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述评
——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60周年*

2017-11-29 07:39李保全
关键词:正确处理矛盾马克思主义

李保全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近十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述评
——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60周年*

李保全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理论进行阐释的十分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发表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和方法借鉴,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界近十年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理论成果,主要涉及文本的解读、历史的考察、哲学的思考、思政教育探析、当代价值、意义和启示等层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视域相对狭小、研究深度相对不够、研究内容相对零碎、研究范式相对僵化、研究层面相对失衡等。学界需要在继承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扩大研究视野、创新研究范式、平衡研究层面,来促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进展;主要问题;研究述评

1957年6月19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在深刻分析国情基础之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开山之作”。时隔6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关于该文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鉴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之前的研究状况,学界已有较为具体而清晰的论述,本文重点对50周年至60周年期间学界就此问题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剖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阐发未来研究应加强的地方,以为纪念。

一、近十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通过对近十年有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题的学术会议、期刊文章、报纸刊载等层面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与分析,发现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颇丰。这些内涵丰富的研究成果,涉及了对其文本的解读、对其历史的考察、对其哲学思想的思考、对其思政教育的指导、对其进行的评价、对其与部分文章关系的探索、对其当代意义与价值的阐释等八个层面的内容。鉴于50周年之前的研究已经对其历史背景、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发表过程、局限性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取得很多成熟的研究成果,因此对近十年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尽量选择学术界创新的理论观点进行评述,来避免对已有成果的重复,努力还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近十年研究的真实状况,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一)基于文本的解读

关于文本,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思想精要、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界定、文中个别提法辨析、哲学方法论意义和文章所蕴含的“人本思想”的阐释等方面。

有学者认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社会主义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其包含着三个层面的逻辑和理论前提:其一,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其解决的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途径[1]。

有学者提出,在当时的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农村的发展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知识分子问题、群众闹事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毛泽东看来,不是敌我矛盾,而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与建国初期的表现形式大不相同,如贫富差距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城乡发展差异问题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其实质上仍然属于毛泽东所界定的“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2]。

有学者强调,毛泽东是用矛盾观来考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但就矛盾学说本身所体现的阶级性和时代性而言,其内部的一些提法却有待进一步商榷。毛泽东把是否赞成社会主义的政治态度作为划分敌我矛盾的根本标准,这是十分不确切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政治态度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当作划分敌我矛盾的最终依据,否则就非常容易造成区分矛盾性质的随意性;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这个提法有失偏颇,其逻辑上是混乱的,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有害的作用[3]。

有学者认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全文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为自觉方法论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次继承,其宝贵的思想对于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问题,具有哲学方法论的准备意义。此外,在理论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彻底终结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学说,这为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原则依据,为实践中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南,以民主的方式推进国家政治生活实践主题的转换[4]。

还有学者揭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等。党和政府只有坚持这些人本思想,才能真正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发展力,也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5]。

(二)基于历史的考察

关于历史考察,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伟大的历史贡献、理论的历史演变、时间跨度的历史追溯以及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个人作用的史料考证等方面。

有学者把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置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宏大视域之中,来考察其独创性的历史贡献。其中,有学者基于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理论发展历程来对该文进行历史考察,但更多的则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维度来进行分析。学界一致认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系统地建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并提出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毛泽东同志功不可没;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矛盾,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也为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贡献[6]。

有学者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的具体形成过程作了历史演变的考察,认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形成,在深刻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思考和逐步充实、完善的过程。从《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到《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再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最终形成,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阐释,从涉及面上和深度上呈现出逐渐明朗化的发展趋势,前两篇文章为其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7]。

有学者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形成的时间跨度来划分阶段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历史追溯。从1957年2月27日的讲话作为其开端,至6月19日正式发表作为其最终形成,毛泽东对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他思想探索过程中合乎逻辑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可追溯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苏共二十大到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观点;第二阶段,从1956年12月致黄炎培的信到次年最高国务会议讲话,提出了两类矛盾及其解决的办法;第三阶段,从1957年3月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到6月19日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后正式发表,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8]。

