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引领与自身修炼的和谐

2017-11-29 19:53陶继新
新教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师傅老师教育

陶继新

成就一位名师需要诸多因素。毫无疑问,本人的天赋与努力是其必要条件,不过,其他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助推作用。在当代小学数学界脱颖而出的陈千举,常常感恩于他的三位师傅。他说,是他们让他扬起心灵的风帆,将他引向终生向往与挚爱的数学王国,让他持续地品尝着教育教学给予他的无限美好与希望。

一、田丽利老师为他搭建初战告捷的舞台

1999年,陈千举大学专科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任数学教师。为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学校安排田丽利老师做他的师傅。

田丽利老师身为教导处主任,一直坚持上一个班的数学课。她对上课有着天然的喜欢,一上课,就特别兴奋。即使很劳累的时候,只要一走进课堂,她就马上激情洋溢、神采飞扬。

她的这种精神气象,让陈千举感佩不已。这也让他发现,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的教师,会因对课堂的倾情投入而让生命闪烁出特殊的光芒。于是,他下定决心,向田丽利老师学习,做一个热爱课堂与学生的好教师。

田丽利老师带徒弟不只是简单地传授教学技巧,她有着博大的胸怀、前瞻的眼光。她希望“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她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为此,她不但悉心指导陈千举上好每一节课,而且千方百计为他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给他一个舞台,演绎人生精彩”,田丽利老师不遗余力地助推陈千举不断向前探索。

区里无数次的评优课,田丽利老师总是将陈千举推到前台。在田丽利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陈千举也特别努力。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面对严肃的评委专家,面对台下一双双充满审视意味的听课教师的眼睛,难免有时也会忐忑不安,也会担忧害怕。但,每次当他看到坐在台下的田丽利老师注视着他的信任与鼓励的目光的时候,他便马上平静下来。心灵的放松与坦然,加上备课的认真和富有创意,陈千举的课上得精彩纷呈,并连续获得了好几个一等奖。由初出茅庐的胆怯稚嫩到教学技能的日趋成熟,在田丽利老师的一路扶持下,陈千举走过了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实现了由“低音”到“高音”的顺利转化。

后来,田丽利老师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出于一名教导处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更是遵循个人无私大爱情怀的指引,她感到,自己有责任与义务让徒弟飞得更高更远。

飞花时节,必有春潮赶来。

2006年,田丽利老师把陈千举带到了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的课堂上。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场面登台,陈千举并不慌张,他说,有田丽利老师在,我心里就有了定海神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多年在田丽利老师指导下的苦心磨砺,终于厚积薄发。刚上课不久,陈千举的淡定从容与激情昂扬,便成为一曲和谐美妙的乐章;而他与学生的精彩互动,又展现出一种默契而又热烈的教育景观——春风化雨般的神交。

荣获一等奖凯旋。陈千举不但完成了一次生命中的飞跃,还深切体验了师傅甘为人梯“愿为他人做嫁衣”的高贵品格与真情实意无私付出所具有的强大穿透力和战斗力。

好久好久,甚至直到前不久笔者采访他的时候,陈千举仍感念着田丽利老师。他说,她的大爱之心与精湛的业务指导,让自己比一般年轻教师少走了很多弯路。有了她帮助铺设和规划道路,他比同龄的年轻教师起飞得更早,也飞得更快、更好。大恩无以言报,陈千举说,对师傅的最好回报,就是像师傅那样,时刻以赛跑的姿势,不懈地努力,终生去爱教学,爱所教的每一个孩子。

二、吴正宪老师为他打开更宽的视界

2004年,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到中关村第一小学听课,田丽利老师便有意安排让她去听陈千举的课。田丽利老师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接触更多的大家,得到更高层次的指导,她还期盼着他能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攀登。

吴正宪老师听完陈千举的课后,细致地进行了评课。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吴正宪老师说,在“小数大小比較”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呈现方式可以更开放,学生的思维才能打开,思考角度也才可以更多。聪明人一点就透,吴正宪老师的点拨有“四两拨千斤”之效,陈千举如醍醐灌顶,他开始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重新认识小学数学的呈现方式,思考和尝试如何更加开放地进行数学教学。

吴正宪老师发现陈千举既谦虚好学又具有发展潜力,此后便多次推荐他到其他地方上课,为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打开了更宽阔的视界。在这样的锤炼过程中,陈千举从一个普通教师跨上了区级骨干教师的舞台。

