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手术室术后患者交接漏项率的品管圈实践

2017-11-30 17:57赵芬兰蒋永红
护理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圈员病区品管圈

赵芬兰,蒋永红

(丹阳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江苏 丹阳 212300)

降低手术室术后患者交接漏项率的品管圈实践

赵芬兰,蒋永红

(丹阳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江苏 丹阳 21230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手术室术后患者交接漏项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手术患者的术后交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患者交接的漏项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14.5%降至活动后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术后患者的交接进行管理改进,降低了手术患者术后交接的漏项率,增强了护理人员质量管理的能力。

品管圈;手术患者;术后交接漏项

品管圈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应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手术患者的交接确认是手术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必须严格接送手术室患者的流程管理[2]。覃丽锦等[3]调查7 320例手术患者,发现 12.1%术中患者的护理问题如引流液量、皮肤情况等没有记录,一旦出现医疗纠纷,难以举证。我院是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共有外科病区7个,核定外科病床数600张,年手术量11 000余例,且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交通十分发达,因此急诊手术量也较大,外科病区和手术室的工作量大,对于术后患者的交接总是存在各种问题,因此为了避免交接不到位而发生的护理缺陷及纠纷,手术室与外科病区成立了名为“携手圈”品管圈,旨在完善和优化术后患者的交接流程,明确交接责任、交接内容,使交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依,有证可查[4],促使术后交接核对准确,交接内容完整无缺项,保证交接质量。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 成立以“携手圈”圈名小组,圈员共7名,平均年龄34岁,其中手术室护士3名,外科病区的护理骨干4名;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经过圈员推选,手术室的1名主管护师为圈长,负责主要的圈队工作,手术室护士长为辅导员,负责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各圈员负责各分管项目的具体实施。圈名“携手圈”寓意手术室和外科病区手拉手,齐心协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圈徽中一只手代表手术室,一只手代表外科病区,手拉手交错形成一个心形,代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红色代表工作的热情,并表明把患者放在心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1.2 主题选定 运用头脑风暴根据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以及上级政策4个方面进行主题评价,全体圈员评估打分,选定“降低术后患者交接漏项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1.3 计划拟定 本次活动时间2014年6—11月,由于圈员均为所在科室骨干,承担大量的护理及培训带教工作,并且需要轮值夜班,因此除了定期开圈会外,小组还建立了“携手圈”QQ群,大家及时在QQ群上交流探讨,便于工作的开展。运用甘特图制定活动计划表,并严格按计划进行。

1.4 现况把握 根据主题目标开圈会,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自行设计了查检表,内容包括双方未执行手术患者身份的有效核对、未交待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未交接术中特殊情况及特殊用药、未交接管路情况、未交接受压部位皮肤、生命体征未交接、带回物品交接不清等项查检内容,调查2014年7月26日—8月16日(除去夜班及节假日)期间术后患者150例,总查检项目数为1 050项,漏项152项,漏项率为14.5%。见表1。将现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用柏拉图的形式呈现,发现双方不能执行手术患者身份的有效核对占31.6%、管路交接不清占23.0%、未对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占19.1%、术中特殊情况未交接占13.8%(分析术中特殊情况未交接的原因同未对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进行交接,所以一并讨论改善),这4项累计占87.5%,根据“二八”原则将此作为改善之重点。

表1 2014年7月26日—8月16日手术室术后患者交接漏项统计

1.5 制定目标 圈会讨论分析一致认为圈员们有能力改善这些主要问题,但由于是第一次圈活动,故将圈能力定为80.0%,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4.5%-(14.5%×87.5%×80.0%)=4.3%,因此将预期目标设为4.3%,降幅70.3%。

1.6 解析 全体圈员讨论分析,绘制鱼骨图进行解析,从人、物、流程和其他4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的因素:手术室转运护士、病区责任护士、工勤员对交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手术室送术后患者时没有及时通知病区,病区责任护士忙于其他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人力资源不足,培训不到位,缺乏相应手术的知识,转运护士没有详细翻阅病历,巡回护士对交接单没有完善,护理文件放置混乱;(2)物的因素:没有手术室专用电梯,病区用物准备不充分,没有挂相应标识牌;(3)流程因素:没有制定规范统一的流程,对流程的规范执行督查不够,考核制度不健全;(4)其他因素:复杂手术、大手术、术中更改手术方式或麻醉方式时各种记录单未做相应更改,导致交接单的记录与实际不符。解析中原因17条,末端原因31条,剔除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如没有专用电梯属于硬件设施问题以及人力资源不足问题等),于8月18—23日调查30例手术患者术后的交接,对末端原因进行真因验证,将调查结果绘制成柏拉图,再次根据“二八”原则确定影响交接漏项的真因为:双方对交接认识不足,没有制定规范的交接流程,护理文件放置混乱,对交接的培训不到位,并将此作为本次活动改善之重点。

1.7 对策拟定及实施 根据5W1H将鱼骨图中的原因罗列出来,全体圈员再次进行头脑风暴想对策,对所提出的对策从可行性、经济性、效益性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圈定实施对策。

1.7.1 组织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并加强监督和考核首先由护理部组织,请各外科病区、手术室护士长在晨会上强调有效核对的重要性,于8月25日、28日、31日及9月3日,4次在科室会议上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重点强调说明手术患者术后交接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手术患者的术后交接,并加强监督和考核。

