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2017-12-02 14:58唐素云陈瑜林郭佳琪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文献计量学

唐素云++陈瑜林++郭佳琪

摘 要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收录在CNKI中的期刊文献中被引频次70及以上的561篇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从研究的范畴、服务对象、主题、方向、类型和方法六个维度进行分析,全方位对我国教育技术期刊高被引文献进行研究。研究得出:高被引文献集中在个别作者、发表在个别期刊上;重理论建设与应用研究,轻设计与开发、管理和评价研究;服务对象不明确;与社会系统相关文献非常少;研究方法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高被引文献;文献计量学;CNKI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0-0019-04

Features and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based on Analysis of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in CNKI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ournals//TANG Suyun, CHEN Yulin, GUO Jiaqi

Abstract The study used literature metrology methods to analysis 561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 showed that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concentrate upon some authors and some periodicals. They focus 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ighly cited literature; literature metrology; CNKI

1 前言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布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对其所载的文章进行研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科的学术研究动态[1]。论文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发布以来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相对较高、被引用的周期相对较长的学术论文[2]。

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为信息源,选取对学术界和期刊界影响颇深的文献,探究其研究范畴、服务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向、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六个维度的分布规律,对高被引文献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目前国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前沿领域及其所呈现的新兴研究趋势,以期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直观、系统、全面的参考借鉴。

2 高被引文献概况

研究的数据获取途径如下:笔者登录CNKI,以“刊名”为检索范围,分别以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为检索词,按照文献被引用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将所有文献中的前550篇文献作为样本文献,最接近第550篇文献的频次为70。考虑到实际情况,选取被引频次等于及大于70次的561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据统计,在561篇样本文献中,刊发的时间跨度为1994—2013年,总被引频次为81 572次,分别来自何克抗、余胜泉、黎加厚等341位第一作者,有6位作者的高被引文献超过10篇。以下是具体分析。

1)高被引文献分布在1994—2013年,其走势图呈高斯分布。1994年出现第一篇高被引文献,1994年和1996年各为一篇,表明教育技术研究在我国正兴起;1997—2003

年,高被引文献数量稳步上升,2003年数量最多,共84篇,达到最高峰;2003—2008年,高被引文献数量逐渐下降;2008—2013年,波动不大,数量趋于平稳。2014年和2015年暂无高被引文献,这与文献的学术价值需经时间考验有密切的关系。

2)高被引文献源于九种刊物。《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文献数量最多,为168篇;《中国电化教育》居第二,为141篇;其余期刊篇數比较少,表明高被引文献还是主要集中在“两刊”核心期刊上。

3)高被引文献出自341位作者。何克抗发表的高被引文献高达37篇,余胜泉高被引文献为18篇,黎加厚、黄荣怀、祝智庭、南国农等作者的高被引文献均超过10篇,表明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已有稳定、高产的作者群。

4)高被引文献产出于167家单位或机构,其中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之和高达133家,占总数的79.64%。前10家单位或机构,居首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共有122篇,其中有11篇文献被引频次高于600,发表时间集中于2000—2005年。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析类目是文献内容分析的关键环节,决定了研究方向,反映研究目的[3]。本文参考吕巾娇在《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看教育技术的研究》中的研究范畴分类[4],李龙教授的研究主题分类框架[2],李世改等学者对服务对象、研究方向、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维度的类目分类[5-6],确定相关分析类目。

研究范畴内容分析 在研究范畴的分布上,属于理论与建设范畴的高被引文献最多,达到300篇,占所有样本文献的53.48%,可知我国高被引文献以理论与建设范畴的研究为主;应用范畴的高被引文献为159篇,占样本文献的28.34%;相比之下,以管理、评价、设计与开发为研究范畴的高被引文献篇数较少,分别为12篇、30篇和60篇,各占2.14%、5.35%、10.70%。可见,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领域的工作者十分重视理论和建设,并且在教学理论和资源的管理、评价、设计与开发和应用方面需要理论的支撑,理论需要先行。endprint

服务对象内容分析 由图1可知,在服务对象分布中,服务对象为其他教育(不指明服务对象的文献均归类为其他教育)的高被引文献共有422篇,以绝对优势居第一,占总篇数的75.22%;以高等教育为服务对象的高被引文献共有72篇,占总篇数的12.83%;以教师教育为服务对象的高被引文献有37篇,占总篇数的6.60%;其中,在所有高被引文献中,服务对象为军人部队的为0篇。高被引文献集中在教育领域,占99.29%,且分布广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成人教育都有涉及。高被引文獻在非教育领域比例非常小,仅占0.71%,表明高被引文献选题关注度低/拓展少,这点非常值得关注。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 在研究主题的分布上,学科建设的篇数达到318篇,占总数为56.68%;第二是学习过程与资源,有107篇,占19.07%,与第一位差距甚大;第三位是学校教育,有70篇,占总数的12.48%;其他几项的篇数与比例更低,分别为远程教育(38篇,6.77%)、学科基础(24篇,4.28%)、社会系统(2篇,0.36%)与其他(2篇,0.36%)。可见,高被引文献研究的主题多元化,各主题轻重不一,学科建设一直是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学者关注的焦点,学习过程与资源也有比较多的关注,主题为社会系统的关注不多。

统计各研究主题的时间分布可知,研究主题为学科建设的高被引文献在1998年之后,百分比在50%线上起伏不定,说明领域内学者对学科建设这个主题的研究相对稳定,关注度较高。学习过程和资源、学校教育在每年也有一定的比例,但都较低。其他主题高被引文献数量的百分比都比较低。可见,这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未形成相对稳定持续的研究状态。

