻碍,翻越壁垒,创造奇迹的真实事件,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当代,机器人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实力抗衡的骁勇战将,中国只有拥有这样的兵团,实力足够雄厚,数量足够巨大,才能在世界事务中拥有话语权,在国际竞争合作间占据主导地位。

“小龙马”和“灵灵”,是两种机器人的名字,它们是继海底勘探机器人“海人一号”以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移动机器人与焊接机器人。关于这两个机器人的故事,也是整部报告文学中最富有惊险性、戏剧性、曲折性和趣味性的段落之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几十年以来,中国在工业高科技领域一直受制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中国高价购买他们的设备,却遭到对方的技术封锁,他们卖给中国生产线,却不肯交出信息和数据。《中国机器人》分析指出,这是外国资本扼杀中国企业的一个阴谋,他们往往选择中国优秀的企业下手,先谈合作,再施控制,或者釜底抽薪,让中国企业一蹶不振,最终置中国企业于死地。正如蒋新松所言:“落后就要受人之气,求人就要受制于人”,因此他发誓,决不让外国人“在机器人领域干出这种事”。“小龙马”和“灵灵”的诞生,正是这不蒸馒头争口气的结果。当“小龙马”和“灵灵”以比外国同类型机器人更灵活、更准确、更先进、更高端的姿态呈现于众人面前,当它们在制造业、军工业等领域大展身手、扬威立万的时候,自负而傲慢的外国专家震惊了,国际社会似乎第一次真正领略到来自中国机器人研究的巨大冲击波,那些政治和经济阴谋家们也似乎第一次认识到,中国已今非昔比,霸占中国市场、把控中国产业经济的计划,决计不会再轻易就能实现。

那以后,蒋新松、曲道奎等科学家们越战越勇,军工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洁净机器人、3D打印机器人等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相继研制成功,每每一经投入使用,总会艳惊四座。就这样,中国机器人的时代全面开启了!报告文学描写科学家王天然回顾“小龙马”和“灵灵”的成功时,幽默地引用毛主席说过的话,感谢美国人的封锁,“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科学家的洒脱从容,勇敢自信,说起来云淡风轻,做起来却是几代人数十位科研工作者付出青春与生命的忘我投入。

曲道奎是中国“机器人学”的首位研究生,他继承了蒋新松的衣钵和风范,智慧超群,胆识过人,视野高远,个性洒脱,他组建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将中国机器人的研究、发明、生产、应用推向更高的级别和更大的平台,让中国机器人在国际竞争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时代的迭进,机器人研究、制造早已不再单纯指向科技与工业方面,而是和各国发展战略中的国际地位、国家主权、国防实力等问题直接相关。曲道奎曾经这样总结新松公司的国家使命,即“推动产业进步,保障国防安全,提升生活品质”,彰显了新松人高瞻远瞩的境界,深远宏阔的格局,也进一步说明机器人在国家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国家、国力、战略、发展、合作、竞争等词汇,频繁出现在《中国机器人》一书当中,作品细致梳理中国机器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初级到高等的进化过程,解读中央政府制定出台的各种鼓励支持机器人研究和开发的政策文件,阐释“863计划”、“工业4.0”、“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热点问题的内涵,以报告文学特有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新闻性,记录机器人领域的国家大事件,评价机器人领域的社会大人物,借此全面思考和预测民族共同命运和时代未来趋向等大问题,这使得这部报告文学具有了中国机器人科学“史诗”的意味。

新的千禧年到来的时候,“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为此,从蒋新松,到曲道奎,到王天然等富有远见的科学家,一直酝酿、筹划了近十年的光阴。人类历史进入新的纪元,中国机器人的历史也在新的原点开启新的章节。新松公司卷起中国机器人产业化、市场化的潮头,顺应了国家倡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国机器人》重点描述了曲道奎组织建立新松公司的过程,那样复杂曲折,几近惊心动魄,取舍与抉择、权衡与较量、争辩与承重焦灼着多少人的心,唯独曲道奎顶天立地在那里,步步为营地挺进,简直充满英雄气概。作为新锐一代机器人科学家,曲道奎的个人魅力和独特个性,以及他的知识分子操守和爱国主义情怀,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曲道奎遇到的困难,来自人们积习的认知,也来自对新鲜事物的排斥。在这些人的眼里,科学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东西,很多人质疑并反对成立新松公司,理由之一是以商业运作和企业管理的体制去驾驭高端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行为,以商品销售的方式“贩卖”神圣的科学成果,在当时的中国背景之下,显得有些先锋和前卫,而让一群高智商、心地纯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涉足经济,走向市场,无论是从情感,还是从惯例,乃至从策略上,都让众人的忧惧多过期待。《中国机器人》真实记录了这些状况,客观评价了各方阻力,进而抒发了对曲道奎勇气和胆识的钦佩折服。曲道奎的身上,既有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坚韧无畏、默默奉献、报效祖国的高尚品质,也有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求新求变、突破常规、特立独行的胸怀。

