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7-11-29 07:39于安龙
关键词:底线思维底线培育

于安龙

(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底线思维”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于安龙

(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需要注重策略,讲究方法。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哲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底线思维”有其特定的涵义,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坚守底线,强化阵地意识,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这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运用底线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全局加强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个体的生存底线;知微见著强化前瞻意识,牢牢把握学校的育人底线;明确职责找准角色定位,彻底守住教师的职业底线;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目标,不断唤醒学生的做人底线。

底线思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1]事实上,“底线思维”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改革方法论,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科学思维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底线”与“底线思维”

对于“底线”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们所使用,如做人底线、道德底线、安全底线等。事实上,“底线”是从体育运动中演变而来的,原指足球、网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人们社会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权利的权限界线与义务的权限界线、活动结果的成功代价与失败后果之认定界线),现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阀值的下限(如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2]。从哲学角度来说,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临界点,是适度原则的重要体现,是度的两个关节点的对立统一。在底线的范围之内,事物依然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一旦逾越了底线,事物的性质则发生了改变,就会形成新的事物,产生新的矛盾,甚至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或难以弥补的错误,如“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利益底线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3]需要明确的是,底线思维虽然是一种后顾型的思维取向,注重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防范与坚守,但它并不是胸无大志、企稳保守的一味“守底”,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是要从底线出发,步步为营,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断逼近顶线,不断收获更新更好更大的战略利益[4]。也就是说,底线思维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即所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灵魂。从某种程度来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程。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底”,是每个人都应该坚守的价值准则和应该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然而,在当前全社会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际,一些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线的行为依然屡屡发生,一些逾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线的言论依然频频出现。如有人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认为价值观不具有制度属性,鼓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该“去意识形态化”或“非意识形态化”;有人借口“学术自由”和“学术研究”,在讲台之上发泄私愤、描黑祖国,形成了“呲必中国”的怪异现象;有人在网上奚落人民英雄,质疑英雄事迹,经常以“不足为信”“不可思议”为由来解构人民英雄,使否定英雄、歪曲历史的不正风气充斥网络。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思想维度更加丰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思考问题的视野更加广阔,但这些都不能成为逾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底”的理由和借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念的凝聚和引领,那么必将导致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的局面;如果视核心价值观为儿戏,以为价值底线可以随意突破、任意逾越,那么必将引发人们的思想混乱和心灵扭曲。

面对这种情势,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袖手旁观,也不能随声附和、同流合污,而是应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守底线,强化阵地意识,学会运用底线思维。

二、运用“底线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在意识形态领域尤其如此。事实上,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降,各种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喧嚣与谩骂就一直不绝于耳。甚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敌人的百般攻击中诞生,在对手的万般刁难中发展起来的。时至今日,虽然国际形势和世界局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高涨,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国际方面来看,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作为对手加以防范、遏制的做法一直没有停止,其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从未改变,与中国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攻击日甚一日。从“历史终结论”的喧嚣一时、“共产主义失败论”的昙花一现,到普世价值、宪政思潮的此起彼伏,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一直没有消停。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没有号角的对垒。如果守不住底线、保不住阵地,那带来的必将是灾难性、毁灭性的后果。从国内方面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异质多元。与此同时,西方一些思潮、学说的传播手段愈益隐蔽精巧,蛊惑范围更加蔓延广泛,其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苏东剧变殷鉴未远,颜色革命乱象丛生,这如何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与重视?事实证明,要想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就必须坚守阵地,亮明态度,就必须善于运用底线思维。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着眼于革命光明前途时强调:“凡事要设想一切可能的困难”,“只有对这一切预先想透,有了充分精神准备,并使干部有此种准备,然后才能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走向光明的前途。”[5]运用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形势要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对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要有深刻彻底的理解和认知。无论普世价值的论调如何美丽动听,无论“华盛顿共识”如何包装兜售,只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引方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能经得起任何考验,经受住任何诱惑,就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

(二)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之下,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根基和力量源泉。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充足耐心、高超技巧和科学方法的复杂工程。如何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们内心,扎根人们灵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这不是单纯的教材修订、专家讲解和报刊宣传就能实现的。如果只是热衷于开展“概念捆绑式”的宣传和“快餐填鸭式”的学习,而不积极激发人们的内心自觉,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就可能沦为“雨过地皮湿”的形式主义,就可能只停留于嘴边、笔尖和纸面,而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无法达到长久、深入、细致的根本目的。有人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问题均面临巨大阻碍,总体上陷入概念符号的外在捆绑与核心价值内化艰难的双重困境之中。如果不寻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工作和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年群体中的内化、推广、普及工作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6]。果如其言,那么很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浅尝辄止,不得真谛与要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点到为止,不能持久与深入。可以说,这是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构建面临的最大瓶颈。

