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古戏台乡村社会宗族文化功能探析

2017-11-30 00:32傅继强方璇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

傅继强+方璇

摘要:弋阳古戏台是弋阳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通过分析三种弋阳古戏台的类型,庙宇戏台的修建与村民的祈福纳祥有关;祠堂戏台的修建与村民祭祀祖先有关;万年台、风雨台的修建与村民的生活娱乐有关。进而阐明祭祀、社会教化、娱乐交往、文化传承是弋阳古戏台在乡土社会中所承载着的重要文化功能。

关键词:弋阳古戏台 乡村社会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30-03

弋阳地处闽、浙、赣、皖四省交界,自宋南迁以来人口流动频繁、商家云集,是四省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就发源于此。明清时期伴随着戏曲活动兴盛,弋阳古戏台的建造也达到了顶峰。时至今日,在弋阳的不少村落中,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戏台,这些屹立在风雨中见证了几百年来历史变迁的古老戏台,不仅体现了古时人们精湛的建筑工艺,同时在乡村社会宗族发展中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弋阳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宗族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的演变。因此,弋阳古戏台不仅仅是作为研究弋阳腔这一地方戏曲文化的物质载体而存在,更是研究地方宗族群体社会经济文化的隐喻符号。

一、宗教活动频繁下催生了弋阳早期的戏台雏形

戏台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演出最广泛使用的场所,其建造源于娱神。弋阳佛教和道教盛行,钟灵俊秀的弋阳山水使佛道两教很早就在这里扎根传播。据《弋阳县志》记载早在三国时代,道家祖师级人物葛玄曾来到弋阳炼丹捣藥,至今在很多地方依然保存有关葛玄活动的遗迹,邻县贵溪的龙虎山,更是我国道教的策源地之一。而在东晋时期,弋阳就有了佛教的传入,弋阳境内寺观曾经多达十几座,其中最为著名的佛教知名胜地要属一直流传至今的南岩寺。弋阳人崇佛的习俗盛况,可以从民国十四年版的《弋阳县志·风俗》中一窥究竟:“中元家祭,焚纸钱纸衣,寺僧做盂兰佛事。……朝菩萨,村人醵钱为香会。一人荷红幡前导,幡上刺‘名山进香四个字,曰‘香头,余皆手香念佛咒,鼓乐从行,其有为父母朝拜者,衣父母衣,披发持凳香,三步一跪”。[1]

宗教活动的频繁造就了弋阳民间宗教信仰的习俗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酬神演戏就是最为壮观、最为动人的活动。人们在祭祀神灵时,会用三张方桌在大殿前方叠起来,形成一个三层的台子,表示天上、人间、地狱,后来在民间演出目连戏时,这种用毛竹、杉木、竹席等材料搭就具有草台性质的临时建筑就演变成一种叫花台的三层戏台。每当演出弋阳腔目连戏时,神仙鬼怪在三层台面上一时之间上上下下、摸爬滚打、天堂地狱好不热闹。这种三层戏台,每层都有两个供演员表演出入的场门,这或许是后来弋阳古戏台形成六个出入场门的原因之一。在中国的戏台史上,三层的戏台并不多见,查阅资料,似乎只有清代三座皇家大戏台是三层的,它们分别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台、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台和河北承德避署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台。其中,建于清光绪十七年 (1891年)的德和园戏台,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整座戏台高21米,三层戏台分别称之为福台、禄台、寿台,每层之间都留有通道方便演员在表演时可以上下通行,以表现上天入地的神佛仙家和妖魔鬼怪。从这三座戏台的结构以及当时弋阳腔在北京的流行程度来看,这三座戏台在修建时完全有可能受到弋阳花台的影响。

二、宗族崇拜,祭祖娱神下诞生的祠堂戏台

聚族而居,形成了中国南方农村典型的社会结构,一村同姓,造就了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远远超过了对其他神灵的崇拜。弋阳的农村,每个村子都是同宗同姓聚族而居,祠堂的建立几乎是每姓一祠,甚至一个大姓宗族就建有好几个宗祠,如建于清代的弋阳南岩镇齐爎畈童家古祠堂、朱坑镇上童古祠堂、朱坑镇西童古祠堂,相传就是童家三兄弟分别建立的。通过修建祠堂,人们自觉维护本族利益,同族之间强化了氏族血缘关系的认同感,增强了宗族的团结意识。在弋阳,建祠堂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头等大事,所谓“伦莫大于一本,义莫亲于九族”“千年祖墓,百世宗盟”[2]。所以为了修建祠堂族民们往往不惜巨资,使得宗祠成为一个村庄规模最大的建筑,同时也是村庄实力的象征。宗祠是供奉祖先灵位,凝聚宗族血缘关系的连接纽带,成为举行祭祀祖先仪式和解决族中大事的重要场所。在祭祀祖先时,人们通过演剧的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祖先的追思和对神灵的敬畏,这种带有祭祀性、宗法性和教化性等特征的宗族演剧活动具有强烈娱祖娱神的意味。因此,在祠堂内建造戏台就逐渐兴起,而宗族祠堂戏台作为宗族祭祀社交娱乐的中心,逐渐成为祠堂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甚至有“无台不祠”的说法。祠堂台是戏曲文化融入到宗族意识的产物。戏曲活动进入宗族祠堂,不仅是祭祖娱神的需要,还是因为它有寓教于乐的教化作用,目前,弋阳遗存下来最多的就是祠堂戏台。祠堂整个建筑由大门、戏台、中厅、祭厅、厢楼以及厨房、花园等部分构成,前后共分为三进院落。古戏台一般建在祠堂大门的背面,坐南朝北,与座北面南供奉祖宗牌位的祠堂相向而对,方便祖先看戏,中间天井则是族人陪同祖先看戏的场所,两边厢楼则是乡绅女眷的看戏之所。戏台设计精巧,不演戏时可撤去中间台板,方便进出,整座戏台只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一颗铁钉。