1.7.2 设计术后患者交接清单,明确责任主体 由手术室和外科病区的2名圈员设计了术后患者交接清单,并提请大外科护士长组织讨论修改,内容包括患者身份信息、手术方式、手术体位、麻醉方式、术中输液输血量、术中出现的特殊情况、特殊用药、手术用时、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各种引流管、带回病区物品等事项,交接人员根据术后交接清单逐项交接并签名,8月25日开始使用交接清单。

1.7.3 规定各种管路标识 以往是病区护士在交接时做管路标识,9月1日改为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做好管路标识,并规定在交接引流管路时必须由上至下顺序交接,这样避免漏交接,也避免管路交接不清。

1.7.4 规定手术患者交接单的放置位置及交接重点9月1日调整护理文件的放置顺序,规定将手术患者的交接单放在病历第1页,其后依次是手术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清点单,三方核查单,手术风险评估单。9月1日规定重大手术、新手术或危重手术患者必须有巡回护士亲自将患者送回病区或ICU,避免交接不清,导致护理缺陷或护理差错的发生。

1.7.5 制作规范的交接流程视频 9月10日拍摄了术后患者交接的视频,大外科组织学习讨论,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挂内网供大家学习,依此为依据,病区和手术室分别设计了手术患者交接考核表,由护士长和科室质控员不定期考核,加强督查,并与质量考核挂钩,保持质量持续改进。

1.8 评价方法 继续追踪品管圈活动开展后手术患者术后的交接情况,分析数据与活动开展前进行比较;根据公式计算目标达成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100%;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从品管手法、沟通协调、脑力激荡、团队精神、发掘问题5方面评价圈员的成长情况。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开展品管圈实践活动后手术室术后患者交接漏项情况 全部对策实施后,追踪了2014年11月1—15日 (除去夜班和节假日)100例术后患者的交接,总查检项目数700项,交接漏项19项,发现未执行患者身份的有效核对、管路交接不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未交接、术中特殊情况未交接由改善前的4.6%、3.3%、2.8%、2.0%分别降至 1.1%、0.1%、0.5%、0.7%,总漏项率由14.5%降至2.7%,见表2。对活动前后的交接漏项率进行比较,χ2=65.903,Plt;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 2014年11月1—15日手术室术后患者交接漏项统计

表3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手术室术后患者交接漏项比较

2.2 标准化 将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经验进行总结,上报护理部,形成作业标准书《规范术后患者交接流程的规定》,文件号DRYBM-HLB-003。

2.3 检讨与改进 对本次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一一进行评价,分析优缺点,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考虑其他部门的参与,找出现实中亟待改善的问题,拟定的对策要切实可行,最好有量化的指标,在对策实施的过程中要有保障机制保证对策的有效落实,许多对策还应继续作业,方能保持良好效果。残留的问题主要有新入科人员对交接认识不足,培训没有及时跟进,已经重新修订新入科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积极落实;规范交接流程后,交接漏项率降低,但发现交接用时较前延长,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力求缩短交接用时。

3 讨论

3.1 实施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术后患者交接漏项率 患者安全及安全管理是近年来从政府到医院各级管理部门尤为关注的重点及热点问题,也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石[5]。手术患者规范交接是保证手术顺利,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前提。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必须完善交接流程,有效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针对术后患者交接中存在的问题,本次品管圈采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制定规范统一的交接流程,通过制作规范的交接流程视频,挂内网供大家参考学习,规范交接双方的言行,加强对交接双方的培训,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设计使用交接清单,按交接清单的顺序逐项规范交接,此交接单的使用有效避免了交接漏项,明确了责任主体,避免了双方互相推诿责任,已在全院推广使用。规定各种管路由手术室即时贴好标识,改变原来交接时由手术室护士口述、病房护士粘贴标识手忙脚乱,不仅交接时间较长,而且容易出现管路标识粘贴错误的现象,提高了管路交接的正确率,减少了交接用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原先的护理文件放置顺序没有统一规定,随意性太强,转运交接的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熟悉患者的手术详情,规定手术患者的交接单放在病历的首页,便于转运交接人员迅速获取患者的手术信息,及时准确无误地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重大手术、新手术或危重手术患者由巡回护士亲自将患者送回病区或ICU,因为巡回护士最了解手术患者的详细情况,在危重患者交接时能避免交接不清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总之本次品管圈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推进了术后患者交接的质量管理,最后制定了标准化作业流程,减少了护理纠纷及差错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本次活动的经验已在本院其他科室之间的患者交接中推广使用。

3.2 实施品管圈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质量管理的能力 圈员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无形成果。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了自己的管理能力、思维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对以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经验与帮助。由于是第一次开展品管圈活动,圈员对QCC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解析的过程中还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原因解析的不够彻底,在以后开展品管圈活动时还要加强学习和运用,不断提高自己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刘庭芳,刘 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曾 俊,任 辉.实用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

[3]覃丽锦,韦妹爱.手术病人交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15-616.DOI:10.3969/j.issn.1002-6975.2009.07.018.

[4]郭 莉,谭 叶,常后禅,等.手术病人交接评估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8B):76-78.DOI:10.3969/j.issn.1008-9969.2012.12.027.

[5]彭淑华,李庭毅,甄 玲.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临床护士更换液体查对缺陷率[J].护理学报,2015,22(22):11-1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22.011.

[本文编辑:江 霞]

R473.6;C931.3

B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04.024

2016-04-13

赵芬兰(1976-),女,江苏丹阳人,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江苏省手术室专科护士。

猜你喜欢
圈员病区品管圈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