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更加注重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就会发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难得的机遇,如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新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等,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地域;同时也出现了上文所提到的一些挑战和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践行。按照底线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要求人们必须统筹把握其中的困难与挑战,科学研判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与瓶颈,有效防范与规避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意外,牢牢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底线不动摇、不放松,积极谋划有效对策克服困难、突破瓶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朝着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以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青春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有:好奇心重,对外界事物充满一探究竟的冲动;求知欲强,乐于探索,富有生机与活力;关注时事,具有浓厚的参与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的重要特点。正是这些特点驱动着大学生始终站在时代变革的前列,始终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潮流。与此同时,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失之偏颇,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区分是非曲直的本领还需锻炼增强。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容易被一些错误蛊惑。所以说,能否以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熏陶大学生,晓之以道理,导之以正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7]

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积极的,他们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个人成长成才梦与民族复兴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负面情绪和不良社会心态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与正确引导,如有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认同,对相关的宣传和培育活动存在厌烦和抵触心理;艰苦奋斗精神消退,享乐安逸之风滋生;理想信念淡薄,无远大奋斗目标与人生理想,随波逐流于物欲时代,以至于一些无底线、无下限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校园砍人投毒、自杀坠亡、暴力欺凌等,极大冲击着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底线和法律制度底线,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成长。对此,在总体研判和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消解金钱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娱乐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8]。使他们不仅树立起做人的底线,更要指引他们自觉坚守社会的价值底线、伦理底线、法律底线,鼓励他们在底线范围内活动而不逾越半步,从而为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个人的成长指引正确航向。

三、运用“底线思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路径

底线思维不是空洞、抽象的思维方法,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哲学。底线思维的最大魅力不仅在于“思”,而更在于“行”,它是“思”与“行”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善于运用底线思维。

(一)立足全局加强制度设计,切实保障个体的生存底线

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面上是教育和文化领域的事情,但又远不是仅仅依靠教育和文化手段所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近感、认同感。人们对“富强”可能会有很多理解和阐释,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只有全体人民生活安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会有一个稳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否则,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一部分人长期享受不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矛盾日益积累,不良情绪无法纾解,既突破了“富强”价值观的底线,也将使核心价值观培育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在这种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核心价值观,也注定会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很难深入下去。对于单个个体来说,只有社会利益分配机制日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张扬,才能给人以安全感和幸福感,才能使人感到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心灵舒畅。否则,如果每个人都为了物质利益而疲于奔命,没有个人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每个人都处在没有方向感的焦虑与纠结,没有安全感的苦痛与恐惧之中,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如何彰显?总之,只有改变目前以物质利益为导向、以经济规模为评价标准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切实为个体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包容度、和谐度,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让每个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安全而有保障,踏实而有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基础更牢、动力更足、效果更好。事实上,不断满足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为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是我们社会的基本底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前提。

(二)知微见著强化前瞻意识,牢牢把握学校的育人底线

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场所,是各种学说思潮较为集聚的地方。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同思潮在校园中的暗潮涌动,不仅极大侵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空间,而且极大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但是,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会经历一定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捕捉大学生的心理倾向,妥善制定一整套的应急预案和保障措施,以实际行动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安全。而对于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言论和行为,要进行提前预判,通过有针对性的座谈交心、小组讨论、家庭访谈等,把一切潜在的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渺”,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如近来持续发酵升温的“萨德事件”,使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激进情绪和暴力倾向,他们主张打砸韩系车、教训韩国留学生、进行集会游行示威等。殊不知,这样的“爱国”会扰乱社会秩序,妨碍社会和谐稳定,更会形成“见韩即反”、盲目排外的错误倾向。鉴于此,学校应及时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使其明白“爱国”并非毫无底线的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应在遵纪守法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合法途径和正当渠道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做到“理性爱国”。同时,要使大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努力学习、提高技艺、增长本领,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而贡献力量,这才是最根本的爱国之道。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对大学生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少一些漠视与淡薄;多一些尊重与鼓励,少一些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很多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如烧炭自杀、跳楼坠亡、投毒弑友等悲剧性事件,可能是大学生出于一时的茫然和冲动,但更多是长期消极情绪与不良心态淤积的结果。故此,需要我们多走进宿舍,多走近学生,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贴心“闺蜜”,知微见著、明察秋毫地把握学生的情感之结和生活之惑,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应对人生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同时,对于一些言辞偏激、爱走极端的大学生予以重点关照,以不厌其烦的耐心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此外,随着微文化的流行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日益张扬,个性需求与日俱增,这无形中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大学生于微博、微信上频频发声,在网络空间中屡屡留踪的情况下,要确保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就必须透过这些言行轨迹对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出整体把握、提前预判,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这是底线思维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育人必须坚守的底线。