还有学者则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个人智慧在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创立过程中所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架构进行史料考证。典型的观点是刘少奇、李立三、邓子恢等老一代革命家为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初步提出、发展完善和最终成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邓子恢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进行了微观发现,他第一次从微观上发现了工会工作中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并试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这一问题;刘少奇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进行了中观探讨,他运用矛盾分析法,将人民内部矛盾提升到整个社会层面进行思考;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进行了宏观架构,他在前两者基础之上,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和总结,这也正是学术界公认毛泽东是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者和构建者的原因所在[9]。

(三)基于哲学的思考

关于文章哲学思想的思考,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贯穿其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观的精妙运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等层面。

有的学者明确指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并指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对象和内容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其中,改革的必要性在于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改革的性质不是从根本上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对象和内容并不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层面,而是其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有待完善的方面。建立在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思考基础之上的这些改革理论探索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哲学辩证思维[10]。

有的学者坚持认为,毛泽东这篇文章所贯穿其中的哲学核心思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毛泽东正是凭借这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才得以准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断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重要理论观点。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进行准确把握,那就必须要坚持对立统一规律,高度重视矛盾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才能真正做到因势利导、化解矛盾[11]。

有的学者深入剖析,得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对矛盾观哲学方法论精妙运用的结论。在毛泽东看来,矛盾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社会同样也不例外,仍然存在着广泛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针对人民内部不同的矛盾,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的矛盾。矛盾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都有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性,要正确看待矛盾的这种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些正确观点得益于毛泽东对矛盾论的深刻领悟。与此同时,毛泽东却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强调斗争性却忽视同一性,进而把斗争性绝对化,这就造成了他在处理矛盾问题上的某些缺陷[12]。

还有的学者进行比较,对毛泽东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上所得出的完全不同的结论进行哲学层面的原因探析。斯大林之所以在政治上犯下了十分严重的错误,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哲学观上的形而上学直接造成了思想的僵化。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无矛盾思想,不能自觉主动地揭露、分析和解决矛盾,造成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出现了制度的凝固化,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毛泽东则打破了形而上学,进一步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矛盾观,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内部存在的一些矛盾问题,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顺利推进[13]。

(四)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化以及对公民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等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一,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并且可以依据的指导方针;其二,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教育内容,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实践方法,并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的极大丰富和重大发展,对有效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建设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14]。

有的学者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上,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质的升华。首先,它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中国化产物;其次,它开创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方针、内容、方法等诸多新境界;最后,它推动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并且奠定了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15]。

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中,提出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点明了“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灵魂。相关学者以此为基点,从理论上对公民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从而得出“公民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的结论。充分重视公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学科的准确定位、内容上的丰富与发展、教育方法的有效突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6]。

(五)基于评价的思索

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评价的研究,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发表稿的评价、对其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其自身存在的理论局限性分析等三个层面。

有学者结合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稿所增添的阶级斗争观点及其总体给予了评价。该文发表稿中增添了有关阶级斗争的论点,其一是与当时整个社会“反右”斗争有着密切联系,其二是受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异常激烈斗争的影响。如果脱离这两点来单纯看待阶级斗争内容,无疑会造成对其发表稿评价的狭隘性。尽管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稿的最终评价学界还存在着不一致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学界所认同的,那就是其发表稿中有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认识以及其所体现的毛泽东基本思想内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也是值得肯定的[17]。

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角度,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行了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动态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静态结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动态过程中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静态结果。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本土化进程来看,该文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第二波”浪潮中的最后一个高峰;其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来看,该文是中共八大前后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延伸和系统总结;最后,从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大量理论成果看,该文为新时期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并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内核”蕴含其中[18]。

还有的学者则认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其理论上是存在某些局限性的。在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党和国家缺乏对社会主义的完整正确认识,就造成了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这个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本身并没有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处于主导地位的矛盾究竟是什么,这与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正确认识发生了偏离;二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敌我矛盾的划分标准还不够科学,且没有找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症结所在[19]。

(六)同其他文章之间的关系探索

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毛泽东其他文章之间关系的研究,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与《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关系的深刻探讨。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因其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之初,它们可被视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之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中所阐释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其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统筹兼顾问题、综合平衡问题、协调发展问题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虽然在发表时间上前者早于后者,但在内容上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晶[20]。

与上面的解读不同,有学者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并作一体,把两者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主要表现为:第一,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立场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第二,强调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实际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主张;第三,明确社会主义自身发展动力,为改革开放奠定思想基础,并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基点。这些探索,无疑是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内涵从大格局上进行重新定位的结果[21]。

