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传统体育的发掘与整理研究*

2017-11-27 03:15余才旺李斗才
体育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傈僳族陀螺比赛

常 杰 余才旺 李斗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云南 德宏 678400)

傈僳族传统体育的发掘与整理研究*

常 杰 余才旺 李斗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云南 德宏 678400)

文章分析傈僳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背景,并对傈僳族传统体育进行发掘与整理研究。傈僳族传统体育主要包括休闲娱乐项目(打“嘟哒”、爬杆、荡秋千、顶杠、穿针比赛、虎保子)、表演项目(上刀山、下火海、嘴咬烫犁头)和竞技项目(射弩、打陀螺)。提出了傈僳族传统体育的发掘和整理工作需要长期努力,要着眼于发展这一最终目的的若干思考。

傈僳族;传统体育;发掘;整理

1 傈僳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背景

傈僳族,源于古代氐羌,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根据文献记载,早在8世纪以前,傈僳族就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及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此后又逐渐向云南西北部的澜沧江和怒江迁徙。傈僳族同胞世世代代生活在云南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海拔高达1500—3000米的峡谷地区。他们以家族为单位结成15—50多户的小村落。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傈僳族较大的聚居区,而分布在其他地区的傈僳族大多与当地的汉族、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景颇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在一起。

中国傈僳族现有人口634,912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主要聚居于云南的怒江、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和保山,在四川的西昌、木里、盐源、盐边、米易、会理、会东也有分布。

从傈僳族服饰的颜色上,傈僳族可以分为黑傈僳(怒江)、白傈僳(怒江)、花傈僳(永胜和腾冲)。男子穿短衣,外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身背手工缝制的花包。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蓄发辫于脑后。一些富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显示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还喜欢红白料珠、珊瑚、贝壳之类的饰物。

2 傈僳族传统体育的发掘与整理

2.1 休闲娱乐项目

2.1.1 打“嘟哒”

“嘟哒”是傈僳语,意为“叶球”,“嘟哒”打译为汉语就叫抛打叶球。这是傈僳人在每年春节时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寨子里的老人说,玩“嘟哒”可以使他们在干活时手不会被磨出泡,并且这项活动不能在屋子里玩,否则老鼠就会进粮仓,老鹰就会叼走家里的鸡,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嘟哒”也是一种植物,生长在深山老林里,它的叶子宽7、8cm,长约半米,可以拿来编小叶球。“嘟哒”有两种编法:一种编法是用 4片叶子编成方型的篱笆花为基座,编织 6至9层后捆扎成斗状;另一种编法是以篱笆花为基座,留约7、8cm长的叶子,收拢后捆扎成灯笼状。“嘟哒”做工考究精致,不少傈僳少女把它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心上人。

传统的“嘟哒”竞赛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比赛时两人同时向上抛“嘟哒”,先落地者为输;第二种,在4至6m宽的场地上,两人相距5m面对面地站立,先由一方向另一方抛“嘟哒”,另一方要用手把“嘟哒”击打回来,以此连续抛接,类似于排球的打法,没有成功地把“嘟哒”击打回来的一方为输,输方要唱歌或者喝酒作为惩罚;第三种是集体竞赛,所有人分两队相距5m并面对面站立,人员不受限制,可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集体竞赛时,“嘟哒”一般不止一个,往往是几个到几十个不定,这是根据人数的多少双方商量决定,所有“嘟哒”同时抛出,并连续抛接,接不到的人所在的队为输方。几十个“嘟哒”在空中飞来飞去,观众们呐喊助威,场面非常壮观。

2.1.2 爬杆

又叫爬油杆,是一项耗体力,难度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常在“阔时节”期间举行。这项体育项目是从婚姻仪式演变而来。在古代的傈僳族社会里,姑表舅婚姻十分盛行,有“树大红椿树大,理大舅舅大,有女先嫁舅家儿”之说。为了显示姑表舅婚姻优先权,常在新娘入洞房前举行爬杆表演,以示庆贺。方法是:由一棵高约15~20米左右的竹杆或青松树杆立于草坪上,杆上抹上香油,杆顶挂上绘有优美图案的挎包,因此又叫“爬油杆取挎包”。比赛要求参赛者列队,按顺序轮番攀登,取下挎包者为优胜。比赛允许手脚并用,具有发展动作协调性和增强手劲脚劲等功能。技巧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握住杆,双脚夹紧,手拉脚蹬,一屈一伸,快速攀爬。