其实,成立机器人公司是从蒋新松开始即种植的梦想,科技强国,是蒋新松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曲道奎继承了老师的志向,一直以来,曲道奎始终嘱咐大家牢记蒋新松的遗志,追求卓越,报效祖国。他强调金钱利益不是新松公司的追求,他指出“作为现代企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单纯生产某种产品赢利为目的的制造场所,而是承载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场。”或者,所有走在时代前面的人都显得异类而有悖情理,但是,这些人又往往是内心超级强大自信,理想与信念格外执著坚定的人。蒋新松、曲道奎等科学家是一群真正的爱国者,在他们的心中,家国情怀一直超越个人名利,自我价值的实现应该和报效祖国联系在一起。灵魂栖息于这样一份信仰之上,让他们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成为无坚不摧的勇士。他们看淡逆境,看轻外物,不在意自身荣辱,先于个人得失而将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果,思想的巨人与行动的英雄是合二为一的一个人,那这个人注定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科学家从来不会是空想者,走出实验室、走向现实的科学家,更会成为精英中的行者。通过《中国机器人》的历史记录,这样一群巨人、英雄、精英,栩栩如生地站立在人们的面前,被敬仰,被铭记,被歌颂。《中国机器人》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几位机器人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读来让人动容。

蒋新松常说的一句话是“为国家的科学事业,活着干,死了算”。这样的表述,平实而直接,不是豪言壮语,却充满倔强的力度。这动力来自内心,也来自外部的刺激。当年,蒋新松目睹了中国在机器人研究领域的落后和贫瘠,目睹了西方国家高度发达的工业自信,也屡次感受到被人轻慢和侮辱的苦辣滋味。特别是出访日本的一次经历,更让他刻骨铭心。当时他提出要购买日本制造的机器人,对方竟然用轻蔑的语气说,你们会用吗?15年之内不打算与中国合作。这样不恭敬的回答深深伤害了蒋新松的自尊,愤怒激荡着他的心。他在纸条上写下“勿忘雪耻”四个字,将纸条贴在日日时时相对的计算机一角,他发誓绝不让这样的羞辱第二次出现。那以后,时光荏苒,世事变迁,当年的一株幼树,已然根深叶茂,挺拔葱茏。15年过去了,当那家日本公司主动找到蒋新松谈合作的时候,蒋新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科学家的傲骨不是为了泄私愤,而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蒋新松带着他的弟子们,付出毕生心血,绝地反击,就是要将这羞辱由凯歌来替换,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上凝固巍峨挺立的瞬间。

屠善澄曾经是蒋新松的领导,他是我国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和自动化学会创始人之一。《中国机器人》里提到屠善澄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着:“进了中国科学院的大门后,我才第一次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事业联系在了一起。干国家大事,从此成了我终生追求的目标。”在这些科学家的内心,国家事业与个人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存在和个人奋斗的意义,都体现在为国家奉献的具体行动中。这是融化到血液里的东西,是不需要拿出来与人解说的本能。这不仅仅是责任感,更是个体存在的全部意义。“奉献”二字不足以解释这份情怀,仿如儿女对母亲的爱,来自血脉,来自天性,来自不可说的力量的驱使,理所当然,因此也最义无反顾。

美籍华人科学家谈自忠教授将大陆的学生带到美国培养,给他们提供全额奖学金,并在公开或私人场合创造机会,让刚刚迈出国门的中国学者能够融入到国际科技圈和各种交流活动中。他把蒋新松的科研成果推到美国的评奖台,让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科研动态,不再小觑中国的科研实力。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开拓通道。谈自忠教授就像一个引路人,点灯者,为新中国的科学家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当年,蒋新松宴请外国同行,谈自忠替他买单,竟然成了两人之间的惯例。谈自忠,这位邓小平的同乡,回到故国依然一口乡音的海外赤子,他的胸膛里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那是份爱国之情,手足之谊,同祖同宗的血脉关系让谈自忠这样的华夏子孙心心念念着故土家族。

