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研究的教育学三思

2017-11-28 12:54王华赵阿华
卷宗 2017年32期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高职教育

王华+赵阿华

摘 要:高职思政课的研究,既是实践研究,亦是理论研究。基于教育学意蕴上的理论研究,为实践研究提供基础,并尽可能澄清相关论述的理论边界,为整个研究凝聚逻辑气质。“高职教育”、“高职思政课学生培养目标”、“高职思政课”,此教育学三思,为高职思政课的研究选择了教育学视域中基础性的理论边界。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学生培养目标;高职思政课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模式研究》14C35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Politic class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both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implication of pedagog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practice research, clarifies the theoretical boundary of the relevant discourse as much as possible. It also condenses the logical temperament for the whole study.“Th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Ideological Politic class”, and “Understanding the Ideological Politic class”, those three thoughts in pedagogy field choose the basic theoretical boundary in the vision of pedagogy for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 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高职思政课的研究,需要尽可能严谨的理论基础,以在一种尽量明晰的理论边界里思考和论证。“高职教育”、“高职思政课学生培养目标”、“高职思政课”,即是三个教育理论思考层面,也为其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理论边界。这种理论边界,并非本质主义地将本研究有关教育概念机械地固定起来做僵化的理解和使用,而只是更多地尝试建立一种逻辑联系,在逻辑的路径上运用尽可能明晰的概念,来论述和研究高职思政课。

1 “高职教育”

理解“高职教育”概念,需从“教育”开始。本文不去追溯教育在西方的词源,也暂不考虑我国古代对其思考的发展线索,只在现代横切面梳理对于“教育”的相关理性认识,并从中选择能够与“高职教育”相沟通的认识。对于“教育”概念的定义,大致具有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学的应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学习方式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第一种定义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第二种定义从个体角度出发。“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这种定义融合了社会与个体两种角度,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本根基相互兼容的未来趋势,它是本文选择的“教育”定义。

从“教育”出发,“高职教育”的定义何谓?

“高职教育可定义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这一定义不能澄清现实中的困惑。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国际教育分类标准”1997年修订后的标准,现在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也是教育体系中的5B,若此,则技术型本科教育又是属于哪一类?这是暂时无解的一种困惑。若“高职教育”定义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应用型职业技能高级人才的教育”,同样存在着问题,其一,此种定义不能区分专科与本科,其二,此“高职教育”的定义忽视了教育在社会与个体两种角度的融合,与上文选择的“教育”定义不具备逻辑上的连贯性。

再看教育事实:高职院校虽被称为高等学校即高校,高职教育被当作技术类型的高等教育,至今却是高等教育中的最低层次,“高职教育只是作为一个教育层次而不是一种特殊类型而嵌入高等教育体系中”。甚至,高职教育有时并不被认可为高等教育,仅被当作高中后职业教育。在本科教育进行学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的类型分流后,高职教育只是被当作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低一層次的教育。于是有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学与现有高职院校初步构成一个人们期待已久的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包含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阶段教育的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部分管理者和学者为实现此愿景,在努力理清有关高职教育的教育制度和学理认知,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有关高职教育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自己对相关学理尝试做出解释。

综上,笔者不能对“高职教育”做出定义,但是尝试对本研究中“高职教育”做出内涵和外延的选择:内涵上,高职教育是,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着重高等职能技能培养,促进此类人才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外延上,在实然的层面,是指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外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应然的层面,是以职业技能为主的,涵盖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阶段的教育体系。

2 高职思政课的学生培养目标。endprint

现代社会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现代社会”的目标。现代社会的现代,是时间上的现代。此“现代社会”可以有很多的替换词,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等。现代社会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内在包含着对现代工业和理性进行反思的后现代冲动,以及技术上的信息化等发展,它是处于某一过程中的社会,并不是所谓理性终结已经完成转型的社会。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从社会的角度看,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日益受到人力资源的制约。从个体角度看,劳动者正在社会变革中应对持续变化的人才目标要求。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培养未来的蓝领劳动者,以及未来的基础阶段为起点的白领劳动者。社会的转型和变革,不仅影响着国家与社会,也影响着劳动者。每一代劳动者,差异越来越大,1990年后出生的劳动者在工作中日益明晰地表达出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的不同的心性和态度,展示出越来越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质,同时他们自身的人文关怀需求也日趋高涨,这些新现象传达着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需要融合社会与个体两个角度的时代诉求。

