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CIV模型构建

2017-12-02 15:14刘丁慧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教育

刘丁慧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与自身最伟大的工具。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互联网大潮的剧烈冲击。只有积极主动地迎合这一大潮,才能把握住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主动权。因此,我国当前正大张旗鼓地推动传统行业的互联网转型之路。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拉开了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序幕。互联网从人们生产生活的边缘走向核心,从一种信息化工具转化成为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业态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创业的支撑。回顾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无论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时代,教育始终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并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创新,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建设人才,从而实现高校育人、科研、服务的功能。毋庸置疑,在第四次工业浪潮即将到来之时,作为推动教育深入变革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全面深入地与“互联网+”相结合,以构建“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为途径,致力于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培养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最终服务于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一、“互联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互联网+”思维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向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强调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创造增量或产生新业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互联网+”,不仅因为它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动力源泉,更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互联网+”思维即用户至上,注重体验,颠覆创新,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开发协作等。创新犹如双刃剑,只是工具,并不是方向本身,创新还不能单独成为目的。[1]“互联网+”思维切合时代发展主题,顺应历史发展方向,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面,因此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虽然我们不赞成有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地定义为培养企业家或是创办企业的教育,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目标性、导向性和目的性,即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以造福人类为目的。所以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要学习“互联网+”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用户思维、体验思维、产品思维、创新思维、跨界思维、协同思维。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才能更接地气,更好地与完成学业与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我们的创新更具社会价值,我们的创业成功率才能更高。

(二)“互联网+”实践发扬大学精神与大学生优点

按照美国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界定,颠覆性创新主要面向“零消费者”和 “零消费市场”。[2]2015年3月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之后“互联网+”与交通、零售、金融等各个行业进行融合,在短短2年时间内创造出了众多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产业,如“滴滴打车”“淘宝商城”“美团外卖”和“支付宝”等。“互联网+”与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结合,产生一种化学反应,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或衍生出新的行业,创造增量,其发展潜力无限,实践空间无限。2025年互联网产业涉及到的领域和规模将达到8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50%。2040年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3]“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常态,为创新创业开启了全新的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较之以往的创业,“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更凸显理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领域的创新,不需要实体店,具体的办公场所,像闻名于世的“脸谱网”“谷歌”等最初都诞生于车库、咖啡厅或是公园。此外,“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创业颇受风投公司的青睐,获得融资的机会高于其他领域。“互联网+”的兴起,为受过高等教育、掌握先进知识技术、怀揣无限梦想的大学生提供了难得机遇和一展身手的平台。

(三)“互联网+”优势提升创业成功可能性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2015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3%。[4]同时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仅在2%左右。[5]虽然很多研究提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去功利化,笔者也赞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更应注重人才培养,而非创业的经济利润;但是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不关注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创业的创功率。因为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越高:首先,可以更加坚定大学生实践创新創业的决心;其次,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例和范本;第三,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赢得更多的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认可与支持。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营造友好、宽松、理解和包容的环境氛围。以“互联网+”承载新技术融合为典型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互联网+”以其包容、共享、协作的特点拥有了强大生命力,已经成为人们离不开的“日常用品”“身体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前提,具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和数以万计的消费群体。同时,“互联网+”作为我国社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作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拥有众多的政策红利和政府支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敞开怀抱,紧紧地拥抱互联网,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种种优势,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互联网+”的地位,顶层设计不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推进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力量,因此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并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由此可见,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自上而下推动实施的,各高校多是被动应对,甚至是为了完成教育部任务的机械应对。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少长期的实践积累,起步晚、发展时间仓促,致使顶层设计不完善,存在就教育论教育的弊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封闭在象牙塔内或模拟空间,与先进科技、产业发展、社会环境脱节。其中,最突出问题就是没有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地位,与“互联网+”相关的技术、应用课程和实践教学仍仅限于通信、电子等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少有涉及。国际教科文组织曾把不识字定义为文盲,此后又把不懂的计算机简单操作定义成文盲,伴随“互联网+”发展,可与预见,不远的将来不懂互联网使用也可能被定义成文盲。而作为创新型大学生,如果缺少对解“互联网+”相关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等)的了解,进行创新创业也只是缘木求鱼。endprint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缺少“互联网+”思维与工具运用

“互联网+”是大众创业,萬众创新的新载体,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必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智慧与创造活力。而高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能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这是现代大学与古典大学职能的重要区别。虽然各高校也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但与“互联网+”的融合十分薄弱。首先,其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素质培养、能力提升两方面开展,与“互联网+”相关的课程并没有作为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其次,教育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归纳式教学,将知识、经验和操作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缺少思考、质疑和探索机会。教学途径多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没有充分利用微课、慕课和微视频等网络资源,没有形成“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第三,创新实践多是低端的课程实训、仿真模拟,创业项目技术单一,缺少与“互联网+”的结合。还有一些创新创业项目是为了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而准备,创新创业成果也几乎都止步于赛项。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制定的缺陷,导致在教育模式设计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最终直接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时代主体发展脱节。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措施不足,削弱“互联网+”的效能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协作才能共同完成。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相关的保障措施还不够充足、完善。首先,政府没有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中,致使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签订意向协议的表层。第二,政府对各高校由数字化校园转型智慧校园的资金投入、政策指引都存在严重缺失,阻碍了“互联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第三,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问题,相关课程多是由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甚至是行政人员担任。这些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学历背景限制,不仅实践能力不强,其 “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更是不足,很难指导学生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实战。第四,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4G网络覆盖率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专用实训室和实验平台建设数量也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导致“互联网+”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实效大打折扣。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CIV模型的构建与内涵