“对信任的忠诚”是曲道奎对蒋新松提问的回答。当时,蒋新松就像一个父亲似的,一边想派孩子出国留学,一边担心孩子学成不归。《中国机器人》记叙了师徒二人之间心照不宣的试探与心领神会的答话,颇为有趣。事实证明,对来自老师和国家的信任的忠诚,成为日后曲道奎行动的指南,家国情怀成为一种基因,在他的生命里蔓延。远赴德国留学的那段时间,曲道奎以自己的“东方智慧,过人的悟性和灵性”让导师雅舍克爱不释手。雅舍克珍视曲道奎这个人才,决定重点培养他,给了他特殊的待遇——批准曲道奎随时进入自己的实验室。当很多人都以为曲道奎要留在国外优越的环境里追求个人梦想的时候,曲道奎却早已坚定地开始回归了。《中国机器人》这样描写曲道奎的内心世界:“那时候,一种家国情怀突然之间很强烈。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做‘本体’,一个人的灵魂会有什么归属?本事再大,也会失去应有的尊严。”家国情怀,既是宏大的爱,磅礴的宇宙,也是切实的感受,温暖的屋檐。迷人的个人发展平台,与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在曲道奎这里根本没有形成过对比态势。爱国之心轻易地战胜了一切,让祖国强大起来的愿望日渐清晰。优渥的经济收入,舒服的工作环境,与灵魂的抗拒和振兴民族的自尊相比,显得苍白无力。《中国机器人》写曲道奎追求生活简单化,没有时间休闲娱乐,一个行李箱就出差在外,甚至连热水杯都不带,一年四季喝冷水。像曲道奎一样的科学家们,必定更在意灵魂的独立自由,尊严的维护高蹈,他们更具有牺牲精神,具有取舍的大勇气。他们不贪心,欲望小,精神世界丰富。他们爱国爱人,不以小我的理想达成作为终极目标。他们高瞻远瞩,善于洞穿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他们似乎外表高冷,实则是心在别处;他们似乎不通世故,实则是只为信念奔波;他们似乎没有生活的情趣,实则是要把生命的热度辐射得更辽阔。他们是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他们的浪漫始终和至高的理想贯通。不浪漫,不会轻视金钱享乐;不浪漫,不会放弃名闻利养;不浪漫,不会绕过坦途义无反顾地踏上荆棘路。《中国机器人》认为这些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往往疏于亲情,的确,因为他们把一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感情,都给予了他们认为更恢宏的使命。

《中国机器人》经纬交织,总体框架是按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叙事,还原历史,在这一纵线上,打散时间线条的连贯性,将时间拆解为灵活的组织结构,不断以某一重要事件作为新的叙述起点,时而向前推进,时而向后追溯,有时横切出群像,有时纵切出奇迹。关于机器人的概念、技术、功能、价值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和机器人相关的科技、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国内外大事件,被设置成一个个结点,在这个纵横交错的网络上勾缀成片。以大事件带出大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叙述过程也因此成为某一个人物的“传记”,体现了全景式叙事与个人传奇有效结合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写法,让整部报告文学脉络清晰,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史这一复杂的纪年、纪事、纪人的图谱中,一切都索引式呈现,有迹可循。

报告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非虚构艺术所能提供的共时性、亲验性和相关性,会让读者在一篇报告文学里有所期待,有所得到,可身临其境,可参与历史,可获得共鸣。报告文学里讲述的那个世界,既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又是保持了适度审美距离的时空。作为一部全景式报告文学,《中国机器人》很好地处理了现实真实与艺术手段的关系,给予阅读者在理性的历史叙述与感性的诗意表达间漫游的内心体验。