2008年,吴正宪工作站成立,陈千举顺理成章地成为该站的首批成员。进入这个工作站,是陈千举梦寐以求的事情。在站里,常有教育教学大家的前沿讲座,这对求知若渴的陈千举来说,无疑是生命成长亟须的精神华章;而吴正宪老师“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的点拨,也成为开启他智慧的灵丹妙药;而承担工作站的一些工作,又让他常常收获融入这个精英团队的累累硕果。

吴正宪老师工作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对每一个工作站成员进行细致全面的指导,她采取了任务引领的方式,创意出很多研修项目,激励成员们自主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吴正宪老师是一位睿智的大师,她不仅能知人之长,还善于用人之长。她认为陈千举课感很好,上课伊始,就能“以无招胜有招”,不动声色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与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上课的热切期待。授课过程中,巧妙地布下“十面埋伏”,时时“设疑”,处处“玄机”,课堂便呈现师生互动的勃勃生机。吴正宪老师特别关注偏远地区的教育,于是,作为得力干将的陈千举便成了送课到山区的优选人员。得到吴正宪老师的认可和信任,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去烛照他人,陈千举深感荣耀,每次都特别愉快地接受任务。由于功底深厚,准备充分,再加上对学生满怀爱心,他的课总能受到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陈千举用爱与智慧映照出的光和热,温暖着山区孩子的心。

吴正宪老师如有时间,还会赶到现场听课,并与大家一起总结把课上得更好的方略。有时,她还会让陈千举和其他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总结上课经验,然后再分享给工作站所有的成员。endprint

梦,一直和行走有關。

2010年,两年一期的工作站学习结束时,陈千举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在师傅的“助燃”中,有些方面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生命正踮起脚尖,实现了第二次“蜕变”。不但可以毫无悬念、胸有成竹地上好观摩课,而且还有了属于自己对数学教育教学的比较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甚至还会升华成理性思考。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这成就了他也能像吴正宪老师一样,一次次创造出让学生喜欢、痴迷的数学课堂。

2011年,吴正宪老师又一次带着陈千举代表工作站送课到福建,他们合作的“方程”一课又一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然,吴正宪老师也不忘在写作的道路上时刻为陈千举铺路。就是这样,工作站的研修学习虽已完成,但是,吴正宪老师对徒弟的关心与帮助始终在继续……

三、华应龙老师为他走向全国智慧点拨

命运之神总是格外垂青肯付出、有爱心,又不断默默努力的人。

2016年,春暖花开,陈千举迎来了他的第三位师傅。这次,是能透视陈千举心理的刘校长,推荐他到了华应龙名师工作室。在陈千举看来,专业的成长需要专业师长的影响,自己有幸能够遇到一位时刻关注、关心自己的好校长。刘校长就是他的伯乐,在他专业成长的每个关键时刻都能雪中送炭,倾囊相助。正如陈千举所说,能遇到这样的校长是他的福气!

这次的师傅是华应龙老师。华应龙老师在当今中国小学数学界赫赫有名,能够成为他的弟子,是陈千举梦展笑颜的喜事。正如有些教师感慨的那样,陈千举能成为中国小学数学界多位顶级名师的弟子真让人羡慕!

陈千举说,华应龙老师在他心里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因为华应龙老师不但博览群书,满身书香,还能将书中的智慧活化成教育的智慧。他的“化错”教育,不仅在中国小学数学界独树一帜,还让学生的学习走上“不贰过”的境界。华应龙老师也是一位心存博爱的教育大家,他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多年研究的教育心得体会等,通过微信等载体,分享给工作室的成员及更多的教师,陈千举每每读到都如获至宝,幸福不已。

华应龙老师特别提醒大家,对他的文章,不要点赞,而要提建议与意见。这种真诚、谦虚的品质,如一股春风,在不经意间吹拂到他的弟子们的心田里,从而让他们知道,学无止境,人品也要用一生修炼。

不过,华应龙老师对待弟子们发到微信朋友圈的文章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希望大家不只是提建议与意见,更要给予鼓励与肯定。有时,他也会专门挤出时间来,用精要之语,点拨一二,让徒弟们豁然开朗。华应龙老师对大家的教学热情、研讨探究过程的细心呵护,让弟子们感受到了师傅的大家风范和独特智慧。

