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中国传播的路径选择

2017-12-05 09:17朱晓军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全球化

朱晓军

全球化时代中国传播的路径选择

朱晓军

全球传播时代,传播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互联网的出现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形式具有了新的特点。面对新的传播形式,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需要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通过分析全球传播的特点和新媒体对传播的影响,了解新的全球传播环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理顺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传播途径,窥视中国话语权建设的不足,针对中国的传播现状和国家实力,提出中国应应对全球传播的建议,以期推动中国传播的健康发展。

全球传播 新媒体 中国话语权 中国特色传播

一、全球时代传播的特点

两次石油危机后,凯恩斯主义对高通胀、高失业的无能为力,使得众多国家转向新自由主义,推行私有化、市场化,在传播领域也取消国家的管制和保护,纷纷转向倡导自由、私有、多元的新自由主义,这拉开了全球时代传播的新发展。

(一)传播自由化

在传播领域,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压力之下,国家对传播的充分管理被让渡给私人资本和非政府独立机构的合作。国内和国际的界限开始模糊,各种超越国家和地区性国际组织所通过的协议、公约、协定,均主张文化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国内媒体市场的完全开放、保护知识产权。此外,在发达国家的压力和示范下,发展中国家被迫或主动开放国内媒体市场。

(二)形式多元化

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传播方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等传播方式,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播方式,互联网的发展使传播的形式由以传统大众媒体为主转变为传统媒体与个人媒体并行,微博、微信、FACEBOOK、推特等新兴媒体,不断与传统媒体融合,使得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具有技术优势。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传播媒介有限、传播设备大,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知天下”,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使传播有“一对多”变成“多对多”,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并且有明显的实时性和跨时空性,优势明显。

二、新媒体带来的全球传播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变革,新媒体凭借其交互性、融合性、数字性、超媒体特性将人类互动升级到高度互联和复合的层面。而新媒体与全球化的融合,促使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转变。

(1)新媒体增强全球化传播的动态性。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各个要素的流动的,新媒体的出现,让这种动态更加明显。新媒体的数字性和超文本性,帮助全球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信息加工和变异更加便捷,信息量增大。

(2)新媒体增强全球化传播的连接性。全球化使得全球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内部也是相互连接的,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这种连接更加复杂。

(3)新媒体增强全球化传播的融合性。全球化是一个巨大的模型,各参与者有不同的信息源,文化各异的新媒体让不同的文化更多的融合,传播的内容不断丰富。在美洲的学生可以通过使用中国的微信APP获取东方对孔子的认识,更清晰的了解东方文化,而不再通过官方媒体的解释,或者远赴孔子学院询问,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人的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便有了一次碰撞,美国人还可以通过微信与中国友人交流,这又是一次文化的交流活动。

(4)新媒体增强全球化传播的个人作用。新媒体让传播的主体由各类媒体组织分化为个人,单个人可以在新媒体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各种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个人在信息传播中能力的提升和重要性的突出,增强了个人在全球化中的权力。

三、中国全球传播话语权分析

首先,国际传播话语权长期由西方国家主导,中国在创设话题上明显处于被动。西方在全球其普世价值理念,时常利用人权平等、言论自由等问题向中国发难,甚至编造各种“中国威胁论”,形成不利于中国的传播环境。而中国也做出强烈抗议,但是这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许多国家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会产生担忧,中国推出的一些新政策会被认为是实现扩张之路。

其次,在参与国际话题的讨论中,中国的传播力度和扩展能力也明显欠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有了足够的发言能力,但是从现有的情况看,中国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扩展其传播范围和能力的机会,中国的话题的把握和扩展能力急需加强,扩宽其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推进力。

再者,中国的传播影响力十分有限。中国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建议,但是得到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关注却是有限的。中国对国家领海问题的发声不在少数,无论是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之争,还是中菲之间的黄岩岛之争,中国一直在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在国际事务中也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这些实践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国际舆论仍旧掌握在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受众,中国的话语权仍处在弱势。

四、全球传播时代中国特色传播模式建设

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传播环境中谋取自己的地位,中国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规划一条与众不同的传播道路,形成独特的定位、内容、管理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道路。

(一)中国特色的传播定位

全世界范围内,中国传播媒体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内地媒体中,除中央电视台第四套和第九套以及湖南卫视国际台等少数频道进入部分国外国家的有线电视网以外,其他媒体基本是限于国内发展,受众主要是国内观众;海外华文媒体地域的局限性就更强了,香港和台湾的电视台只能在内地或极个别频道、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收看。对于华语传播媒体来说,如何打破地域限制,是打造国际传播新形势的关键。

(二)中国特色的传播内容

中国特色的传播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如下表述:传播内容要学会寻找话题,在节目中体现中国特色,在国际报道中反映中国观点;传播内容要注重多元化,关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传播华人生活和华人思想;传播内容要凸显中国理念,在节目中融入中华文化;传播内容要富有新意,对于全球新问题要发出中国的声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中国传播内容应该是综合性的,在增加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质量,打造中国传播品牌。

(三)中国特色的传播监管

西方国家在19世纪末在中亚、东欧等地区开展的颜色革命让中国心存担忧,西方国家长期利用自身强大的传播优势,输出自己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并通过资本输入和投资来形成反本国民主的舆论攻势,影响该国的国家安全。而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为西方国家的流入创造便捷渠道,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更加隐蔽和激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首当其冲,不管是之前曝光的棱镜门事件还是苹果信息泄露丑闻,都揭露了美国信息窃听丑闻,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中国暂时不会完全放开对传播的控制。

[1]赵子昂.迪斯尼集团全球传播战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2]吴飞,展宁.建构全球传播的新想象——展望2015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5(01):6~8.

[3]史安斌.探析全球传播变局与我国外宣思路[J].中国国情国力,2014(11):33~35.

[4]孙敬鑫.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全球传播体系的构建刍议[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03):33~37.

[5]张开,张飞越. 全球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强国与“中国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8):24~28.

[6]史安斌. 全球传播的新视域和中国新闻媒体的国际品牌战略[J].对外传播,2013(08):35~36.

[7]周伟.新媒体语境下的全球传播初探[J].新闻世界,2013(03):89~91.

[8]吴奇志.中国媒体的全球传播之路——“走向全球传播的中国媒体”论坛综述[J].对外传播,2011(05):37~38.

[9]吴世文,朱剑虹.全球传播中我国媒体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探究[J].新闻传播,2010(11):14~16.

[10]石义彬,吴世文.我国大众传媒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研究——基于数字传播和全球传播环境的思考[J].当代传播,2010(05):4~7.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朱晓军(199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区域合作。

猜你喜欢
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与当代全球化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逆全球化下的中国外贸新局面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理性认识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产业转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