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路径浅探

2017-11-29 10:09黄洁婧
新教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想象文本阅读教学

黄洁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诸多优秀文章,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极高,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塑造完善的人格与健全的个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实施路径。

一、立足文本,欣赏内容美

阅读教学具有愉悦性特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对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有自身的见解,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另外,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培养自身的审美、想象、感知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充分认知美的事物,获得情感体验,实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内容之美,具体做法如下:1. 紧扣文本材料。语文教材课文都是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比实际生活更为集中和典型,具有一定的认识、欣赏作用。许多文章都是歌颂人类崇高人格的真、善、美,欣赏和评价这些作品,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生活、他人,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及优化审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如《诚实与信任》中就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不小心撞碎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沟通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了做人要诚实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2. 缘文想象。审美教育的要务就是对自然美的真心爱护。小学语文阅读中,自然美的教学并不是实地欣赏自然风光或自然景物,而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增加教学本身的想象性质,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内容,欣赏祖国的秀丽河山,感受美的冲击和大自然的魅力,将语言文字转变为心中的美景。如《桂林山水》中那形象的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现了一幅秀美的山水图。3. 把握形象。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描写,不仅包括高尚的形象,也涉及一些“丑”的形象,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辩证地欣赏美,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审美品格。以《九色鹿》为例,教学时,应聚焦作者对调达获救时郑重起誓和获救后背信弃义的描写,引导学生将调达的忘恩负义与九色鹿的善良进行强烈对比,以此激发学生对调达恩将仇报的不耻和憎恶,对神奇、美丽、善良的九色鹿更加向往,知道做人应该诚实守信,达到良好的审美育人效果。

二、品赏词句,感受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很多审美因素蕴含在语言文字中,具有隐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渗透审美教育。比如,对作者斟词酌句的一些精妙文字,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对比、吟哦、美读等手段,在多方位体验中,感受语言情趣,享受语言之美,体验学习之乐,促进学生审美发现力和鉴赏力的提高。比如笔者在教学《荷花》这课时,当学生讲到“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很美时,笔者引导他们先说出为什么觉得这句话美,美在哪里。学生先是说到这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把荷葉比作了碧绿的大圆盘;接着说到“挨挨挤挤”这个词用得好。笔者抛弃了以往让学生枯燥无味地查找词义解释的做法,而是运用生活体验法让学生将自己就当作荷叶,体验“挨挨挤挤”的感觉,并通过美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对于里面用得最传神的“冒”字,则用换词体验对比法,让他们细细品读,怎样长才叫“冒”。经过对比学生明白了毫不犹豫、迫不及待地长才叫“冒”,这个“冒”字还看出了荷花的顽皮可爱。接着让学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想干什么。学生的想象精彩纷呈,很自然就产生对这池荷花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感悟水到渠成,真正做到“品其言,知其意,享其美,获其情”。

三、因文制宜,体验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拥有严密、完整和匀称的结构,详略得当且比例协调,不仅有基本的框架和紧密的内在联系,还有外在的变化。通常“文眼”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关键。从形式角度分析其对全篇具有制约的作用,属于“结构扭结点”;而从内容角度分析,其通过内情和外景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因此,在赏析文章的结构美时,应该准确把握文章的文眼。如《触摸春天》的题眼“触摸”就很吸引人的眼球,“触摸春天”这一个看似有悖于常规的词语搭配,却蕴含着丰富的诗意。而文脉作为文章的脉络,反映的是作者的创作思路,可以感受到作者谋篇布局上的独具匠心。如教学《夜晚的实验时》,笔者不是仅把眼光局限于让学生知道斯帕拉捷如何做实验的过程,而是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通过哪些写作手法让文章更吸引读者。学生们不难发现,第一自然段以蝙蝠在夜空中飞行的现象引起斯帕拉捷好奇入手,埋伏文章思路。对实验过程的描述作者有详有略,抓住第一次实验,运用设问手法设置悬念,大胆猜想,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而二、三次的实验则简要描述,到了第四次终于揭开秘密。运用四个问句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写法的机械化与枯燥,使得全文富有探索之美。由此学生不仅对文章的结构美有了新的认识,还积累了写法。

四、读写迁移,创造拓展美

审美教育不仅是要激发学生感受美与鉴赏美,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创造美,让学生通过感知与想象,在前人积累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迁移,通过品读、感悟、借鉴来创造美,保证阅读教学的多元化与丰富性。第一,补充结尾。学生通过感知范文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和品悟范文的精彩描述,通过读写迁移感受审美的愉悦,进而创造美。如读了《爱之链》这个故事后,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这样的练习既活跃了思维,又开拓了思路,拓展了文本的外延,让学生更加体验到爱之传递的美好。第二,补白情节。有些课文留有耐人寻味的“空白”,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善于挖掘这些点进行训练。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的“彭德怀背过脸去”,此时他内心的复杂和痛苦的心情文本是没有写出的,而正是这个“背过脸”把彭德怀的“不忍”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此刻彭德怀在想什么呢?假如大黑骡子能开口说话,它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这一环节的补白,给学生的言语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情感提供了一个喷薄的出口。这种情感律动频率的加快,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审美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想象文本阅读教学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