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美术资源,优化苏南乡村文化环境

2017-12-02 00:15张莉萍
文教资料 2017年23期
关键词:文化环境

张莉萍

摘 要: 随着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秉持著新农村建设理念快速推进,乡村文化环境建设存在不同的地域特色带来的难题和危机,如何有效地实现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实现乡村文化的延续,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苏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位于前列,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有效利用美术资源对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设计进行优化,从而推进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美术资源 苏南乡村 文化环境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比值占据我国总人口一半以上,绝大多数的地域文化特色都源自于农村人民的日常劳作生活。每一个地域的居民建筑及风土人情、文化特色都直观地反映了乡村的文化环境[1]。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不断提升,江苏地区占据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而苏南地区又是江苏发展最快的地区,农村的整体经济文化水平更是得到快速提升。在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的同时,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及乡村文化环境更是亟待改善。如今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正逐渐消失,即使当前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仍然未取得好转。如何有效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阶段背景之下,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有效利用美术资源更好地优化苏南乡村文化景观环境,就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1.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类别及特征

1.1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类

基于乡村文化景观的具体发展角度来看,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特色的形成,主要可以根据人们对乡村环境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感知,从而划分为两种类型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及非物质文化景观[2]。前者的形成主要是农村地区人们在日常劳作生活中,由于长期文化累积形成一种具备明显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苏南地区乡村文化的形成载体,就是指苏南地区的具备农村地域特色的居民居住建筑、乡村街道及公共空间等。后者主要指的是苏南乡村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学习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此种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形成,与苏南地区的历史发展积淀相关[3]。物质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景观之间并没有较为绝对化的界限。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景观都是物质文化形态得以表现,比如水乡周庄、苏州园林等都是经由特色化的物质形态,将苏南地区的特殊文化内涵和精髓得以表现。

1.2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美术特征所在

我国千百年来的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入影响,各个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大多体现儒学文化,呈现出一种诚信美感。在当前此种环境的较大影响之下,各个地区的乡村文化都在力求美感,同时展现出或多或少的道德理念、宗教信念、审美观念相似性[4]。在乡村文化景观建设过程中,与农业生产劳动存在必然发展联系。我国南北方地区特色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地区靠近我国中部,距离海岸边较近,以此经常呈现湿润多雨的特点,周围河道较为密集,因此苏南地区的乡村景观往往具备小桥流水人家的地域性文化景观特色。再加之苏南地区具备较为浓厚的乡村文化内涵,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以此苏南乡村景观存在较为浓厚的历史发展特征,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文化内涵。

2.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建造策略

2.1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美术资源利用分析

2.1.1充分体现苏南地域美术特色设计乡村文化景观

要建设苏南地区的整个乡村文化景观,独立的自建民居就是一大特点[5],对其进行合理设计可以直接影响整个苏南地区文化景观的建设工作,因此应当在原本苏南地区的居民居住特色得以保留,从而满足该地区人民的内心归属感。当前人们通常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后,慢慢寻找自然归属感。苏南乡村建设更是在建设过程中重视选址,虽然选址在现如今社会中已经不被人们重视,但是位置较好的房子可以使整体视觉效果更舒适。苏南地区居民在对房子的选址上通常选择朝南,主要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以此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必然重视整体美感,满足丰富的视觉需要。再者就是在建造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苏南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选取具备苏南地区代表性乡土元素,选用具备较强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从而增强村民的整体归属感,依照当代人们的审美观点,适当加入现代人们的审美元素,从而在有效地保障原本乡土特点的基础之上,形成较强烈的视觉美感冲击[6]。

2.1.2乡村街道公共空间文化景观设计凸显地域特色

乡村的组成主体是居民,居民的结合就成了乡村文化景观建设的穿插线条,成了乡村景观建造的基本骨架,从而服务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交通,同时还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街道更是建造苏南地区乡村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7],居民可以在此玩耍、交流,形成特有的乡村舒适化景观空间。此外,乡村文化景观的建造对公共空间的构成更是必不可少。针对苏南地区的情况调查发现,公共空间通常包括村民自发组织活动所在地及公共风俗仪式的举办地。为了有效地保证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凸显其地域性,更应当凸显公共空间的建设。

2.2乡村文化景观美术手段改造地域特色分析

当前苏南地区在建造乡村文化景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针对周围闲置状态下的地区使用美术手段完成资源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赋予其一定的功能。还需要对中间的居住地带不断改善,有效保证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地域特点,凸显浓厚的乡村文化。避免在建造过程中出现土地资源浪费情况,依照居民原本生活习惯,在原本建设形态选取之上,提取具备代表性的乡村文化元素对乡村整体文化景观做出一定的体现[8]。同时还需要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作为乡村文化景观设计前提,不断传承乡村文化,保留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其以某种特殊的形态得以保存和凸显。在整体功能、结构、形态、材料等方面对乡土文化加以表述,构建完整性的具备生命意义的现代化乡村景观。

2.3苏南乡村文化景观美术改造设计原则

在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建设过程中,乡村地域的整体亲和凝聚力有待增强,是构建乡村文化的特色组成部分。因此在苏南乡村地区文化景观建造过程中,应当保存原本的地域性特色历史物质,比如特色民居、历史遗迹及祠堂等多种传统文化文化物质遗产,作为村民的整体精神寄托。虽然其中部分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但是可以对其进行改造,作为特殊景观形式存在。在改造苏南乡村文化景观时,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依照苏南的地理特色美术资源、具体人文经济发展情况完成乡村景观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还应当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原则,不对原本乡村景观特色造成破坏,保证乡村自然、人文生态的同时,设计多元化的改造方案。更要传承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特色,杜绝出现景观设计模仿情况。乡村地区的生活习惯及交流方式,乃至于民族风俗都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现代乡村文化景观的改造应当尊重苏南乡村地区的原本特色,尊重公众化参与,不断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完善。并且在完成乡村文化景观建造的过程中,重视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改造,满足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此进一步推进苏南乡村文化景观的改造和进步。

3.结语与展望

在利用美术资源实现苏南乡村地区文化景观建造过程中,应当重视科学、节约、因地制宜的改造原则,突出原本地域特色,传承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内涵,从而有效改进整体生活方式。在保证苏南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改造乡村文化景观,凸显特色化地域特征。当前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建造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城镇化的改造,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及乡村文化内涵逐渐削减,以此要在保证苏南地区的乡村文化地域景观特色的基础之上实现改造,从而延续苏南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色。基于美学的地域化特色凸显本源,从而在日后规划设计改造中借鉴更多乡村文化景观建造经验,走出一条属于自身的独特化乡村文化景观建造之路。

参考文献:

[1]霍娟娟.论民国基层政权建设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以苏南地区为例[J].现代交际月刊,2011(7):21-21.

[2]王堞凡.苏南地区乡村“幸福院”景观设计策略的研究——以西华村为例[J].艺术评论,2016(10):171-174.

[3]陈雅珺.基于生态耦合的苏南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学院,2016.

[4]石好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活空间优化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大学,2015.

[5]王志民,谢园方.苏南地区农村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与开发利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49-5053.

[6]肖振宇,张玉梅,肖立新.基于地域特色的苏南乡村文化景观营造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5(1):35-41.

[7]秦振兴,杨新海,郑无喧.苏南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与空间整合研究[J].规划师,2016,32(9):134-139.

[8]靳明飞,文剑钢,施继.苏南优美乡村特色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苏南地区乡村风貌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4(20):135-138.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D520《苏南美丽乡村景观整体规划类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环境
基于SWOT的中外合作办学文化环境分析
浅析文化环境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影响
老年友好城市核心指标的调查情况分析
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文化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