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内容的教育价值

2017-11-27 10:20王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王丽

摘 要 知识具有内容、形式和旨趣三个维度,三者相互联系。其中,知识内容是知识构成的实质性部分,它包括:知识对象与问题,学科概念与原理,学科性质与特点。知识内容的教育价值为:滋养精神世界,指导生活实践;提供经验的阐释框架,建构经验的意义;作为思想资源,激发批判创新。

关键词 知识维度 知识内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1滋养精神世界,指导生活实践

在教育发展史上,实质教育论者非常强调知识的滋养价值与实际运用,他们认为教育就是把人类文化财富与知识成就纳人学生心灵的过程,它强调学科内容的滋养与运用,强调借助知识“充实”、“武装”儿童的头脑,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以观念(体现为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实学生心灵,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我们认为,知识的滋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充實个人经验,拓展生活空间。受时空的限制,个人经验总是有限的,而知识内容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与经验的积淀,可以丰富个人生活经验,拓展生活领域、时空,弥补个人知识经验的不足,帮助人们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吸收种族或团体的经验、思想、价值和榜样,将个人融人整个社会历史文化长河,扩大生活经验的空间与领域。

其次,指导生活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知识是历代人们通过理智追求与行动努力而获得的理性成果,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架构、劳作的纲领与行动的工具。知识内容具有实际的价值,它不仅源于生活经验,还能指导生活实践,运用于生产生活之中,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掌握、控制客观世界。斯宾塞从完满生活的需要出发,论证了科学知识的功利价值。在他看来,知识具有实际价值,有助于生活的改善。知识内容可直接用于生活实践,解决相关的问题。“人们根据已习得的事实、规则和原理推演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化学被用于解决农业问题,物理学原理被用于制造喷气式飞机等。如果一个人已习得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他就可能把这种知识用于修理汽车。而历史、伦理学、道德哲学或经济学的知识,则被用来解决这些领域中的问题。”

2提供经验的阐释框架,建构经验的意义

除了精神滋养和直接运用,知识还有助于人们处理经验,赋予经验以新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所学知识容易遗忘,引发了对知识价值的质疑与学校教育的广泛怀疑,“读书无用论”时常大行其道,不绝于耳。的确,如果用知识的实际效用准则来评判,大多数知识内容的教学是失败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知识真的无用?我们承认,“大多数人并不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用于修理自己的汽车。科学的概括与把它们用于影响实际存在的变化之间有一条鸿沟。”但是,人们必定生活在它们经验的领域里,无论它们是在祈祷、吃饭还是在解数学题。所以,存在与认识之间的张力始终不断地在更新。”即便遗忘的发生、概念与实存的张力,也并不能由此否认学科知识的价值。因为,经验通常是模糊不清、庞杂凌乱、缺乏意义的,处于混沌之中,正是学科基本概念及其阐释框架(学科知识结构),才赋予经验以条理、秩序。不同学科及其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观。知识内容为我们处理经验提供概念框架与阐释图式。正是在此意义卜讲,杜威特别强调教育对于个人经验改组、改造、生长的价值。基础知识更多的是阐释性地、缄默地得以运用。正如布劳迪所言,“普通学科通常是被联想性地和解释性地使用的,而不是被重复性地和运用性地使用的”。“联想地使用”是指,当个体的智谋通过该情境的非逻辑关系活跃起来时,运用邻近性、相似性、频率等联想方式,其中相似性可能是肖像的、结构的,也可以是类似的和隐喻的。知识的解释用途是指归类、分类、论述和推论,它与情境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各种不同学科的范畴和概念指导我们在类似情境之中对事实和价值的预期、知觉和判断。当然,解释并不限于使用自然科学的图式。人文学科也为我们的感觉、思维与体验提供了价值图式。

3作为思想资源,激发批判和创造

知识不仅丰富心智世界,运用生活实际,提供阐释框架,赋予日常经验以意义,还可以作为思想资源,激发不同水平的理解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常常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力量和沉重的包袱,失却知识原初的活力与激情,成为怀特海所说的“惰性的知识”。僵化的、惰性的知识不但没有给人以精神自由、思想解放,反而束缚人、压制人,成为一种异己的、压迫人的力量。“惰性的知识”的产生可能与不当的教学方式造成片面的知识观有关,在强制灌输、追求唯一答案的教育背景中,知识被视为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在真理面前,我们只能保持谦卑、服从、接受。事实上,任何知识都是相对的、有限的,不存在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知识既作为人类认识的成果,为我们学习、掌握与运用,还可以作为思想的资源,作为我们理解与创造的材料和起点。在新知识观的视域之中,知识不再是异己的力量、学习的重负,而变为精神的财富、思想的资源,学习者不再是知识接受的奴隶,而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人。当然,只有当学习者对知识对象、问题、性质具有足够的自觉与反思,知识才能发挥它的创造潜能,“惰性的知识”才能变成“充满活力的知识”,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价值的革命性转换。

总之,知识内容的理解尽管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但它是教学的基础性目标。知识内容的学习不是机械地外部移植与简单灌输,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活动,即在一定环境中,借助一定的载体,超越给定信息,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换言之,知识内容的掌握是一个在已有经验基础之卜,新旧知识同化并建构知识新的意义的过程。通过知识内容的个体习得与社会互动(合作学习),个体实现经验同化、认知再构和精神建构,实现与他人、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学习者个人(或共同体)建构知识的意义、创造知识的价值。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