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护为目的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
——兼论大遗址保护与考古学研究的关系

2017-12-05 09:17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考古学考古遗址

钟 雪

以保护为目的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
——兼论大遗址保护与考古学研究的关系

钟 雪

对大遗址的保护日渐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大遗址保护又是与考古学研究密不可分,故本文拟从考古调查与发掘过程中应注意到的与大遗址保护相关的内容入手,探讨二者的关系。

大遗址 保护 考古学研究

自19世纪末以来,我国境内的部分地下埋藏经历了帝国主义的盗掘,本国的挖宝式发掘、配合基建工程的考古发掘、以及为解决重大历史课题而进行的主动发掘等一系列历程。至21世纪,中国考古学虽逐步向更科学、更现代、更国际的方向迈进,但考古学研究仍离不开田野发掘。

一、“大遗址”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大遗址”这一名词是由苏秉琦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大型古遗址保护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到80年代在讨论有关“古文化古城古国”课题时再次提到。

实际上,我国对大型遗址保护的理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左右就已萌生,当时国务院为确保文物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曾下发过《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同时列举出一批“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以避免它们遭受损毁。

“大遗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后在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文件中设立专项资金。自此,大遗址保护事业便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门课题之一。

张忠培先生在2008年曾就此发表了一篇专门讨论大遗址保护的文章《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明确表示赞成使用“大遗址”一词,并给出了科学的界定。

二、对大遗址的保护

我国2002年通过的文物保护法明确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列为文物工作的方针原则。

张忠培先生曾表示,在这一阶段及以后的一定时间内“除了出于保护的目的外,对大遗址都不可进行考古发掘”,国家文物局于2010年也曾声明不鼓励主动发掘行为。我国近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大都也是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的保护性发掘,以及针对盗墓等不法行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等。对于这两种发掘,“保护”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抢救”是最紧迫的处理手段。

目前,应用于大遗址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回填保护和现状保护。前者要求在发掘过程中采取有效的保护手段和材料,以便回填后需要二次发掘时,能够较完整地保留第一次发掘时的信息;后者则要求根据大遗址的材料够成进行专题性保护,如土质、木料、砖石等,并要求以物理保护方法为主,审慎使用化学保护方法。

三、考古学研究是大遗址保护的根基

开展文物工作离不开利用和保护。但由于大遗址这类文化遗存具有不可再生的局限性、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时代的条件限制。因此,保护又势在必行。

一般看来,考古学研究可分为前期调查,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学术研究几部分,其中与大遗址保护密切相关的是考古调查与发掘。

(一)考古调查与大遗址保护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现、获取遗存信息的有效方法,是进行科学发掘和有效保护的基础。

以建国后对金上京城址的调查与勘测为例。1963年阿城县博物馆对金上京城址的周长进行了实测,虽有误差,但基本测定出了城垣规格;1978年黑龙江省测绘局出版了测绘的金上京城垣遗迹图;1999~2000黑龙江省文物考古所对金上京皇城进行全面勘察,2006年对金上京城址进行了相关调查。

通过数十年时间里对上京城址反复进行调查,其分布范围、占地面积、平面形制和现存状况等已基本清晰,这就确定了上京城的保护级别,划定了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为下一步做好遗址的保护规划和措施提供了充分条件。

(二)考古发掘与大遗址保护

现阶段考古学仍要以研究实物资料为主,那么考古勘探、试掘、发掘工作就仍为获取实物资料的主要手段。由于大遗址这类文化遗存本身就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大遗址的发掘同时也就意味着破坏,若不未雨绸缪及时进行保护,大遗址的价值将会随着考古发掘而终将失去。

考古发掘者必须要有保护意识,在发掘前做好对大遗址的定位,不能以试掘为名行发掘之实满足个人需求,更要杜绝挖宝式发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进行的保护工作涉及到多学科,如建筑学、环境学、材料学等专业都应与考古学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以达到考古学的可持续发展。遗址发掘过后,保护与展示的结合也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合理利用大遗址的价值,使其在利用中得以存续。

四、结语

“大遗址”作为所有文物的龙头,其保护受到了国家和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在进行文物工作时应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考古学作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排头兵,要发挥自身评估遗址学术价值,确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提出保护、利用的合理建议等作用,使考古学研究成为大遗址保护的根基。

[1]隽成军.考古调查与大遗址保护[J].考古与文物,2007(4).

[2]张忠培.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问题[J].考古,2008(1).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

钟雪(1993-),女,汉族,山东梁山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北方考古。

猜你喜欢
考古学考古遗址
考古学未来的威胁与挑战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上京遗址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