还有的学者则从《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毛泽东思想中所处的地位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国情的具体产物,集中地体现了毛泽东的思想精华,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思想在革命胜利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发展。后两者在写作上明显地是运用了前两者的哲学思考方式,是前两者内涵精华的充分体现;前两者则为后两者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后两者的理论方法指引[22]。

(七)有关其当代意义、价值和启示的分析

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当代意义、价值和启示的分析,近十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最丰富的,主要集中于人民利益矛盾解决、中国梦实现路径、和谐社会构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

有学者指出,新时期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矛盾,利益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特点和突出表现。党应该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践行好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还要不断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党员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还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建立人民内部矛盾协调机制,不断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制度。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率先垂范,提高党性。这些都是新时期党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益启示[23]。

有学者从中国梦实践层面,探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所赋予的路径启示。此观点认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推进中国梦实现的动力源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尤其是要求正视和承认矛盾的存在并力求解决矛盾思想,有利于认清当前实践中国梦的具体形势;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指导方针,有利于指导当前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24]。

更多的学者认为,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当代价值的主要体现。在学界,持此观点的众多学者一致指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学说,就会丧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也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取决于矛盾的性质是对抗性的还是非对抗性的;其次要正确认识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矛盾,不是完全消灭矛盾,而是不断解决新出现的矛盾。真正把握住这两点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也才能够真正建成和谐社会[25]。

还有部分学者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十分重大的改变,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就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解决矛盾,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考验。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并领导全党以整风的方式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恰恰说明了它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纲领[26]。

(八)关于其他视角的分析考究

近十年来部分学者尝试从一些新的视角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新的视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有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反差原因层面来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行考察,并把这种反差原因归结为“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需一段时间继续过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继续过渡”问题而统一思想,是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扫清障碍。但“继续过渡”的判断却导致毛泽东对经济建设的重视度下降和对当时什么是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动摇,这就使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成果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执行[27]。

有学者从“建设语境”的视角,考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创性贡献。这种观点认为,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做出了多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具体表现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建立相对系统化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根据;明确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进行区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理论前提[28]。

有学者从国际政治视野角度,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国际传播、国际评价进行审视。该学者认为,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均对此作了大量报道、转载和评论。资本主义阵营媒体率先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进行了报道,并将毛泽东视为社会主义阵营新的理论权威;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大部分国家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进行了转载并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积极评价。但苏联却态度冷漠,报道似乎也不如其他国家积极。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态度的迥异,丝毫不能减弱其在国际政治社会的巨大影响力,这促使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对华政策[29]。

有学者从社会思潮的视角,来探寻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可资借鉴之处。此观点认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处于建国之后社会大变动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思潮也极为活跃,这对于新时期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将提供有益的指导。首先,正视矛盾的客观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思潮的前提,也是社会思潮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其次,正确分析社会矛盾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关键。在目前新旧思潮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此点尤为重要;最后,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新思路[30]。

还有学者从信仰视角出发,认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不同信仰之间矛盾问题的理论。该文中阐述了不同信仰之间矛盾问题的基本内涵、形成原因、处理方法和坚守原则等层次的内容,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正确把握这一理论思想的真正涵义,就要充分注意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同信仰之间矛盾问题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不同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相适应,充分凝聚不同信仰者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31]。

还有个别学者从其他视角研究,产生了少量的研究成果。如张晓沛认为,要认识和处理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矛盾,需要充分借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智慧[32];徐兴灵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法离开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观点的有效正确指引[33];李少平认为,要预防和化解涉诉信访问题,有必要充分汲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中所贯彻的科学方式方法[34];张景风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来实现社会公平视角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行探讨[35];冯昌雨和陈伟认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危机管理思想的方法论原则[36]。

二、近十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面的梳理与分析可知,虽然近十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重要创新,但是这些现有研究成果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被忽视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研究视域相对狭小

视域同视角不同,视角多并不意味着视域就宏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近十年的研究,出现了很多的创新视角。这些视角一部分是根据理论本身研究需要而选取的,如文本解读、历史考察、哲学思考等;另一部分则是依据社会发展实践需要而选择的,如思政教育、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中国梦等。不可否认,这些新视角的发现对于促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且目前对该文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于这些视角。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从这些多样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而不从根本上打破研究视角所构造的狭小视域,上升至更高层面的宏大视域研究空间,该文的一些本真内涵便无法得以充分揭示。

