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后重谈寒门教育

2017-11-27 12:46苏宁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寒门报告文学学子

苏宁

《落泪是金》,是何建明1998年作品,也是1998年报告文学作品中思想意义突出的一部,它所言及的中国乡村问题和教育问题是二十几年过后我们仍在面对的问题。

任何一个文体的成熟,其背后必然有社会经济繁荣的强大支撑和人们思想和文明的进步。至今,报告文学是否已是一个成熟文体的事情暂不讨论。

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一文中写道:“把一件艺术品称作经典的,要么是最高的褒扬,要么是最大的贬损,这都随评论者属哪一派而定。这个词暗示了某些特定的优点或者缺点:不是形式的完美,就是绝对的呆板。但是我只想定义某一种艺术,我并不关心它是否绝对地或者在每—方面都优于或次于另一种艺术。我将列举某些我认为经典作品应该具备的品质。但我并不是说,如果一种文学想要成为一种伟大的文学,它必须拥有具备所有这些品质的某一个作家或某一段时期。”

在我们无法对经典定义或对经典各持定论的时候,我却只想葆有和回到我作为一个谦卑的读者的身份,谈一些我自己这一时期集中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感受。

先后两次读《落泪是金》。

两次读,书中的情境、氛围都使我心情难过。这一次重读,仍是没有忍住这种穿入心腑的悲伤与无力感。心里有很多震动:一是对其中人物的遭遇感同身受,我深深体味到书中每一个人的内心,如同他们是我。其次来自我对教育问题和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期望,我想这也必是普通民众比较关注的。

诚然,这些书中场景和人物命运,在目前的中国部分偏远地区依旧存在,我们如何实现每一个家庭的经济对于基本生活的保障?每一个孩子能安心地接受到完整教育?这当是民族、国家、民众共同的朴素愿心,是必须去解决的。

这一本书背后的隐喻是作者和无数国人深深地忧虑:中国的乡村问题和教育问题何时能解决。

这本书的初衷,即是作家本人想以这些书中人物命运唤起更多有力量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来关注、了解、解决我们的乡村问题和教育问题。

文学有时也是一个渠道,它不止于为审美和娱情而存在。它是一种利器。这种品质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得以更具体地表现。

现在,很有一些人,一提到报告文学,就以为是某某人的事迹,是形象工程,是歌颂,以为报告文学就是歌颂文学的学名。

或者,如第一章提到的现状,以为报告就是广告,是在贩卖产品和推销实物。这种名声诚然有来由,我们也在这一书一再分析它的由来,这种由来所产生和滋生的社会环境,但以此论全却不是严谨和公正的判词。

新中国的六十七年,是风风雨雨,一路努力的六十七年。其间的进程图景与巨大变迁,映照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成就是成就,辉煌是辉煌。问题是问题。发展就是解决和正视问题,这才是民族精神里能和“勇”、”仁”、“智”这些品德并列的一部分。

这一本书,成于作者在几所大学里数次与贫寒学子们面对面的采访,是一份采方报告。

在书中,写作者一次又一次,和这些让人心疼的孩子们的心灵交接。

这些孩子,和许多孩子一样,同为共和国的一份子,皆是父母天地所生。在这本书写成后的17年,重读重温,我仍止不住内心悸动。我几乎对何建明先生有一个期待:十七年后,如果可能,去看望一下这些当年的孩子,大约都出生于七十年代,或六十年代之尾,年纪和我们不相上下的人,现在都在哪里,过得怎么样了?物质的难关过掉,精神上的难关是否也有解?

这些当年的孩子,现在皆已到了年富力强的中年,正是能用自己的努力报答当年父母的艰辛养育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也都安好吗?还记得当年的这一次被访问吗?是否愿意面对和重提?

这些年,我甚至一直惦记着何建明先生笔下那个叫白敏娟的女生。这个女生的叔叔所讲述的:

“敏娟和上高三的弟弟去上学前的两个多月里,一家人连一滴油都没沾过,外面还欠了2800多元债。哥嫂便在3月份里连续几次把在县城读高中的侄儿叫回家,劝侄儿别再一门心思想考大学了。侄儿上的是重点中学,成绩也不错,所以说怎么也不想放弃考大学的念头。这么几次劝说没有结果后,哥嫂心里压力越来越大。大女儿也是刚中专畢业,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儿子又要上大学,别说十几年来为供儿女上学已经欠下的一屁股债没法还,现在儿子如果考上大学,一年至少还得四五千元钱,四年下来就是几万元!……4月4日夜里,就把家里两瓶除果树害虫的农药喝了……”