2.1.3 荡秋千

是少数民族中较为普及的一种体育运动。也是傈僳族欢度传统节日——阔时节而举行的体育项目。傈僳族的秋千分为“荡秋”,“磨秋”,“车秋”三种。荡秋:把绳子或者藤索的两端以合适的距离系在大树的橫枝或架设的横杆上,使绳索自然下垂呈“U”型,绳索的下端固定一木板,荡秋千的人站在木板上,两手分别抓住两股绳索,依靠蹬腿、重心起伏以及身体摆动使秋千荡起来。荡秋有单人和双人两种荡法,但都是以荡起的高度为判定比赛胜负的标准,例如以咬下某处的树叶或碰到吊起的铃铛者为优胜。磨秋:是由一根4~5m长的横杆和高1.5m左右的竖杆转轴组成的丁字磨秋。竖杆下端埋在地下,并保持竖直,上端雕琢打磨成光滑的球形,而在横杆的中点位置凿出内面光滑的球形凹窝,其大小要与竖杆上端的球形大小相当,把横杆上的凹窝和竖杆球形的上端吻合在一起,两杆形成“丁”字,因此也叫丁字磨秋。在玩磨秋时,体重相差不多的两人,分别骑在横杆的两端,一人用力蹬地上跃,另一人顺势下落,如此反复,此起彼落,同时两人还要协调用力使横杆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磨秋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因此主要为表演项目。车秋:形似风车,故名“车秋”。车秋上面编有4个吊凳,并且对称分布。4个人分别位居吊凳上,随着车秋的转动,靠近地面的人要用力蹬地,依靠蹬地和车秋以及人的惯性使车秋持续旋转。车秋要求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有很强的观赏性。

2.1.4 顶杠

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而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也无需特殊的场地和器材,只需要一根木杠和一小块平地即可。傈僳族把这项活动作为茶余饭后或劳动间隙以较力为目的的娱乐体育活动。比赛的组织过程:用一根长2m左右,碗口粗的木棍为顶杠。比赛的两个人各握木杠的一端,并顶于腹部,双脚前后开立成弓步(一般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上体前倾。比赛开始后,双方开始用力往前顶木杠,两手紧握木杠,把握好用力的方向,前脚站稳保持好身体平衡和身体重心,后脚用力蹬地,胯部配合后脚发力前顶。把对方顶出规定的界限为获胜。这项活动虽然简单,但要想获胜,必须要有力量,还要有一定的技巧,把力量通过一定的技巧进行充分发挥,才能稳操胜券。

2.1.5 虎保子

以一小块空地为游戏的场地,放3块小石头为“虎子”,参加游戏的其中一人为“虎”。“虎”要把双手和双脚撑地,以身体掩盖下面的“虎子”。其他人想尽办法去偷“虎子”,但如果被“虎”的脚触碰到自己的脚或者腿,就要代替上一人扮演“虎”的角色去保护“虎子”,原来扮演“虎”角色的人就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去偷“虎子”。如果3个“虎子”全部被偷完,“虎”就为失败者,要受到惩罚。

2.2 表演项目

2.2.1 爬刀杆

爬刀杆是傈僳族传统体育活动,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这一天也称“刀杆”节。这项盛大的传统体育活动带有纪念性质。相传明朝时期,外族侵扰边陲,明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率兵西征。王骥在腾越司设八关九隘、36兵站、72哨卡,他本人坐镇边关轮马第一哨所指挥大军。并在当地傈僳族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很快平息了边患。王将军一边安抚边民,一边组织百姓垦荒种地,练兵习武,为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使人民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后来王骥在回京途中被奸臣所害(据说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初八)。为了纪念这位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民族英雄,傈僳族人民世世代代举行“爬刀杆”这种活动,表示跟随王将军,刀山敢上,火海敢闯,表达傈僳族人民英勇顽强的精神,是傈僳族人民机智勇敢的象征。虽然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两个项目,但都是同时举行。

