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对比资本主义论证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原则

2017-12-02 00:24范洋
文教资料 2017年23期
关键词:资本论唯物史观共产主义

范洋

摘 要: 随着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还有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论证,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彻底形成,资本主义此刻已经慢慢揭开伪善的面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论点在这本著作中第一次根据唯物史观系统地阐述了,使得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说明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依据。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共产主义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资本论》揭示了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唯物史观所说的“物”已不再是旧唯物主义所说的抽象之物,而是具体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等可感又超感之物及背后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然而,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绝不是天然的、普遍的、永恒的或者偶然的、非历史的,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最终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逐渐走向灭亡。

一、唯物史观的合理提出

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表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前提是:“‘现实的人从事实践活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对比费尔巴哈,把现实的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脱离人的实践生活,孤立地考察人自身,马克思更强调考察人的物质生活实践。他认为物质活动与物质生产关系产生意识,意识为它们所决定,当然也随它们发展而发展。人们为了生存便要生产,生产必然产生交往,交往必然产生社会关系,而语言和意识则是社会交往工具。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是唯物史观内容的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将物质生产看作历史的发源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表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原理,生产是“内双重关系”,是人改造自然的活动,然而人类改造自然便不能孤立生产,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样形成的社会关系才是社会历史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否则,人类又将回到“小国寡民”或“单一家庭式生产”的古老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工具的使用,技术的掌握,自然的发掘,决定了社会是以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行生产,生产关系形成的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帮助我们提升生产能力与技术。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根本表述,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曾提出过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当时比较先进的言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宗教、道德、法律只是生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才看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看到了经济基础就是国家的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看不见社会关系,只注重国家元首“丰功伟绩”的唯心史观,第一次对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做了科学表述。他认为经济基础是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只有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结合起来,才能看到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借以发展的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是国家的法律、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所以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变化,又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

在社会阶级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引起的社会形态变更,是通过阶级斗争、革命、政权转移实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才导致阶级的出现,生产力水平不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关系上必然有阶级关系的出现,阶级对立状况随生产方式变化而变化,但是阶级并非永恒存在,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和分工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阶级必然随之消灭。

二、《资本论》中唯物史观下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质,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在封建社会内部,自由分散和集中生产的两极分化内在规律,形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基本条件。在商品生产中,人们的生活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资料起初并不是资本,货币与商品也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才转化成为资本。《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便阐述了两种不相同的商品所有者相互对立,继而发生关系的这部分条件,一方面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也是后来的资本家,他们要购买劳动力为他们工作从而产生剩余价值,使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增长。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为了得到微薄的工资,使自己的类本质异化(是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商品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形成的过程就是最初的劳动者和他们本应拥有的劳动资料相分离的过程,也是他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家所拥有的资本的过程。与此同时,原来的劳动生产者直接转化为被资本家雇佣劳动的工人。资本主义形成之后,为了它的利益扩大化和统治地位,它就不得不维持这样异化的分离,还要努力扩大这种分离。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產过程,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力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为后来一切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提供了不弱的经济基础。他指出,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分散发展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生产或对自然图腾的崇拜。生产的逐渐集中化,使自然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目的是使得自然界服从于人的需要,为人们创造使用价值。进而出现了资本,破坏了之前一切的生产关系,摧毁了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但是资本仅仅对封建社会有着如此革命的进步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却是有限的。因为资本就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将剥夺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资本积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巨头利用垄断等方式吞并多数小资本家,这样,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大资本家手中,形成更大规模的扩大再生产,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endprint

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人们把商品看成仿佛有自己生命并支配着人的神秘物,它把人们自身的劳动人的本质和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物的性质。马克思通过对各种商品拜物教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深刻揭露了其本质,这种错误的社会意识。就是由一种扭曲的社会存在而产生的。人在生产劳动中,成果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劳动本身不再是劳动者的类本质活动,甚至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扭曲关系,导致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级分化将加剧。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还富有生命力,那么物化和拜物教的实质即使被揭穿,也不会被消灭;只有动摇资本主义的根基,消灭私有制,才能彻底消灭物化和拜物教,解决这一切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共产主义在唯物史观下的合理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强调:“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因此,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社会生产的永恒的形态,就是大错特错了。由此可见,正是《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只是在物质生产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出现,而绝不是人类社会普遍永恒的自然形式,必然随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而走向灭亡,生产力高度发达,已经由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相对稳定,保持原有的状态,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俨然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桎梏,新的社会阶级必须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机器,组成符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符合历史往正确方向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真理。卢卡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对资产阶级来说简直意味着自杀。”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可见,资本主义给劳动人民与生产者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在资本主义下,人们失去了本质力量,劳动失去了自身的意义,人们在本质活动中已然得不到应有的快乐和果实。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有着两极分化的对抗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无法用和平的方式调和。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无产阶级就无法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而且他们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受到的奴役和压迫就越重。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的解放,要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奴役和剥削,就必须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

以人的依赖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只存在以自然血缘或图腾信仰关系为基础的原始共同体;随着交换和分工的出现,血缘社会渐渐向区域共同体转化,随生产力发展,导致共同体内部私有制发展,自然经济渐渐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商品经济形成的社会形态造成人的孤立和对物的依赖性,贫富差距增加,人们失去应有的本质。现在社会急需建立一个能够使人可以找回自己的类本质,使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可以体现本质力量,每个人的个性都可以得到自由发展的共同平台。这种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就是必然前提,资本正是建立这种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这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才能使个人能力的本质都得到实现,人的全面性得到发挥,同时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现。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存在,它的存在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社会形态的变更,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政权转移实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导致阶级出现,阶级对立的状况随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阶级并非永恒存在。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和分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阶级随之消灭,共产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将成为埋葬资产阶级的掘墓者。因为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集體,他们必将完成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和国家机器,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不是为了巩固统治,而是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最终达到无国家、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修订版)[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本论唯物史观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