(二)研究深度相对较浅

研究深度是研究成果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综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近十年的研究,与前50周年研究成果相比,研究深度虽得到加强,但是总体看起来仍然较浅。近十年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深度挖掘,大多集中于对其讲话稿、修改稿、历史背景、现实意义等基于文章内容本身的研究,且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复研究问题。这些看似深入的研究成果,其实大多浮于表面,并未真正透过现象探察本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不能单从文章内容本身进行深入解读,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深入研究的层面。突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的深度局限,在“深”上加强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在“度”上加强,这才是根本之策。

(三)研究内容相对零碎

研究内容的零碎化不利于形成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成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内容零碎化现象非常严重,并未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化架构。单从内容层次上来讲,近十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成果,基本涵盖了与其有关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研究内容方面均可以作系统化规整,来形成更加全面和详细的理论阐释。但学界却鲜有人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开展这样的系统研究,典型表现就是专门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个主题出发的研究论著数量极少。此现象凸显出来的是近十年来学界对其综合研究的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该文各方面进行的系统化认知。

(四)研究范式相对僵化

研究范式直接影响研究效果,良好的研究范式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开展研究,反之则会阻碍研究进行。学界近十年来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的范式,主要有:问题导向研究范式,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同热点问题联系起来;真相还原研究范式,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同史料考证结合起来;学科交叉研究范式,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同多学科内容串联起来。这三种研究范式虽产生了大量有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成果,但是却不利于该文纵深的研究,也不利于对其进行创新性研究。这也是目前造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无法取得更大突破的一个关键因素所在,学界必须要打破目前这三种僵化的研究范式,积极探寻新的研究范式,推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化。

(五)研究层面相对失衡

研究层面的失衡,易造成研究成果呈现出强理论弱实践,或强实践弱理论的局面。近十年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层面失衡,造成理论阐释多于实证研究。不可否认,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是符合研究工作开展要求的,但是近十年大量关于该文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进行构建的占据了大多数,很少有研究成果从微观的实证层面加以考察,这就造成了该文所揭示的很多现实问题,只有空泛的理论支撑,而缺乏可供实践借鉴的具体论证。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当发生的,也是不能发生的事情,这种现象必须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三、未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中应重点加强的地方

针对近十年来学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未来其研究必须要在重视这些不足的基础之上,积极改变研究范式,进一步促进其研究成果向着系统化、科学化和创新性方向发展。为此,学界可做以下方面努力。

(一)改变狭小的研究视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视野中重新审视

鉴于先前学术界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所局限的狭小视域,有必要从更宏大的视野中对其进行重新审视。这个宏大的视野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宏观视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宏观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视野等,这其中最根本的宏大视野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视野,这是学界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行深度把握的关键所在。当然,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里面均包含着如何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所包含的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是未来学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放置于更宏大视野中进行重新审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突破口。

(二)改变僵化的研究范式,在马克思主义学科范式引领导向中重新把握

用马克思主义学科范式来引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这是相关研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确保对其研究创新的关键所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上文所提到的问题导向研究范式、真相还原研究范式、学科交叉研究范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的时代需求。《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学界可以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科引领导向的范式来进行。针对这篇文章,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范式,“上”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下”指毛泽东思想:既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把握它,又要在毛泽东思想之下把握它。这样的研究范式可以实现从“上”至“下”,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达至应有的高度、宽度和深度。

(三)改变失衡的研究层面,在理论与实践实现共同协调发展中重新思考

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实践的发展提供思想指引,且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应当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发展状态。目前学界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究的层面,这些理论探索对实践的指导性并不是很强。就《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章内涵本身来讲,其中包含着很多可供实践借鉴的方法论智慧,应重点加强对这方面的挖掘。当前全国上下积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界应该围绕这个大的战略布局,充分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探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智慧。这不仅是党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需要,也是未来实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创新的另一个可能性突破口。

总的来说,学界近十年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前50年研究基础之上的,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未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必须要继续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急需问题,形成更加系统科学而富有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的智慧启迪。

[1] 仝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文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思想精要再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11.