这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惦记。我想这是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的共同情结吧。那个在农大读书的、把自己每个月九十块钱饭菜票和自己妹妹还有另一个表妹一起合用的女孩,隔上一两天就用一只小铝锅煮一只圆白菜的姐姐,那种姐妹之间互济的温情一直感染我。多么艰难的生活局面,然而还分给妹妹用,还有表妹,这样温暖的感情虽然令人悲伤,但却那么美好。人性的美好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无法体会到的感情。每一本书完成之后,都会显示很多不被意识到的可能,这是作品呈现后给写作者珍贵的回赠。

全书共写了19章。引文为“白鹿原下的祭奠”。言,每一章都是眼泪沤出来的。此开篇让人想到《平凡的世界》的开篇。路遥与何建明,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陕西,这样的开篇不是偶然的异曲同工,实在是现实图景的相似。两个篇章中的地点,皆在陕。这块土地上,文章自古丰华艳丽。《山坡羊》作者,元代张养浩在西秦,亲睹民众贫病与苦难,曾散尽家财,亲力去帮助百姓,这是古风。

《落泪是金》在采访写作过程中,作家看到学子们的艰苦困窘,亦曾无数次解囊相助。好在我们的开明之世,已经远不是兴亡皆不理民众疾苦的朝代。欣喜之处是,《落泪是金》在文字上开凿这个了解的渠道,呈现一个一个寒门学子的家境。引来各方关注与援助。

《落泪是金》讲述的是真正的中国乡村图景,虽然也涉及有一些城市里的贫困学生,但最贫困的大部分学生,皆来自乡村。

在乡村,除了温饱之外的生之所需,都是一个家庭艰难的重负,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所需都是巨大奢侈,岂止是对孩子的教育。一个民族不能这样,这样的让人落泪的图景,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是一个有良知的社会必须承担和解释的。这一篇作品,正好打开了这个了解的通道。endprint

此书缘起于1997年9月,一位领导同志向作者介绍中国高校的贫困生情况。彼时,团中央正在开展大学生希望工程,在做“大学贫困生生存现状调查”,期望作者写一部反映这方面问题的作品。对一代大学生的生存现状的关切,始于这个活动。

为了写这部作品,何建明先生在一年时间内,走访了几十个单位,几百个人。如果是写一部小说,用这样的辛苦采访吗?不用,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可能就够了。同样做作为坐下来写字的作家,为一篇作品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报告文学和其它文学体式不同的本质区别。

何建明先生曾说:“有几次,在去大学里采访的路上,我困得实在睁不开眼……可我必须准时到达采访地点,因为那儿的学生在等着。”作者还曾走访了山西的部分高校,有一天,连续采访时间是21个小时。

我理解张纯如写过《南京大屠杀》后的艰难心理历程,作者写《落泪是金》,一样经历了艰难的心理经历。因为近距离的接近和完全打开内心的交流和倾听,于听者也是残忍地:这些贫寒学子的命运,击打着作者,一次次下泪。

作为进入高校的学子,他们在知识学术上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将是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他们是幸运的,而社会和他们所在的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个贫困的问题,在伸出救援之手。从这一点看来,这些学子,终究还是幸运的。

我们面对的更残酷的事实,是这篇作品隐喻、引申而出的另一个问题:那些没有走进校门,没有获得更良好教育机会,却一样面临着生活的无限贫困的孩子们,那些终年以土地为生,为我们提供最基础的衣食之须的父老,早早失学的乡村孩子,他们的命运,更让人忧心。他们的状况,更让人动容泪下。

谈到这,我们关注一个文件: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标题:《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文件中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主新农村建设,让农民增收,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这个几年后出来的文件,何曾不是对这一本书中问题的一个补充回答。

作为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业的国家,乡村是很多中国人世代的居住地。而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乡村却在大量消失。据相关部门这几年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仅此十年之间,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有80个到100个。

现在的乡村现象是:由于不重视农耕和农耕收入太少,很多青年去城市做工,留在乡村生活的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鸡犬相闻之声渐少,桑麻事不再被重视。很多古老祠堂拆除,土地被闲置。孩子的教育从起点上开始,就得不到一样的重视,启蒙教育和延续的教育更加荒疏。教育越来越成为核心问题。

乡村,应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发展,不是摒弃。是保护,是发扬。这一点,我们的社会管理层和制度设计者必须足够重视。

十七年前,如果《落泪是金》的诞生是贫困、咸涩泪水的凝聚,十七年后,再看大学校门里的众多学子,却是另一种情况。十七年前,即或贫困,还有很多学子坚定地读进来。现在的情况是:来自寒门和出身寒门的学子却一再少见———确切是另一词,减少,这意味着因贫困失学的人数,没有减少反而更多。教育问题以更严峻的面目出现。这个社会在发生和经历什么?