其过程是:把两根长约20m的竹竿(现在多为钢杆)立起,两竿要保持平行,再把36或72把锋利的长刀固定于两竿之间,刀多呈“一”字,也有两把刀交叉呈“×”型,刀刃全部朝上。两边上的竹竿扎上红黄两种颜色的纸花和彩旗,在竹竿的顶端插4面红旗,这就形成了壮观而又可怕的“刀梯”。爬刀杆是一项危险的运动,因此需要拜师学习技术,才能参加爬刀杆。在参加爬刀杆的人中,多为男子,但也有女子。在爬刀杆的前一天晚上要举行隆重的“洗礼”仪式,也就是“下火海”。傈僳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燃起一堆堆篝火,载歌载舞,为爬刀杆的勇士们祝福。爬刀杆者在师傅的带领下,赤脚露膀,在烧红了的栗炭里翻滚跳跃,捧起红通通的火炭擦脸,用舌头舔火星四溅的犁铧。第二天,爬刀杆的活动就开始了。首先鸣放鞭炮,然后爬杆队伍跟随师傅,敲着锣,绕刀杆三圈,最后在锣声中,所有爬刀杆的人赤脚踩着刀刃,从下往上攀登。爬到顶端以后,把顶端的4面旗子分别朝东南西北方向丢下来,如果旗子能较好的插在地上,则预示着这个方向将会很太平,很吉利。傈僳族的“上刀山”和“下火海”,我们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至于不怕刀割,不怕火烧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有待于广大专家和学者进一步的研究。

2.2.2 下火海

傈僳族下火海,赤足蹈火,双脚却完好无损,这与地中海某岛屿土著民族的蹈火情况极为相似。据资料介绍,德国物理学家长格得知后亲自来到地中海的这个希腊村子里,决心解开蹈火者不怕烧烫之谜。长格在非常近的距离内进行细致观察,并做了一个实验:在表演开始前,长格将一些能测量温度的敏感涂料搽在蹈火者脚上,敏感涂料显示的温度为316摄氏度以上,而表演者却安然无恙,神态自若。物理学家最终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对于傈僳族“下火海”,当然也有很多人去探究秘密。但无论是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还是其他方面的人才,目前均难解释清楚表演者身上的这一奇绝现象。

2.2.3 嘴咬烫犁头

嘴咬烫犁头,有点类似于“下火海”,都是展示傈僳人不怕烧烫的绝技,其表演者都需要进行长期的气功训练。傈僳人认为,这项活动可以用自己的强大无比来吓走鬼魔,来帮助他们驱邪除恶,世代安宁。这一项目一般是在阔时节等重大节日或者有重大活动时表演。表演时,首先在火塘里燃起烈火,再把犁头放在烈火中。等柴火燃尽,大火熄灭时犁头也被烧得通红,这时候表演者就赤脚快速走进灼热的火塘,用没有任何防护的双手利索地捧起火里通红的犁头,放在嘴边用舌头去舔火星四溅的犁头或者用牙齿紧紧咬住,并放下双手,叼着犁头来回走动。甚至有的表演者可以用牙齿咬住一块,两手再分别拿一块。尽管这样,表演者的皮肤和毛发却丝毫无损。

2.3 竞技项目

2.3.1 射弩

傈僳族的弩有三种:狩猎弩,杀人弩,射鸟弩。一般长五市尺左右,宽二至三寸,约有七、八十公斤力,射程在百米之内。用坚硬的青冈栗木或老榆木制作弩身,保证弩有很好的稳固性。用岩桑木朝阳的部分制成弩板,弩板要削制成厚度均匀并且呈平滑抛物面的弓形,只有这样弩箭射出去的方向才精准。弩弦则是用牛筋或4股粗细适当的精细麻线扭制而成,这样的弩弦能产生很大的弹力。弩牙和弩机是用象牙或鹿角制成的。箭是用十年以上的竹子,并且是竹子朝阳的部分削制成的,削制好的箭还要在火上一边烘烤,一边用手轻轻把箭掰直,而这种烘烤过的箭就不再容易弯曲变形。为了增加箭头的硬度和穿透力,要把箭头在火上烤成黑色或者在箭头上面安装尖利的铁片。箭的尾部夹上竹篾折成的三角形箭羽,使箭在飞行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傈僳族的弩和箭看似简单,但无论从材料的选取还是制作的技术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也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科学才能和智慧。