[2] 戴云鹏.社会发展的矛盾性质辨析——重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心得[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14):48- 49.

[3] 郭建宁.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当代思考——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38- 40.

[4] 孔翠萍.毛泽东视域中的社会主义矛盾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本解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9):11-13.

[5] 田天亮.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蕴含的“人本思想”对贯彻“四个全面”战略的当代价值[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26-27.

[6] 李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历史考察[J].理论月刊,2011(12):130-132.

[7] 熊华源.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形成过程(上)[J].重庆社会科学,2007(9):5-12.

[8] 席富群.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形成过程初探[J].福建党史月刊,2008(3):8-10.

[9] 吉晓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产生的历史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0-113.

[10] 周新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哲学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3):50-54.

[11] 石云霞.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16-21.

[12] 朱祥全.对立统一学说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贡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13.

[13] 高文动,王清.《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矛盾观”[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2):337.

[14] 林国建.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典文献——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J].理论探讨,2007(6):125-127.

[15] 曹爱琴.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经典文献——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J].理论界,2008(2):17-18.

[16] 李薇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公民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4(9):168-172.

[17] 付克新,邵小文.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稿的评价[J].现代哲学,2012(4):54-58.

[18] 姚宏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党的文献,2007(4):43- 46.

[19] 张化.关于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再认识[J].中共党史研究,2007(4):25-32.

[20]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始创及理论结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研究[J].毛泽东研究,2016(5):4-15.

[21] 柏春林,欧永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再认识[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5-78.

[22] 张闻博.试述《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J].理论前沿,2014(11):109-111.

[23] 李文辉.正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启示[C]//“时代变迁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论文集.肇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中共肇庆市委党校,2015:69-74.

[24] 亓静.再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兼谈对当前中国梦实现路径的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4(2):10-13.

[25] 周新城.毛泽东矛盾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J].学习论坛,2008(4):20-23.

[26] 王进.人民内部矛盾是“天下第一大事”——对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现实意义的新认识[J].探索,2007(5):12-16.

[27] 蒋积伟.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与实践反差原因新探[J].党的文献,2010(3):42-25.

[28] 凌海金.“建设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划时代篇章——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创性贡献[J].甘肃社会科学,2010(1):192-194.

[29] 周兵.国际舆论、国际政治与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13.

[30] 马春玲.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对社会思潮研究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6(3):50-54.

[31] 何虎生.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不同信仰之间矛盾问题的理论——学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体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9):21-24.

[32] 张晓沛.正确认识和处理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矛盾——重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体会[J].科学社会主义,2010(5):103-106.

[33] 徐兴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49-50.

[34] 李少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与思考——以预防和化解涉诉信访问题为视角[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1):6-9.

[35] 张景风.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机制探究——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公平角度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14):51.

[36] 冯昌雨,陈伟.论毛泽东危机管理思想的方法论原则——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4-78.

(编辑:蔡秀娟)

TheResearchCommentaryaboutTheQuestionaboutCorrectlyProcessingtheContradictionsamongthePeopleinRecentTenYearstoMarkthe60thAnniversaryofItsPublication

LI Baoquan

(CentreforStudiesofMaoZedongThought,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

TheQuestionaboutCorrectlyProcessingtheContradictionsamongthePeopleis an important classical work in Mao Zedong’s theory of Marx’scontradict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socialistic construction. Its publication exerts a great influence,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theory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istic construc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study of this problem has produced many important and excelle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last ten years, such as text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significance, enlightenment, and so on. But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in thes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such as narrow horizon, lack of depth, lack of systematic content, paradigm fossilization, research level imbalanc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original research results, the academic circles need to expand the research field of vision, innovate 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balance the research level,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fTheQuestionaboutCorrectlyProcessingtheContradictionsamongthePeople.

TheQuestionaboutCorrectlyProcessingtheContradictionsamongthePeople; important progress; main problems; research commentary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6.004

2017- 06-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及其现代治理意义研究(15AKS002);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毛泽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CX2016B233)

李保全(1987-),男,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研究。

A84

A

1673- 8268(2017)06- 0023-10

猜你喜欢
正确处理矛盾马克思主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正确处理余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正确处理余数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