研究方向内容分析 由图2可知,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应用的高被引文献最多,有187篇,占总数的33.33%;教育技术学的篇数为第二,有142篇,占总数的25.31%;第三是教学设计,共有108篇,占总数的19.25%;第四是数字资源开发,共有65篇,占总数的11.59%;远程教育的篇数为24,占总数的4.28%;最少的是电视编导,共3篇,占总数的0.53%。这表明我国高被引文献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和数字资源开发四个领域,这四个方向的研究相对稳定,占有百分比稳定,相差不大;而电视编导高被引文献篇数十分少。可见高被引文献研究的方向多元,各方向轻重不一,没有固定倾向性,这对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而言是非常好的现象。

统计各研究方向的时间分布可知,1998年以后,各方向的研究齐头并进,也出现不同的特征。

1)信息技术应用百分比波动起伏较大,总体上百分比呈上升态势,说明在理论发展的同时,研究者进行的尝试实践应用也有很多反馈。

2)教育技术学方向的研究呈下降趋势,表明随着学科建设持续的研究热情和学科的逐渐完善,更多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对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展开研究。

3)数字资源与开发和教学设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学设计篇数和百分比稍高于数字资源与开发,比例在20%左右徘徊,数字资源与建设则低于20%,表明学者对这个方向有持续的关注,但是关注度不高。

4)远程教育高被引文献比例较低,与国内远程教育起步较晚有一定关系,高被引文献仅出现在1999—2007年,这些年刚好是教育技术期刊高被引文献篇数最多的时间段。

研究类型内容分析 由图3可见,在所有的研究类型中,理论研究以244篇占总数的43.49%,位居第一;解释性研究共有198篇,占总数的35.29%;开发研究共为67篇,占总数的11.94%;其他几种研究类型所占比例都相当小,表明理论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是主流研究类型。理论研究中最终形成理论性研究成果,此研究类型重逻辑思辨,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研究的主要类型。教育技术学通过引用的理论与技术,需要进行有意义的理解和阐释,并对之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形成策略或方案,这与解释性研究占总数百分比的比例较高有很大的关系。这主要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比从事实践研究的人员多,我国大部分教育技术工作者更倾向用哲学思辨的方式进行科研工作,对于评价研究和混合研究运用非常少。

统计各研究类型的时间分布可知,理论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二者所占百分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处相交,二者百分比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不分伯仲,且在进入2010年以后都有大起大落趋势。理论研究除2012年百分比高达80%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与理论研究相反,解释性研究在1999年前,高被引文献篇数不稳定;在1999以后,除2012年没有出现高被引文献,历年高被引文献篇数和百分比都在持续上升,表明我国学者相比之前对教育技术各现象更为关注,且不懈地分析寻求解决方案。开发研究和实地研究百分比较低,但相当稳定,分别在10%~20%

区间和10%上下徘徊。

研究方法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在所有高被引文献中共有445篇,以绝对优势居第一,占总数的79.32%;设计研究这种研究方法运用的篇数为44,占总数的7.84%,与第一相差甚远;第三是定量研究,篇数为32,占总数的5.70%;批判性研究、文献研究和混合研究篇数都很少(分别为8篇、16篇、5篇),所占比例也很低(分别为1.43%、2.85%、2.67%)。可见,我国教育技术专业领域接近80%的期刊高被引文献是各学者在搜集、反映教育技术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性资料基础上,对之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得出的结果。我国高被引文献运用的研究方法多样,但是轻重有别。

统计各研究方法的时间分布可知,在1998以前出现的9篇高被引文献(1994年1篇,1996年1篇,1997年7篇)研究方法全是定性研究,且在之后的年份中其百分比都高于60%,将其他研究方法远远抛在后面,但在2010年后起伏偏大,呈稍微下降趋势;运用其余五种研究方法的高被引文献篇数和百分比较低,相对稳定,基本低于20%。endprint

4 小结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客观的数值展示了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核心期刊高被引文献的研究范畴、服务对象、研究主题、研究方向、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的具体分布,并统计了其時间分布,以数据直观体现教育技术学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出现的研究特征,揭示每一年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热门领域,得出主要结论和启示如下。

1)高被引文献走势图呈高斯分布,出自341位作者,集中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两种专业核心刊物,产出于167家单位或机构,表明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已有稳定且高产的作者群、单位或机构。

2)重理论与建设研究和应用研究,轻设计与开发、管理和评价研究。领域内学者重视建设理论基础、完善理论体系,亟待在深化理论体系之后关注市场价值,非常值得每位研究者思考并在后续研究中慎重选题。

3)服务对象不明确。服务对象非常广泛,高被引文献的选题集中在教育领域;面向社会其他行业、其他人群的研究非常少,研究面较为狭窄,与社会系统相关高被引文献非常少。

4)重学科建设和学习过程与资源研究,轻学科基础、社会系统和远程教育研究。对于社会系统的研究较少,研究主题相对单一,能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其他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很少。

5)重定性研究,轻混合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单一,多为选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近年批判性研究运用非常少。专业学术权威应多考虑选取和运用多种方法,带领其他研究者形成专业百花齐放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郝丹,曹良亮.我国远程教育学术期刊文章的计量分析:兼论我国远程教育学术研究现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30(2):70-76.

[2]刘俊晓,孟祥增.《中国电化教育》杂志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情报探索,2015(4):15-18.

[3]陈小青,肖宏.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对AJET的一项内容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

12(3):89-92.

[4]吕巾娇.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看教育技术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27-32.

[5]李世改,孙卫华,李红梅.近五年教育技术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1):30-35.

[6]陈瑜林.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7):40-46.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学文献计量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2013年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