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管理视角看体育院系班级管理的行为*

2017-11-27 03:15龚腾云汪君民
体育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院系科学管理理论

龚腾云 汪君民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从科学管理视角看体育院系班级管理的行为*

龚腾云 汪君民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体育院系大学生通过体育高考考入大学,他们高中阶段需要兼顾学习与训练,总体上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不高,喜动不喜静,他们喜欢感情用事,遇到问题崇尚武力解决,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因此体育院系的班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比较棘手的难题。而行为科学管理从原先的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体育院系班级管理工作非常具有启示意义。体育院系班级管理效率的提高,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常由上到下的有效沟通渠道;发展个体间和谐的生生关系,构建不同班级间“横向交流”的平台;提倡求同存异的管理理念,建设体育院系班级“多元、互补、共生、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

行为科学;体育院系;班级管理

高校教育管理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元,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载体,是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社会系统[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全国各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要以“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原则,突出育人为本,重在德育的学生管理方向[2]。高校学分制、大学生多元的需求、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新媒体广泛应用等形成一股强势合力不断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弱化了班级凝聚力和影响力,淡化了学生间的交往合作与友谊。在新形势下,如何破解班级管理所面临的各种难题,重建适应形势的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各高校面临的难题。而体育院系大学生的自身固有特征、专业特点导致他们感情用事,遇到问题崇尚武力解决,经常违反校纪校规。所以体育院系中的班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难题中的难题。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类行为的发生、发展和转变,来预测和认知人类行为的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人类实践的行为活动。而班级管理属于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同时也属于人类行为的一部分,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和探索体育院系班级的有效管理机制,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科学管理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局限性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得里克·W·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工作效率最大化的途径就是标准化管理:无论原材料、生产工具,还是工艺过程以及检测检验方法,甚至劳动者,全部采用标准化管理。泰勒的理论将传统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科学的集约式管理,在具体的工厂管理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和认同,改革极富成效,再后来移植到教育管理领域,效果也非常显著。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科学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社会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显示了原有的弊端。科学理论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唯一目的,把具有个性的人标准化,驯化成为流水线上的“机器部件”,对生产者施加专制型管理,厂方“量身定做”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达要求就不能上岗,这种统一的、僵化的、硬性管理模式,不但没有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而且遭到了抵制和反抗,大量工人情绪低落、压抑苦闷,对管理方式和方法很是反感,生产效率低下,甚至导致了大量工人的罢工。

其实,原本用于生产线上的统一的标准化的科学管理理论根本就不适合用于班级管理,只不过当时未出现比科学管理更好地理论,因此科学管理理论的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意识的提高、个人意识的觉醒,更加突显出来。实践证明,少数管理原则也只能在宏观层面上是针对学生群体,所以科学管理理论不能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按照科学管理的理念,在高等院校,传统的、专制的刚性管理而引发师生之间严重矛盾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屡见报端。追根究底,就在于班级管理者过度强调纪律约束,从根源上说,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缺乏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从而忽视了现今学生多元的价值观以及个人意识的崛起,迫切需要更加温和的人文管理。

2 行为科学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修缮革新

以人际关系学说为出发点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核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埃尔顿.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1933年撰写《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与先前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及古典管理理论相比较,本质的区别就是从“专注事物”转移到了“专注人际”上,首次将“人”设定为管理理论的核心[3]。书中阐述了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人并非孤立存在,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受到物质和社会心理双重因素的影响;第二,员工的士气决定工作效率,成员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员工的士气决定因素;第三,环境影响个体——群体行为是个人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四,领导方法需要科学性,只有善于协调好成员之间、成员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合作。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是一种发展中的科学管理理念,弥补了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弊端,促使教育管理将“人”作为管理理论的核心,从“物”到“人”的变化,是一种从人性化管理的理念革命性的改变,充满了对人的关怀,能够注重发挥人在组织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团结和凝聚力,激发群体成员的集体责任感。除此之外,行为科学还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包括物质、精神等)来提升被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班级管理上,运用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一个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直接影响着管理行为各个方面。对于高校而言,班级管理也一种复杂的人类管理活动,既要秉持科学的管理理念,更要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体育院系大学生是通过体育高考考入大学,高中阶段需要兼顾学习与训练,总体上学习氛围差、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不高,喜动不喜静,他们喜欢感情用事,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自由散漫、纪律性差、不爱学习,有部分学生以破坏纪律为荣,遵章守纪为耻。同时,在心智上属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他们,也不能完全成年人的目光和思维、行为来开展班级管理活动[4]。另外,体育院系班级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略,以和谐班级的为目标,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具体的体育院系班级管理实践工作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3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视角下的体育院系班级管理理念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顺通班级“纵向对话”的有效渠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尤其是体育院系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建立在宏观层面上的,是管理方向上的导向,并不是具体操作程序。在执行班级管理条例时,必须以实现管理目的为主要导向,灵活运用。