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如今傈僳族的生存也不再需要对弩的依赖,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弩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弱。尽管如此,傈僳族人民并没有丢弃精湛的制弩工艺和射技,如今射弩在体育竞赛和群众性娱乐活动中的开展仍然良好。傈僳族的竞射多以实物为靶。如牧童在牲畜饮水歇息时,将挎包、箭囊支在土坎上竞射,射弩者练技,支物者得箭,各得其所。下地干活的男子在劳动间隙,也常以这种方式进行竞射,放松歇息,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傈僳族规模较大的射弩比赛主要在过年时举行。傈僳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阔时节”,也是傈僳族竞射节。射箭比赛一般在大年初一举行,主要项目有:射粑粑,射头顶鸡蛋,射刀刃等等。这一天男子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百步穿杨的射技。

2.3.2 打陀螺

陀螺是较为普及的一项民族体育项目,在很多民族中都有开展,只是在陀螺的形状、大小以及具体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上略有不同。傈僳族也把陀螺称为陀螺,打陀螺是傈僳族过“阔时节”时不可缺少的体育娱乐项目之一,特别是德宏州潞西市芒海等地区每年都要举行。

有的地方赛前要举行祭祀陀螺神仪式——所谓陀螺神是指本队最后压阵的陀螺,把陀螺神抽转并让本队队员轮流抽打,以祈求比赛得胜。比赛分为两个项目,即抽转和支打。抽转比赛:参加比赛的两队分别把队员排好顺序,每局比赛只出一名队员与对方进行一对一的比赛,双方的陀螺等裁判发出口令后同时抽转落地,以转动时间长的为本局获胜。等抽转比赛结束后,以累计获胜次数多且其陀螺神战胜了对方的陀螺神者为抽转比赛的赢方。

抽转比赛后接着进行支打比赛:抽转比赛的输方把陀螺全部抽转,赢方依次出一名队员进行支打。支打时,必须从一定距离的地方把自己的陀螺抽转并用鞭子抽打陀螺,使自己的陀螺撞向对方转动的陀螺,若没有撞到对方的任何一个陀螺或撞到对方的其中一个陀螺但先于对方的陀螺停止转动者为本局的输方,反之为胜方。支打比赛结束后统计双方输赢的局数,以支打赛中获胜的局数多并且其陀螺神获胜的一方为支打赛的赢方。

3 关于傈僳族传统体育发掘与整理的两点思考

3.1 傈僳族传统体育的发掘与整理还需要长期努力

第一,傈僳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生活性,与傈僳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再加上长期以来“村落无体育”的意识,人们难以发现傈僳族生活生产活动中的体育项目。比如:“嘟哒”和“虎保子”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介绍,也很少听人提及,但笔者在云南省盈江县苏典乡的调研中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第二,由于时间的推移、缺少文字记载等原因,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被逐渐遗忘,给发掘和整理工作造成了难度。第三,诸如“上刀山”和“下火海”等具有神秘色彩的体育活动,其动作原理和动作技术一直秉承着师徒相传的原则,其他人是不得而知的,这也给傈僳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发掘增加了难度。

3.2 发掘与整理工作要着眼于发展这一最终目的

发掘和整理是一项任务繁重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今后重建、开发和利用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发掘与整理工作要从切实促进傈僳族传统体育长远发展的最终目的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发掘出来的体育项目具有某一方面价值,避免疏于形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傈僳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

[1] 张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概览[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余家赛.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研究[J].金田,2012(5)∶323-324.

[3]杨晨飞.傈僳族历史变迁对其传统体育的影响[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3)∶63-65.

[4]汪雄.原始宗教下傈僳族民俗体育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2014(5):83-86.

[5]彭春江.“三江并流”地区傈僳族传统体育文化探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3):9-10.

Study on the Discovery and Collection of Lisu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CHANG Jie, etal.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Dehong 678400, Yunnan, China)

2015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Y583)。

常杰(198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傈僳族陀螺比赛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选美比赛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NO.6陀螺
陀螺画
傈僳人的阔拾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