弋阳现存祠堂古戏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多为明清时期遗存,建筑风格特点明显。如:弋阳西李古戏台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地区遗留下来最古老的祠堂戏台。据《九川李氏宗谱》记载: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后李一派子孙录奎偕兄文彬纠集族人修建了李氏祠堂。祠堂建筑结构为三进院落,门前一对古代石猊保留至今,进入大门依次为戏台、中厅、祠堂。西李古戏台结构独特,为全国各类古剧戏台所无。戏台的底部是进入祠堂的通道,整座戏台台由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中间由木板隔断,把戏台分成前后台,两侧的隔板前移,增加了四个上下场门,算上中间两个场门,形成了弋阳腔戏台所独有的六个上下场门的建构。同时隔板的前移还戏台的中间形成一个带“凹”字形的供五个乐手演奏的区域,戏台中部顶棚的天花藻井为八角四音花纹形式。整个戏台结构以榫头相嵌,穿插巧妙,严丝合缝,梁柱、插板及撑腿均为木质,斗拱衔接处大都饰以雕刻。主梁柱粗犷古朴,用材较大。戏台在后来重修时,还增建后厅和走马楼,台之两侧的走马楼结构为木质材料,长九点五米,宽四米。后厅系砖木结构,即为祠堂。整个建筑具有鲜明的明代前期风格。清代是弋阳古戏台大发展的时期,建台活动遍及弋阳的各个角落,其中,童家古戏台恢宏大气,童家祠堂整体结构由前庭、中庭、后庭三大部分组成,中间以天井为界连接三庭。整个空间相互贯通,一气呵成。祠堂前庭即为戏台,由四十八根圆形立柱支撑,戏台底部立柱为石质方形柱础,而前庭祖祠与中庭观众席柱础则是圆形,寓天方地圆之意。戏台后半部分是演员化装、候场的区域;前台左右两厢则为敞开式回楼,供乐队伴奏用。戏台虽历经改建,但戏台的建筑风格仍始终保持江南戏台的典型特征,呈现出明末清初民间戏台的显著特色。弋阳祠堂戏台的代表还有朱坑上童古戏台、朱坑西童古戏台、辜家古戏台、杉山街古戏台等。从中可以看出祠堂戏台不仅仅是演戏的舞台,它更是宗法文化的载体,是旧时同族人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

三、促进民间娱乐交流的风雨万年台

旧时,由于娱乐交流手段的贫乏,戏曲几乎成了民众唯一的娱乐活动,因此,为演戏而修建的戏台及其观戏场所就成了村中唯一的公共娱乐所在。随着演剧活动的兴盛繁荣,每次演戏时不仅同族人观看演出,人们还奔走相告,外村的亲朋好友也闻讯蜂拥而至,主要供本族观剧演出,空间狭小的祠堂戏台已经不能满足观演的需要。此时,一种新的戏台形式,万年台(即风雨台)应运而生,這让古戏台从主要满足祭祖娱神的功能作用,逐渐向娱祖娱人转变,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古戏台的建筑发展。从这时起,戏台不再依附于庙宇或宗祠开始作为独立的主体建筑存在。万年台一般建在村庄的中心位置,四周空阔,不仅可供全村村民观看演剧之用,而且还吸引了众多的乡邻前来看戏。观戏的人虽然不少,但还有不少前来的人纯粹是为了各种沟通交流,同时趁演戏人多热闹之际,商贩也利用机会进行商贸活动,因而戏台渐渐演变成了庙会活动、集市贸易等开展民众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由于戏台具有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其长期形成的乡村聚集中心,在不演戏之时,戏台也成为民众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尤其是乡村公共机构的设置,更使其具有中心的位置,因而成为乡村的标志性建筑,戏台成为民众社会交往的象征。[3]因此,此时的戏台实质上提供给人们一个交流、交往相互促进的机会,并成为了娱乐休闲、商贸聚会的开放文化平台。