体育院系的班级管理工作更需要结合体育系学生的自身特点,根据具体的性别、年龄、专项以及籍贯等特点而定。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谈不上和谐的对话交流,缺乏通畅的全面的、良好沟通当然也就无法顺利推进班级管理工作开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核心内容是需要消除师生间的角色障碍,在心理上的接纳与认可对方,实质上是教育活动回归“以人为原点”的重要体现,更是班级管理走向人本化的重要特征。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一种师生间能够达成的、互相认同和配合的“默契”[5]。班级管理,纪律和权威是必须的前提,适度的权威对班级管理具有促进作用,但不能过度限制学生的自由,尤其是好动恶静的体育院系的学生,他们具有其他专业学生更为叛逆的思维,行动上更为直接与武断,高压式的管理不仅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反而会使师生关系更加恶化,适得其反。给班级管理的展开带来更多负面效应,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当然和谐的班级管理也无法顺利进行。同时也只有管理者具有适度的权威,能够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让学生产生钦佩和敬意,师生间才能够心平气和地进行流畅交流,让学生真实体会到教师的真情关怀和殷切期望,管理者才能全面地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具体需求,教师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班级管理也就夯实了人际基础。

3.2 发展主体间的生生关系,构建班级“生生交流”的广阔平台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主体,具有个人意识,班级其实就是学生个体的主体集合体。健康的班级生态需要“个体的主体性过渡到共主体的主体间性”,“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主体之间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而是主体间平等共生关系”[6]。

互助合作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的重要内容,将其正确引入班级管理活动将非常有助于班级管理。部分体育院系班主任虽然也提倡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学习互相合作,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操作中经常采取一些不合适的做法。例如:不当的表扬与批评将增加管理隐患,加大管理危机,不仅会加剧班主任与被批评学生之间的潜在矛盾,也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妒忌和疏远。而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学校对学生考核后,班主任私下进行个别谈话,在课堂公开进行学习总结和交流,给表现欠佳找寻原因以及给予充分的鼓励和信心,给表现优异的学生更多的期望和信任。

班级内部学生之间的舒畅的横向交流,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生活、学习氛围,培养和提升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最终结果是:学生通过互助合作方式都获得相应的、巨大进步,而这些都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得到积极的推动。班级管理者需要为体育院系学生间交流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以平等、民主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幸福与温暖,自己也有责任维护集体的荣誉。体育院系的学生中,吸烟酗酒的比例相对较高,需要尽量约束他们的酗酒行为,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动向,尤其在毕业季,许多学生将不满和怨恨在酒桌上集中发作,或者在酒后借酒发挥发生一系列打架斗殴事件。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为载体,比如像元旦晚会、集体出游等,尤其是学校运动会的积极参与能够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极大地提高班级凝聚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体现的机会,在班级间的比较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只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潜在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从而使复杂的、被动的班级管理走向主动的自我管理。

3.3 倡导异质共存的管理理念,建设班级“多元、互补、共生、和谐”的生态环境

行为科学尊重人性的自由为宗旨,崇尚人文关怀和发扬人性自由是班级管理追求的最佳境界,也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内在诉求。“教育应该有自由的自觉,应该秉持‘教育就是教育’的精神取向,教育精神的实现只能寄希望于个体持续的自由生长过程。[7]”以前规约式的传统做法的特点是:考核内容统一、管理方式统一、教学方法统一。现在这种标准化、集约式的管理早已不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个性化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普遍推广和贯彻落实需要教育者从自我意识上彻底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观念才能完成。