这个情况的形成,有旧问题,更有新问题。

没有一代人的教育不是上一代上人精神意志的体现,如果说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确切起点是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见识修为的话,十七后的今天,这个差别显而易见的重要:贫穷和教育程度在显示世袭化倾向。仅此一点而显示的意义:这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是切到时代动脉上的。

我们对家庭教育一向的、最浅显的比喻就是:父母本身是一代孩子的起跑线。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资金匮乏的普通人,谁能说不是一个艰难之境?贫穷、教育和财富都将成为可世袭的部分是悲哀的。《落泪是金》的价值在于在九十代之初,就关注到这一现象。

连获得去参与这个社会选择机会的权利都艰难的时候,谈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而教育从来都是必经的途径。所以,十七年的今天,我们的教育问题,仍是压在社会和人心上的重石。

不久之前,一个被广泛关注的事件,关于寒门是否还能出贵子之讨论。引起大量参与。此事始于一位在某中学任职的网友linyang2000发的帖子:

“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排名前列的孩子都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议送孩子去澳大利亚参加夏令营。”

他说:

“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

linyang2000感慨:

“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网友“小洋很忙”跟帖:

以某重点高中来说,2011年上北大、清华的就有十几个。其中一个班上全部上重点线,2个出国、1个香港、5个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985的高校。全班62个人,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的、经商的,最差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农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超级负责的家庭。

“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狀元,能够上名校,但是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网友“青青木瓜香”说:20年前“寒门还出贵子”,20年后“寒门难出贵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对此,北大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朱怀球表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跟踪评述和讨论很多,不多附。

只是可见,教育问题,在每一个时期、在每一个社会发展的节点上,都以新的问题牵动人心。

报告文学为什么称报告文学?何为报告文学之“报告”?报告文学作家自己要如何对待这个“报告”?

这个报告,总是加了“请”和希望“郑重相待”的意味,谦卑而深怀期待。所以,在今天,我以重谈《落泪是金》来重谈教育现状是必要而有根据的:一篇报告文学的更大价值,已远不是做为文学本身的价值———文字多么好,章节结构多么奇异,它对社会的益处,对时代的警示,和长久地敲打叩问,才是它更珍贵的品质。它带给这个社会长久的反思和自省,敦促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向更文明更理性的方向发展。这才是珍重的,我们要有赋予一部作品这种品质的精神。

我非常想了解现在的孩子读《落泪是金》会是什么感受,离他们遥远吗?不遥远,这仍是他们中部分孩子的生活现状。这个社会在发展,我们一代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都在发生微妙地或明显地变化。这一本书,放在时代历史的维度里可能更位置适宜——这曾是一代人、甚至两代人都经历过的的青春期:贫困和饥饿的,彷徨然而还是有光亮的。

十七年前,我们中间很多人,不知股票为何物,不知道很多有时代感的名词所指之具体实物。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经济大潮,只用了不到半世纪的时间:十七年前,一个家庭有一部电话都是时髦,现在,是人手一部电话手机,彼此之间实现了无上便捷的随时联系的时代。

在《落泪是金》里,我们还看到了作者和每个采访对象之间,那种发源于内心地真情交融和深切的关照,他一笔一笔记下这些心灵对于贫困的感知,细致体贴地记录着这种青春和贫困生活面对面的彼此触摸……从中抽取任何一个章节,都拧得出泪水和这些孩子父母劳作的汗水。这种不疾不徐的叙述风格,是基于内心无尽地温情和悲悯。它必然产生和引起社会反响,对此投入集中地、积极地、有效地关注和帮助。

《落泪是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题目?金子是珍贵之物。不轻示于人的,除了金子,就是眼泪。男儿不跪,谓男儿膝下有黄金。“自古黄金贵,犹沽骏与才”。“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黄金之珍贵还在于它抗得住腐蚀,有大用。孩子们的眼泪更是贵重的,是我等为人父母者,看了更心酸的。也是期待这泪水里,有金子般的抗人生与生命被种种腐蚀之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寒门报告文学学子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北在哪?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寒门如何出“贵子”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