弋阳的万年台是耸立空阔之地的孤幢建筑,结构相对于祠堂台来说较为简单。戏台一般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台是戏曲演出的表演场地,后台则是演员化妆更衣、候台的地方,两边是厢房,没有看楼、观戏厅等空间。但是往往戏台建筑本身体量较大,装饰精美,戏台四周常饰以各种雕刻。在弋阳,万年台又称“风雨台”“露天台”或“街圩台”,它们多分布在村庄的空阔之地。弋阳曹溪地区,至今仍保留下来许多万年戏台,如:曹溪古戏台、马山古戏、东港古戏台等,其中曹溪古戏台最具有代表性。曹溪位于德兴、万年、乐平、弋阳四县交界之地,自古商贸活动繁荣,气势恢宏的曹溪万年戏台就坐落在曹溪水边的一座大桥旁。戏台三重飞檐高翘,梁枋满雕精细花卉与各种纹饰图案,台前露天场地可容纳数千人,每年农历十月初这里都要举行“七汪会戏”民俗活动,活动期间要请剧团演出连台大戏,届时观众总是数以千计,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赶来观剧,商贩们也会从四周赶来参与盛会。古戏台从祠堂台到万年台的演变,从祭神娱祖到娱人休闲的民俗民风,无不体现了弋阳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信仰。

四、古戏台在乡村社会中的社会教化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弋阳古戏台上演的戏曲剧目多为神鬼戏或经改编过后的历史戏,多以礼、义、忠、孝、信等为核心的内容,其中所映射的无不是本族祖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写照,具有歌功颂德与教化子民的作用。戏曲的内容处处呈现忠君爱国、孝敬父母的社会教化功能。除此之外,戏台各种建筑构件所装饰的题材,也充当了社会教化的道具。弋阳古戏台主要为祠堂台和万年台两种类型,结构是传统的砖木结构。古戏台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台基、舞台和台顶,这些多数建造于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时代建筑特点明显。明代的戏台,造型质朴、典雅少装饰;清代所建戏台往往精致、漂亮,装饰豪华。同时由于弋阳处在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上,弋阳古戏台的修建受到浙、赣、皖等地建筑风格的影响,具有多元建筑风格。它以“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而被世人称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戏台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是我们研究浙派建筑和徽派建筑交融的支点,并可从中体会到建筑艺术的魅力。戏台的建造多就地取材,用砖、木、石等作为材料,以木构架为主,以马头墙、小青瓦为特色,其中脊饰、梁枋、藻井、马门等构件装饰极具代表性。古戏台多以歇山或悬山式作为台顶,以多檐多翘歇山式最为普遍,在正脊上方往往分布着二龙戏珠等圆雕或者带有辟邪祈福寓意的透雕,当中矗立着一串叠起的宝顶,宝顶上方插着“方天画戟”,民间称其“脊刹”,蕴含着当地人民镇宅辟邪、保佑族人的美好愿望又类似于今天的壁雷装置。戏台雕刻中其装饰题材有戏曲中的人物故事题材,有农耕文明下的表现自然的花鸟植物题材,也有当明清时期流行的吉祥图案。这些充斥着传统文化题材及戏曲题材的装饰雕刻,其目的在于借以褒扬孝悌、忠信、仁义,昭示人伦之轨、儒家之礼,实现精神教化,使建筑的精神功能得到了强化,散发出浓厚强烈的封建伦理思想。

弋阳古戏台除了社会教化功能之外,还具有文化传承之功,戏台是戏曲的载体,其演出的曲目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与生活知识。在古代社会,普通民众几乎没有受到文化教育的机会,只有少数士绅和精英阶层才能接受系统的教育。自从戏曲活动普及开来以后,戏台上演的生活剧、忠义剧、历史演义剧等剧目,不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并且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普通民众不知不觉的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因此,戏台从某种意义来讲承担了文化教育传承的功能,普通民众在听戏的过程中得到了受教的机会。中国人口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低的状况,随着具有广泛社会传播效应的戏曲活动的兴盛,戏台大量的出现并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戏曲一开始作为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俗文学,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很容易能深入人心,并让广大民众所接受,所以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尽管戏曲的主旨并不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但它的教育之功仍不可忽视。一座戏台就是一座简单的学堂,通过上演各种剧目讲述做人与做事的道理。[4]

五、结语

娱神、祭祖、娱人是戏台建筑形成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动力,修建戏台成为人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理。弋阳古戏台的修建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演戏场地的问题,它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几百年来弋阳社会经济、宗族制度和乡风民俗的重要体现,大量留存的古戏台就是弋阳先民及宗族文化消费的明证。在弋阳农村,修建戏台是村民祈福纳祥的象征,更是宣扬文化思想的物证。戏台已不仅是单纯演戏的场地,而且是村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的吉祥象征。弋阳的古戏台,不仅是一个反映弋阳社会历史习俗风尚的精神文化空间,也是展现民间能工巧匠高超技术的缩影。研究弋阳古戏台有利于我们了解研究明、清时期弋阳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傅继强.弋阳古戏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年.

[2]《新安徐氏宗谱》卷首之一《宗谱新成序》,上海图书馆谱碟中心藏.

[3]段建宏.戏台与社会: 明清山西戏台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彭家威.贺州古戏台社会文化功能探析[J].贺州学院学报,2013,(05).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
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研究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对档案馆文化功能及其发挥的理性思考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
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
CUBA新赛制对高校篮球运动的推动及其发展
文化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功能与自觉
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去行政化背景下档案文化功能实现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