模型是人们在充分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而产生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理念、方法、方式、策略于一体的实践模型。科学、系统、完善的操作模型是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化、高效、优质开展的基础。笔者不揣浅陋,探索性提出CIV“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旨在抛砖引玉。该模型由培养体系(Cultivation)、保障体系(Insurance)和变量体系(Variation)组成,是以培养“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以创新素养、创造技能、创客培养与创业实战为核心,以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生特点、区域资源与需求等为实施变量,以素质+能力+实践的综合性方法为人才培养主渠道,以政策、资金、师资和基础设施等为保障体系,是一个构成建立在三维空间的立体式、纵深可无限延展的教育模式(见图1)。

(一)Cultivation——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体系以“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为基准,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途径,其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类与实践类两方面,具体包括素质教育类、“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创新创业+专业”类和实践类等课程(详见表1)。

值得关注的是,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完整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校需要设置创新创业管理专门办公室协同学校教务处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同时还要积极邀请地方企业、创业校友、在校学生参与其中,献言献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对接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二)Insurance——保障体系

毋庸置疑,保障措施得不到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能止步于设计层面,悬浮于空中,难以落地。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良好运行的关键。政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要及时出台与相关指导性文件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将高校纳入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加快各高校从“信息化校园”向“智慧校园”的建设,让高校不仅成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是互联网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促使高校从“互联网+”的边缘走向“互联网+”的中心。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承担者,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整合优质资源,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设立专职部门,组建“三师型”(理论+技能+“互联网+”技术)专业教师团队,加快筹建“互联网+”技术相关实训室,完成学校4G网络覆盖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营造良好了软硬件环境。作为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形势下,对人才更是求知若渴,因此更应该积极投入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中来,加大与高校“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用”的结合,积极主动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献计献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和项目,与高校一同努力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三)Variation——变量体系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是“互联网+”时代创业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更强调“创”与“新”,所以这也要求“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一概而论、照搬照抄,不能像传统教育采用全国统一的教学标准、一致的培养方案、相同的评价体系。高校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的类型、办学特点、学科优势定位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和方向;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历特点,兴趣和专长等设计出可变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层次;要根据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和需求确定灵活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建设基础,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因为,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只有其定位准确,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力量,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才能让广大学生喜爱、接受并自觉践行。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它必须根植于社会的土壤,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适应,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就如美国坦福大学成就硅谷一样(斯坦福师生和校友创办的硅谷企业的产值占硅谷总产值的50%-60%[7])。endprint

(四)CIV模式的核心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常被誉为“双创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6]因此“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以该教育目标为基础,更着重强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并将创新素养、创造技能、创客培养与创业实战等四个方面作为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其中,品格塑造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灵感和热情,使大学生具备善于思辨、勤于探索、持之以恒、勇敢乐观、果断坚毅、诚信守法等人格品质。技能提升,要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大学生为目标,以专业技能学习为核心,鼓励学生跨专业、多科目的学习,提升专业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中“互联网+”时代更要注重“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训。了解、熟悉是创新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互联网+”的应用,才能更好利用它,发展它。创客用于指代利用网络、3D打印以及其他新兴科技,把创意转换成现实,勇于创新的一群人。[8]创客活动主要源于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非功利的创新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天马行空、发散思维。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身兼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等多重角色。[9]因此,对学生开展创客教育,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优选途径。最后,“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必须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可以从“互联网+”技术研发、“互联网+专业”创新、“互联网+产业”创业等方面入手,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创业成功率,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获得可持续化的发展。例如,农业类可以开创“互联网+农业”、财经类院校可以开创“互联网+金融”、能源类院校可以开创“互联网+新能源”、综合类大学生可以开创“互联网+服务”“互联网能+生态”等创新创业项目,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为创业提供持久动力,同时也发挥各类院校服务国家产业发展的功能。即便对于没有最终走向创业之路的学生而言,这些实战项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热情,提高专业能力,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就业也是大有益处的。

需要说明的是,创新素养、创造技能、创客培养与创业实战四部分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循环体。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起点或终点,任何一方面都可以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他们彼此之间不是线性的依次发展而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迭代发展。

总之,“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树立大格局意识,要登高望远,开拓思路,不要局限于将互联网仅作为教育资源的传播工具,更要深刻地理解“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作为创新的切入点,创业的新平台,进一步加深“互联网+”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以期发生化学反应,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攀高峰。

[基金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课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ybfz16003);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2016LX276);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深圳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pdjh2016b0713);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研培育项目-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QN201702)。]

参考文献:

[1]邬志辉,张培.创新教育:概念、定位与变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2]克里斯坦森,雷纳.创新者的解答[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互联网+催生大市场未来产值或占全球一半GDP[DB/OL].(2015-3)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lczx/20150318/165521751212.shtml.

[4]201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出炉[DB/OL].(2016-6).http://china.cnr.cn/xwwgf/20160613/t20160613_522389776.shtml.

[5]粤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1%[DB/OL].http://gd.qq.com/a/20150614/004405.htm.

[6]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7]美国硅谷:“硅谷效应”[DB/OL].(2014-8).http://news.xinhuanet.com/chanye/sjz/2014-08-28/c_1112267539.htm.

[8]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005).

[9]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 (1).

责任编辑朱守锂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联网+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