《中国机器人》选择宏大主题,这就要求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作者要有捕捉甄别、沙里淘金的敏锐,要有俯瞰统领、举重若轻的能力。漫漫征程的生命厚重性与弹指一挥间的历史荒诞性相对应,瞬息万变的个体偶然性与万事因果相循的历史必然性相对应。报告文学中介绍曲道奎的求学之路,追溯他信仰的起源,仅仅是由于他看到一篇文章《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考察报告》,由此即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曲道奎的这种选择,看似充满了偶然和随意,仿佛拾到一颗从未见过的蛋,怀着懵懂期待以及对运气和未知的好奇,悉心孕育,终于某天惊喜地发现,那破壳而出的生命竟是一只神鸟凤凰。而后,这凤凰起飞,海阔天空,经历霓虹霞光,也经历霜雪雷电,始料未及的磨难和胜景一个个出现,惊心动魄。而今回头,当初做了的那个决定,分明是不平凡一生的前奏曲,那做决定的时刻,便也充满了不平凡的意味。历史事件充满了偶然,但偶然事件往往从此改变历史,偶然难道不是历史的一种别样绚烂、奇妙、深刻的存在方式吗!“历史并非都需要久久地酝酿。往往一个动念,一件小事,就发生了反转,改变了方向。”《中国机器人》采用凸版雕刻的手法,将个人放置于时代和国家的范畴加以考量,再以个人的经历遭遇反向关照社会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个人的不朽,成就了历史的景观;历史的浩荡,容纳了个人的轨迹。

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型建立,而人类与科学的关系,以及由于科学的高度发达和改变人类的生活而形成的人类内部新型的科学伦理关系,都促使人们思考科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究竟为何。科学的双刃性已经体现出来,科学在造福人类、改变世界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成为违反自然规律、异化人类性情、破坏生态和谐的“黑手”。

在《中国机器人》的题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机器人是人类制造的终极产品,那么,我们是否正处在后人类时代的前夜?”后人类时代,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定义,也是一个文化伦理层面的概念。它意味着人类的常识、知识体系的改变,因而导致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结论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人类作为一种生命个体,与外物他者之间关系的改变,并最终引起人类对于自我的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2017年3月,美国发生一起智能机器人主动攻击人类致死的事故,虽然这是个偶发事件,但是,事态会不会恶化和扩展,高智慧的机器人会不会变成人类文明的终结者,这些担忧已经在某些社会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及文学家的心中盘旋。一位美籍华人科学家认为,科技不仅不能拯救人类,而且会加速人类的灭亡。所以,科技这把双刃剑操纵在什么人手里,这本身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命题,如何使用科技成果,也是关乎到人类未来命运的重要论题。中国的科学家,乃至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应该在哲学、伦理、文化、社会层面去评估科学成果的使用方式与价值认定。中国人历来就有悲天悯人的道义感,我们的科学家一定会在保持中国自身科技进步的同时,思考并解决如何更好地驯服、驾驭科学这匹骏马的问题,让它驰骋,但不脱缰,造福万代。这是波澜壮阔而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是全人类共同的命运的依靠。

孙悦,文学博士,渤海大学创新与实践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

责任编辑

张立军

)

主持人的话

“聚焦新锐力量”栏目的第3期再次关注“80后”作家,我们这次选择了周嘉宁、颜歌、笛安三位女性作家。尽管她们的写作风格、创作历程迥然不同,但青春写作、成长小说、市场、转型等标签化描述,还是暂时可以作为把她们归为一类的理由。周嘉宁成名于“新概念”作文,大概属于“80后”作家群体中先行者。其早期创作虽然较为写实,但侧重于在大起大落、汪洋恣意的情绪化宣泄中去涤荡出一个个与“出走”、“叛逆”、“放肆”等主题相关的“小”故事。在长篇小说《密林中》她以精神自传的方式完成了转型。事实上,在稍早的《我是如何一步步毁掉我的生活的》这部小说集中,她已经在用沉郁、克制的叙事去梳理来路、并尝试与周遭的现实对话。同样是青春故事,颜歌更愿意把与此相关的情绪、态度和想象化为奇幻、志怪的故事。到了长篇小说《我们家》、小说集《平乐镇故事》的时候,她像是从云端急降于人间,开始用一种热情与戏谑交织的姿态与俗世生活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若即若离的暧昧协议。笛安倒是一直钟情于“故事”,好看、精致却稍显用力的故事。但是在她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想象力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现实、历史的维度在逐渐拓展、深入。长篇小说《南方有令秧》未尝不能被视为笛安的“野心”之作。

猜你喜欢
新松报告文学科学家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假如我是科学家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竞争力研究
谢新松的特殊“外甥”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西门子与新松深化战略伙伴关系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