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省察

2017-11-27 01:42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意义科学世界

高 天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体育教育学

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省察

高 天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体育课程教学引入“生活世界”理念的省察,不仅是对“生活世界”遗忘与失落的唤醒,也是对体育课程教学中确立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反思。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新课程教学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的教学思维方式,而是使体育课程教学从“异化状态”走向“本真状态”。本文主要以文献综述与思辨的研究方法在对生活世界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体育课程教学与生活世界疏离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省察了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的限度、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追寻本真的体育课程教学本真、“家”的感觉的 4个教学意蕴,进而提出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是在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和谐、平衡的教学理念。

生活世界 ;体育课程教学 ;科学世界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即生活”不但意味着体育课程教学的显现方式还意味着生活的显现方式,生活世界与体育课程教学的疏离一直是体育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解决的问题。尽管生活世界是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根基和归宿,但自体育课程教学从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后,两者之间似乎就确立了不可逾越的界限。龚正伟从后现代性理论出发认为体育课程教学意蕴将回归生活世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超越竞技体育和科学世界的束缚,“以积极的姿态与生活世界相联系,让学校体育在生活世界中找到新生长点”[1]。王家宏也强调体育的意义和本真来源存在于生活世界,是为完善生活意义做铺垫的,最终回到生活世界之中[2]。走向生活世界已成为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一股热潮,但是还存在理念模糊化、目标庸俗化、过程形式化等误区。所以我们要厘清生活世界的内涵,查阅有关“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数十篇文献,引用其中11篇文献,分析体育课程教学与生活世界疏离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意蕴进行省察。

1 生活世界的内涵

胡塞尔为了挽救科学世界的极度膨胀而遗忘了作为自己基底与根源的生活世界的欧洲科学危机而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3]。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主要内涵包括:1)直观性;2)非课题化;3)奠基性[4]。与胡塞尔相比马克思的生活世界则是广义的,它还是“现实的生活过程,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5]。鉴于生活世界的多样内涵,本研究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出发,将生活世界定为前科学的、前逻辑的、未被主题化和目标化的原初经验世界和直观感性世界。综上所述,体育课程教学孕育于原初的生活世界,伴随着体育的萌芽和学校的出现,体育课程教学逐渐与生活世界相疏离,从这意义上讲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存在于体育世界与教学世界中,还存在于更为广义的生活世界之中。

2 体育课程教学与生活世界疏离的根源

2.1 科学世界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体育原本与生活世界有一种天然的联系”[6],体育的独立是对人类在生活中原初运动教育的偶然性不足的一种弥补,也就是意味着体育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分离。近代随着班级授课制的诞生,体育课程教学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是经过理性分解和过滤的“客观——科学世界”,逻辑的线性的知识符号将人的生活逐渐抽象化、概念化。近代科学世界观归根是以生活世界为意义指向,也就是奠基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上。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指出“实证主义将科学的理念还原为纯粹事实的科学,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其对生活的意义”[7],即近代科学一经产生出来便逐渐脱离了生活世界。在科学世界中体育课程教学遗忘了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活世界,教学就会割裂学生与生活世界的完整性,学生一旦面对生活世界中复杂、真实的情境,往往失去了判断、选择和应变的能力。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过程也逐渐失去与人生活世界联系的部分相关性,在把诸如解剖学、生物化学、心理学等当成了事实和实证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把人看成了某种“事实”和“物”了。胡塞尔之所以提出重新审视和回归到遗忘了的由之出发的生活世界的真正意图是为了克服科学与主体生活的分裂。经过理性分解和过滤的逻辑的、线性的体育知识符号将学生的生活世界逐渐抽象化、概念化,体育教师将客观、确定的体育知识向学生做单向、线性的传授,这样体育课程教学就从整体的生活世界中抽象、剥离出来了。

2.2 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越位理性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一切事物的准尺与标杆,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类。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而价值理性则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8]。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本来是互相协调统一的,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二者却往往出现疏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失落。工具理性以效率优势排斥着其他理性活动与文化形态,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价值理性常常处于被压制和边缘化的地位,导致教育出现对作为意义之源的生活世界的遗忘现象,这源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殖民。如果将体育课程教学看作一种工具,那么人就不再是一个主体,而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人文精神与价值自然也随之丧失。因此当我们思考体育课程教学“何以用”时,除了体育世界与教学世界外还有广阔的生活世界,即学生所学应从体育课程教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这样也就最终导向了“为何之故”。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来把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才能够把握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工具主义的问题实质,才能将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一致性表现无疑。如将“目的”单纯理解为人自身之外在的目的,结果只能是将人与体育课程分离,体育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因此体育课程教学要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维持一定的平衡。所以我们只有“反思和消解工具理性主义的教学图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9],体育课程教学被遮蔽的生活世界才能恢复其完整性。

3 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意蕴

3.1 限度:生活意义的理解体育课程教学不会也不可能回到素朴的、原初的和经验的生活世界的状态来理解。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澄清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和取消目前体育课程教学的体制另起炉灶,也不是意味着用生活世界来“统治”或者“取代”体育课程教学,只是在现已取得的体育课程教学成绩和问题现状面前的探索方向,当然不是庸俗、简单地与生活世界联系。例如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抬担架……把扁担、箩筐、南瓜原封不动地直接搬进课堂让学生练习“收南瓜”,这种体育课程教学将会是一种倒退,也会导致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将无限制地膨胀,学生的学习负担会更加沉重。

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表达的是提升教育主体的生活质量。在生活世界中,意义是在人的理解中不断生成的,人只有通过理解体育知识的历史、文化等才能展现。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体育知识及其运用情境原初的简单回归、机械复制,而是构建一种学生和生活世界之间的意义关系。学者布朗认为传统的教学实践导致了惰性知识,学生不能将其所学运用到相关生活情境中[10]。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限度即是唤醒学生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即使体育知识遗忘了,那么这种意义也可以永远地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