高校班级,是一个由多重元素构成的生态体,学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元素。班级管理需要切实固守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本性,即“在尊重人作为一个主体性存在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使人能够受到理性的教化,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时秉持一种包容性的人生态度和遵循一种自觉性的教育理念,将个人利益嵌入社会公益之中,去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都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8]”。因此,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力,注重采用差异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这个方面在体育院系学生教学中尤为重要,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是管理者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同样,管理者需要注重采用差异管理的手段来达到异质共存、多元、互补、和谐的管理目标。师生间的“纵向对话”和生生间的“横向交流”在客观上就执行了“求同存异”的管理理念,都是为建设班级“多元、互补、共生、和谐”的生态环境而服务的。班级建设应“使每位学生都得以充分敞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并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往中,创造一个互相欣赏并共同开拓精神世界、提高生命质量的民主集体[9]”。

当前我国急需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大学校园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更加迫切科学的班级管理,身处一线管理岗的体育院系班主任,必须拓展自己的管理视野,学习更多的相关管理知识,以此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培养具有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实施有效的班级管理,为教学开展和学生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素质。首先,扎实的文化修养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崇尚的是以学识为基础的教师的威望以及建构在此之上的教师品行[10]。而对于体育院系学生而言,他们更信服专项教师的运动技能,例如:高超娴熟的体操动作、优美准确的投篮、快速有力的扣球等都能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内心,让其产生对教师的崇拜,从而更加认真学习运动技能,也更容易和专项教师沟通交流。其次,完美的人格魅力。体育院系的大学生文化成绩整体上虽不一定出众,但他们的认知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甚至高于其他院系学生,换而言之,无论普通院系还是体育院系的学生,只有开朗、心胸开阔、豁达、办事公开、公正、公平的教师,方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同时善于表达、善于识别、体察和感受学生的情绪、善于沟通、分享,能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摆正学习与恋爱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建立和确认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减少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第三,较强的德育教育能力。教育和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和艰巨的工程,必须要做到时刻研究学生的思想、个性、需要,研究他们的身心变化,方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体育院系的学生要把德育、智育寓于体育,在专项练习中结合项目特点,教会学生坚忍不拔、团结合作、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乐于助人、谦虚谨慎的性格特征。

当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运用到班级管理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较多,在高校尤其是体育院系这一特殊班级还比较少见,需要在更多的实践中进一步磨合验证。实践出真知,一个成熟的理论在运用中也不能照搬,需要结合实际不断修正与改进,掌握基本原则前提下灵活运用,这样体育院系班级管理的难题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得到破解,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增添力量。

[1]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1-95.

[2]唐文,谢红梅.当前高校班级管理路径及人员配置的探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5-38.

[3]周和平.班组管理系列讲座之四∶梅奥建立从“事”到“人”的管理理论西方管理理论概览(三)——行为科学理论[J].现代班组, 2013(12)∶18-19.

[4]杨芹.义务教育阶段班级生活质量提升与学生自主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5]包兵兵.行为科学管理视域下中小学班级管理路径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8∶71-73.

[6]冯建军.教育转型·人的转型·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4)∶9-15.

[7]杨建朝.自由成“人”∶教育精神的时代诉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7-10.

[8]陈菊,包兵兵.论自我改造与主体性教育之实践本性的重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4)∶3-7.

[9]李伟胜.试析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3∶25-30+80.

[10]张燕妮.高校体育院系中的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优势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 145-146.

On the Class Management Behavior in PE Institutes and Depart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Management

GONG Tengyun, etal.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890010);南通大学2013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龚腾云(1978-),江西南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法学。

猜你喜欢
院系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幼兔
种植苦瓜 如何科学管理
坚持理论创新
科学管理的“实证性”批判——国际压舱水排放标准的“理性”剖析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绩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