陈千举常常为拥有这样的智慧点化感恩不已。

感恩,就要发展,就要飞跃,因为这也是华应龙老师的殷切期待。

2017年3月,华应龙老师化错教育研讨会在江苏海安举办,华应龙老师要陈千举在研讨会上上一节自己满意的观摩课。

这对陈千举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最初陈千举定下了“方程”这节课。如果再上这节课,应该无需多费心力备课,取得成功也几无悬念。可陈千举感到,进入华应龙名师工作室之后,听了华应龙老师很多课,场场精彩,堂堂新意。华应龙老师工作如此之忙,每年还能出那么多新课,自己为什么不能向师傅学习,另辟蹊径,挑战自我呢?

人最容易固步自封,尤其在已经取得成就、套路无比谙熟的领域内。要想打破固有的模式,谈何容易!陈千举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在经历了破茧化蝶般的焦灼与痛苦之后,在距华应龙老师化错教育研讨会举办还有一个月时间的时候,陈千举终于捕捉到闪烁的灵光。他决定换课,上一节“等量关系”的新课。于是,他向华应龙老师作了汇报,并得到了认可与鼓励。

华应龙老师在厦门有一个徒弟叫李培芳,是全国很有名气的教师,他曾上过“等量关系”的公开课,而且上得极其成功。华应龙老师建议陈千举可以和李培芳老师进行探讨。华应龙名师工作室中的成员就像是一家人,李培芳老师倾其所有,为陈千举提供了所有关于本课的资料,并与陈千举分享自己的收获与反思。

李培芳老师的课给陈千举很大启发,不过,他知道自己不能照搬,必须把心打开,要上出自己的亮点、特色。

为了上好这节课,华应龙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都来听陈千举等三位教师的试讲课。三节课上完,大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既指出其突出的优点,也提出意见与建议。由于这些人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高手,又都诚意相助,所以,陈千举感到,那是一次让他特别受益的精神盛宴。他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制造一种课堂模式,而是在预示一种教育教学的新走向。直到今天,那种热烈探讨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当时华应龙老师话说得不多,很多时候只是在静静地聆听,可当天晚上,华应龙老师给陈千举发来一个短信,说把自己的听课笔记发过来了。陈千举小心翼翼地阅读着华应龙老师的听课笔记,他敏锐地发现在自己困惑的环节华应龙老师都做了批注——“姚明的身高可以不给”……细细品味一个个批注,陈千举豁然开朗——像以往那样给足已知信息让学生寻找、表达等量关系,学生便很难摆脱固有的算术思维模式。如果打破传统,设计开放性更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相等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将更有助于学生转向代数思维的学习。

简直妙极了!非大家不可能有如此的发现!陈千举就此调整了教学思路,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独特思考。

研讨会上,陈千举所上的“等量关系”一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而陈千举则说,如果没有师傅点石成金之言,这节课还不知会上成什么样子呢!

其实,陈千举过于自谦了。他有聪明过人之处,不但能迅速领会师傅的经典点拨之意,还能随之实践,甚至有所创新。如即将下课的时候,他往往会设计一个悬念,使学生眼睛一亮,去继续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时,脑子里还萦绕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他的课虽然结束了,可总给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意犹未尽的感觉。

然而,陈千举还是认为,对华应龙老师的教育教学境界,他依然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好在在工作室工作才一年,以后还会继续得到华应龙老师更多的指导,从而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陈千举的三位师傅,都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投师于他们门下,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修行,“高徒”也就自然诞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千举何其幸也!而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三位大家不但都有极强的研究水平与学术造诣,还有着高尚的人格与虚怀若谷的优秀品质,这些,都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着他。

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方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意气风发的陈千举,在三位师傅的精心培养下,已点亮心灯,舒展翼翅,逐渐踏上熠熠生辉的名师殿堂。

(责任编辑:黄常棋)

<<<链接:

陈千举,北京市海淀区数学骨干教师,曾获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十佳教学一等奖等。

教育感悟:教育应是一种影响,一种持久的、不放弃的期待。社会对于教师工作的最终期待是育人,学科教学应作为我们育人的载体。时刻不忘以育人为本,和学生保持心与心互通的情感交流,让自己的教学充满生命力!使“教而不学”的课堂向“‘不教促学”的教学转变。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傅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