3.2 理念: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的、和谐的、统一的融合。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不是放弃科学世界,而是将课程教学价值指向人的文化生命开展与提升的真实生活世界。这一课程教学理念不是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加工机器或容器,不是排斥现有体育课程教学价值,而是反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去情境化”“去过程化”等导致的生活世界意义缺失的教学观点,所以提出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育课程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彰显体育课程教学的生成性意蕴,凸显了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生活意义与价值。因此这种融合的本质既不是抛弃现有的体育科学知识,也不是机械、简单地回归到生活细节、事件上。体育课程教学中创设生活世界的困惑和问题情境,以此来不断冲击学生头脑中的定论,促进学生的反思与批判来主动谋求新的答案和建构新的生活世界图景。

人在科学世界里所获得的理智发展,只有回溯到生活世界中才能被赋予其意义。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彼此关照,交相辉映,构成一个活生生的真实意义的生活世界。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世界是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和归宿,与生活世界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历史的统一的,这种历史的统一性也为体育课程教学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铺平了道路。这样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世界才能切实地拓展并深化学生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将学生引向与生活世界的交往实践中,并拓展其深度与广度。总之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不是抛弃、背离体育课程的科学知识去教“经验”和教“生活事件”,而是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教学理念。

3.3 本真:关照和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我们追寻体育课程教学本真的目的在于深刻理解教学的基本价值。生活世界是体育课程教学发生的场域,若要追寻其被遗忘的本真意义的基础,就必须建立一种“本体意识”的生活基础,这种“本体意识”不是强调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或日常生活状态的意识,而是要走向体育课程教学的一种合乎目的、合乎德性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生命活动,成为师生促进生命发展、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本真。“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等教育观点都昭示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体育课程教学的本真不但要关照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还要关照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和实现潜在可能的生活世界。

体育课程教学的本真意义不是抽象概念,学生不可能通过记忆这些抽象的符号来掌握,而是通过体验、体悟等方式来获得鲜活的感知以获得其意义。所以体育课程教学的本真不局限于对学生的体育知识结构的扩容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更要关照和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引导他们主动体验和追求体育课程教学在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学生以批判、超越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当下的体育学习,学生的生命本性、生存本质、生活的价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自然地彰显,这样体育课程教学世界就再也不是无意义的情感沙漠,而是真正变成学生乐享其中的精神家园。

3.4 诗栖地:“家”的感觉自在性、熟悉感、舒适感的“在家”的感觉才是真正的生活世界,阿格妮丝·赫勒把“在家”的感觉描述为“给予我们保护,给予我们幸福感,带给我们最坚实的心理支撑”[11]。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诗栖地就是找到这种“为了生活、基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的自成目的感觉的“家”。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就是要给予学生在生活世界所赋予的“家”的熟悉感、精神寄托与关照,使学生充分获得人性的自由与幸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我们在生活世界中安身立命的体育课程教学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才能感到安全、可靠和踏实,因此生活世界才是体育课程教学真正的家,因此体育课程就是给予学生生活世界所赋予的“在家”的精神寄托和熟悉感。

4 结 语

体育课程教学内在地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会适应、鉴别、选择、改造、创造与享用生活的重任的生活功能。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不是对体育知识及其运用情境原初的简单回归、机械复制,而是构建一种学生和生活世界之间的意义关系,培养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的正迁移能力,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从而保证多重生活能力的养成来适应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挑战。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意蕴旨在唤醒学生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只有我们理清了回归生活世界的体育课程教学的限度,才能在以科学世界主导的教学世界过程中建立一种与生活世界的一种动态、和谐、平衡的教学理念。这样学生才能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彼此关照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活生生的、真实、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体育课程教学在科学世界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在生活世界所赋予的“家”的熟悉感、精神寄托与关照,使学生充分获得人性的自由与幸福,并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总之,体育课程教学不但要关注时代精神,紧跟时代步伐,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与理想,这样体育课程教学才有可能为学生实现美好生活引领航向。

[1] 龚正伟 . 学校体育的后现代意蕴——回归生活世界 [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6):75-76.

[2] 王家宏 . 体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缘由及途径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2):42-45.

[3]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 胡塞尔选集 [M]. 倪梁康,译 . 上海:三联书店,1997:1027.

[4] 张廷国 .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 2002(5):15-19.

[5] 王光秀 . 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D]. 济南 :山东大学,2013.

[6] 王广虎 .“生活世界”与社会体育的生活化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4):1-4.

[7]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的现象学 [M]. 王炳文,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15.

[8] (德)马克斯·韦伯 . 经济与社会 (上卷 ) [M]. 林荣远,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9] 李松林 .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1):16-22.

[10] (美)德里斯科尔 . 学习心理学 :面向教学的取向 [M]. 王小明,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5.

[11] (匈)阿格妮丝·赫勒 . 日常生活 [M]. 衣俊卿,译 . 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0:258.

Teaching Ref l e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turning to Life World

GAO Tian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The introspection of life world conc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ism and life consciousnes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people. "Return to life"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curriculum, not "science for science", for the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inking, but the sports course teaching from" alienation "to" real state".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specul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life world of the above analysis, source of sports teaching and life world of alienation, and then examine the returning to the life world of sports teaching limits, the scientif i c world and life world fusion, the search of the true life, "the sports course teaching" the feeling of the four teaching implication, then put forward the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 returning to life world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scientific world and life world A dynamic, harmonious and balanced teaching idea.

life world; P.E. teaching; scientif i c worl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G807

A

1004 - 7662(2017)03- 0036- 04

2017-02-01

高天,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体育经济。

猜你喜欢
意义科学世界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