(三)明确职责找准角色定位,彻底守住教师的职业底线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准则。对于在引导大学生内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来说,更应成为践行敬业价值观的模范。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以其传道、授业和解惑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严守自己的职业底线,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力发扬“工匠精神”,刻苦钻研、日有所进,做到乐业、崇业、精业。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的“敬业”首先表现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有着全面正确的认知,能以其渊博知识和满腹经纶为学生解惑答疑、指点迷津,否则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使学生陷入更大的踌躇与迷茫之中。古人讲:“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打铁尚需自身硬”。站在讲台之上,首先要以自己的深厚学养和博学多才去感染学生,以其客观理性的分析讲解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当前的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却在课堂上以其信口开河掩盖自己的浅薄,试图以嘲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片面夸大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宣扬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来获取学生的掌声与喝彩。殊不知,这样不仅逾越了教师的职业底线,更是与“敬业”价值观背道而驰。我们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与硬件升级相比,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师头脑,同样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一个好的将军才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一次错误的讲解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以其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带动和影响学生。“只有旗帜鲜明,才能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力地展示应有的价值导向,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引导作用。”[9]此外,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道德水平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应当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榜样的魅力、表率的风范,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路径。教师加强道德修养,就必须坚守社会的道德底线和做人底线,坚决杜绝网络上频频曝光的师生恋爱、不雅照片等一些违背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的事情。

(四)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目标,不断唤醒学生的做人底线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念总体上是向上的、健康的,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的、拥护的,对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积极的、自觉的。对于这样一些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无疑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对于一些认知能力较差、思想认识较浅、学习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对于不时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挑战社会伦理底线的大学生,首先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引导他们切实遵守法律规范和学校制度,在社会伦理道德容许的范围内活动,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让他们清楚有些东西是不能碰的,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规章意识,使之明确人生界限何在,社会底线何在,这也是“法治”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其养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树立尊法崇法的意识,严格遵守法律规章,任何情况下都不触碰法律底线。当前一些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在触及自身利益时往往会失去冷静、丧失理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刘洋投毒案”等,无不是在突破法律底线后酿成的惨剧。所以,要先使大学生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不可逾越的观念,在基本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形成之后,再导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由此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这既符合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客观承认大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参差不齐之现实,采取分层次、有针对性的预防与矫治措施,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法。应该说,同法律底线、伦理底线等做人的基本底线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较高层面的价值目标。而现实中一些事件的发生、一些思潮的流行,往往是从个体做人底线的沦丧开始的。如一些大学生滥用暴力,恣意妄为,屡屡制造血腥事件;不体恤父母养育之艰、谋生之难,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以致盲目攀比之风日盛,挥霍浪费习气日浓,逐步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拥趸等。所以说,加强大学生底线教育,强化大学生做人意识,不是一件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事情,它是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促进大学生思想转变、心灵感化的重要路径。

总之,底线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一味照本宣科、从概念到概念,而应该注重策略、讲究技巧,运用科学方法来推进。事实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匠心独运、各出心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医师。所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实效性,既要付出情感,又要讲究方法,更要善于运用科学思维。

[1] 改革要有哪些新思维[N].人民日报,2013- 01-15(5).

[2] 章洋,章忠民.当前善用“底线思维”的意义与内涵[N].文汇报,2013- 03- 04(10).

[3] 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3-10- 08(2).

[4] 张国祚.谈谈“底线思维”[J].求是,2013(19):49-50.

[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45.

[6] 王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困境与原因分析——基于L市80、90后青年调查的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14(6):214.

[7]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 05- 05(2).

[8] 李大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31.

[9]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85.

(编辑:蔡秀娟)

“BottomLineThinking”and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SocialistCoreValues

YU Anlong

(SchoolofMarxism,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300384,China)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strategy and pay attention to methods. Bottom line thinking, as a scientific way of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philoso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bottom line think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its specific meaning, which i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bottom” and “top”.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e must adhere to the bottom line,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be good at using the bottom line of thinking, which is the need to maintain the national ideological securit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t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use of bottom line thinking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must be based on the overall strengthening of the system design,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individual survival of the bottom line; strengthen the forward-looking awareness, and firmly grasp the school’s bottom line, responsible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positioning, and completely hold the teacher’s career bottom line, individualized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goal, and constantly waking up the student’s life line.

bottom line think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6.001

2017- 0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发展研究(13AKS008);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网络思想研究(TJKS16- 003Q)

于安龙(1986-),男,山东日照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1

A

1673- 8268(2017)06- 0001- 06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底线培育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社会保障制度中人的尊严问题不容忽视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底线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