社会转型期的发展需要怎样的人才?学生个体发展怎样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很多高职院校为之奋斗的口号,这种口号里“新型”二字,需要昭示上文关于高职教育定义的言外之意:社会与个体的融合:“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同时符合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趋势。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5,教育目的一般是国家教育战略或者教育理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各级管理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具体要求,教育目的指引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可以透过教育目的得到更确切的理解。教育目的涵盖三个方面规定性:“为谁培养人”,“培养对象应有的素质”,“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未来阶层定位”,所以“高职教育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可以尝试概括为:为了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培养具备合格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思维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并使之成为新时代合格的劳动者。进而,“高职思政课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可尝试做出推论:为了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培养学生合格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知识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挥自身应用型技能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智慧,培养学生适应转型社会的变革做出调适的能力与智慧,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劳动者。

首先,此种定义尝试表达的高职思政课的培养目标融合了社会和个体两者的要求。它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完成高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实践过程;它也为个体服务,使个体在社会行动特别是职业行动中,实现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完成高职教育的社会个体化实践过程。其次,高职思政课需要培养学生合格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知识及思维能力。思想政治素养,是指从知识到能力和智慧的转化后具备的综合素养;人文知识包括教材涉及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也包括相关的拓展性人文知识;思维能力既包括更高层次的形式逻辑思维,也包括新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再次,高职思政课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应用型技能适应新时代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智慧,适应转型社会的变革做出调适的能力与智慧,是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或者说培养高职学生“运用和调适”这两种核心职业能力。最后,高职思政课培养目标内在的认可了这一点:高职学生是社会主义社会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客观地说,这是一种教育对社会阶层的预先建构,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未来定位大多是在各行各业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从这一未来社会角色的定位,又影响和决定了拓展性人文知识的范围;思维能力中的实用性超越研究性;决定了人文、道德和法制素养的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以传统中国道德话语体系中的“好人”为出发点:处事诚信负责的好人,处世与人为善的好人,不违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好人。主观地说,这种预先的社会阶层建构,并非是全封闭的确定的,高职思政课培养目标中上文所列的人文知识,当实现“转识成能和转识成智”的时候,就具备了变化的可能条件,这种变化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在变化中完成的。从个体角度看,个人社会阶层可以随着努力程度、先天条件而做出相应变化,实现个人的正向发展;从社会角度看,具有流动性特别是鼓励努力勤奋和发挥聪明的流动性,能使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发展更为蓬勃健康。高职学生作为未来一线普通劳动者来培养,只是在起点意义上,不排除高职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努力和能力而调整自身的社会阶层定位,并且,高职思政课的培养目标中,也暗含这种动态可能性,而非复制固化阶层的培养目标。

3 高职思政课

主要从其与高职专业课和本科思政课的区别来理解。

3.1 与高职专业课的区别

在知识层面,高职教育中的专业课,其教学内容具有线性和阶梯型的特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却是非线性和弥漫性的。高职专业课以程序性知识为主,但同样指向实践的高职思政课仍然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表达形式。

在理性层面,高职专业课与高职思政课相比,前者的重要性和权威性远远超越后者,高职思政课事实上被重视和尊重的程度不够,工具理性比价值理性更为明显。

3.2 与本科思政课的区别

在知识层面,高职思政课的知识,突出实用性,着重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和职业生活中,具体的怎样做一个好人和好工作人员,同时理解和反思;本科思政课的知识,当然同样要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和职业生活中,具体的怎样做一个好人和好工作人员,但突出理论性,是在一个相对抽象的理解路径上获得,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在知其然之外知其所以然,进行更多深入的理解和反思。实际上,高职思政课与本科思政课的定位和实践都不一样。

在能力层面,高职思政课教学以现实能力目标为主:对制度法规道德习俗等的理解能力,遵纪守法有道德有修养的实践能力,融入社会的身心健康能力,激发思考兴趣及意识和初步培养各种思维能力。本科思政课教学同时注重抽象与现实能力:对制度法规道德习俗等的理解能力,遵纪守法有道德有修养的实践能力,融入社会的身心健康能力,培养较高抽象思维能力,在形式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上发展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是否应该绝对地区分对待两者,态度有待商榷。高职教育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并非相对于本科教育的更为低级,虽然很多人将高职教育只认作为本科技术型教育的低级阶段。事实上高职两门思政课教材与本科相应课程教材的统一,也表达了两种教育无高下之分的认知,高校各类型的思政课都对应着同样隐性和持久的教学影响。高职思政课教学和本科的相应教学与其以高下来区分,不如作“共性和个性”的区分,更为妥当。

对“高职教育”、“高职思政课学生培养目标”、“高职思政课”等进行教育学的理论思考,是为了更明晰严谨地进行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对于高职思政课视域里的教育,可以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和理论边界里,寻找和丰富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上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2]赵宝恒等译:《英汉教育词典》,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页。

[3]石中英等:《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4]杨明亮:再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7卷第4期(总83期)

[5]張应强:《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两个问题》,《苏州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39至42页。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作者简介

王华(1971-),女,教研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赵阿华,教授,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思政课高职教育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