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解释性报道产生的原因

2017-12-05 09:17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解释性新闻界客观性

李 珂

现代传播

浅论解释性报道产生的原因

李 珂

20世纪初期的美国民主社会面临重构,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需要新闻机构作出反应,在提供客观信息的同时对新闻事件加以解释,帮助民众更好的理解社会现实。解释性报道在社会需要下应运而生,修正补充了新闻界一贯信奉的客观性报道理念,推动着新闻业专业化的发展。

解释性报道 产生原因 客观报道

一、解释性报道的诞生背景

解释性报道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新闻界一些批评家认为刻板的“获取事实”的客观性报道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认为在“事实”为内容的客观报道之上,应对新闻进行主观性的解释与评价,并将解释性报道推崇为维护新闻专业性的方法。解释性新闻应运而生,并在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中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逐渐风靡报界。

解释性报道的出现为美国乃至全球报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报纸周末新闻概览的引入、政治专栏辛迪加作家的出现、行业协会公开倡导解释性新闻、报纸解释性新闻摘要出现等。乔治·布拉克认为,解释性新闻报道是对“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作出的响应,通过增强报纸的解释功能,满足了读者对于现实世界更多了解的渴望。

二、解释性报道的产生原因

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一文中发出警告:“西方民主面临的危机其实就是新闻学的危机。”美国政府面对经济大萧条的无能为力和资本的聚集都打破了民众对政治民主和资本主义的乐观憧憬。当这种悲观绝望折射到新闻界时,便产生了对传统客观性报道理念的怀疑。

(一)对新闻专业化的呼吁

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美国新闻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只报道发生了什么,却从不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完全无法胜任报道重大新闻事件的任务。同时,公关行业的迅速发展更威胁到新闻报道传统的客观性理念,令记者怀疑事实和19世纪90年代的天真经验主义。柯蒂斯·麦杜格尔在《解释性报道》一书说道:“未来的趋势毫无疑问是将解释者的作用与记者的作用结合在一起。”1933年,美国报业编辑协会的演讲以及《时代》杂志创刊人亨利·卢斯都都支持将事实与意见相糅合,在原则上公开倡导解释性报道。同时,政治专栏辛迪加作家的出现更能说明新闻业从体制上终于承认不再有事实,只有个人建构的解释,新闻报道主观化趋势明显。

(二)受众的迫切需要

一战以后,读者不再满足于报纸对战争和经济危机简单客观的报道,报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开始注重解读时事背后的深刻内涵。到了30年代,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使社会经济政治形势更加复杂。读者更需要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社会动因以及与自身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时代》杂志被麦杜格尔称为“日报的有力竞争对手”,它的出现证明公众不再满足于直白浅显的硬新闻,而追求新闻的深度。同时,解释性报道可以拉近新闻事件和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强读者的带入感,使读者设身处地的了解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对读者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世界愈加趋向系统化

一战之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倾向于认为本国事务与世界各国政治无关。但是30年代之后,社会科学普遍将世界视作一个各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统一“系统”。美国逐渐开始融入世界体系之中,世界变得显而易见的复杂了。美国新闻界开始觉悟,记者也意识到复杂性并非是事件的简单堆积,也不再相信事实能够不证自明。国内外复杂的社会形势,使新闻界开始接受事实“主观化”趋势,逐渐摒弃过去在狭隘的新闻专业主义理解中对于解释性新闻的“传统歧视”。

(四)社会责任理论的兴起

社会责任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提出,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重重危机,在扩大经济干预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新闻界的管控,以期使新闻成为政治宣传的舆论工具,西方新闻界的“社会责任理论”由此兴起。它强调自由与义务的统一,要求新闻界不能只对事实做消极的报道,而要秉着负责任的态度做全面客观的深层次报道,为政治服务,为经济制度服务。因此,解释性报道的产生可以被认为是新闻界服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有效手段。

三、解释性报道对客观报道的修正

在进步主义时代,民主市场社会的兴起掀起了对“客观性”的狂热追求,相对于以往政治宣传色彩浓厚的新闻报道形式,客观报道要求如实叙述事实的观念顺应了时代背景,有助于消除对传统权威的盲从。解释性报道要求在遵循客观性理念的报道原则下,不仅要告知事实,更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是对客观报道的有力修正和补充。同客观报道产生的根本原因相似,20世纪初期的美国民主社会面临重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需要新闻机构强调新闻的“深刻含义”,解释事件背景,为公众的后续行为提供参考指南,最大程度上消除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解释性新闻与客观性报道没有本质区别,唯一不同就是前者是主动,后者是被动。新闻业尚未出现一个能够代替客观性地位的理念,在对客观性产生不满的同时,期盼一个新事物的到来。因此,解释性报道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时民主市场社会幻影下对权利和失落感的一种有力掩饰。

[1]廖俊玉.浅析西方解释性报道的历史成因[J].南方论刊,2010(7).

[2]陈国庆.从解释性报道看西方媒体客观新闻背后的虚伪性[J].调查研究,2015(10).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解释性新闻界客观性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试论新闻媒体在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种基于词语计算的模糊分类系统的设计方法
索契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决赛裁判员评分的客观性研究
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