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2017-12-05 09:17邵良婷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天命荀子

邵良婷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邵良婷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天行有常的生态认识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相参和强本节用的生态实践观与节用观以及谨其时禁和取物以时的生态责任观三个方面。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树立顺天和治天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生态文明行为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之法律法规体系。

荀子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一、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天人之分”“天行有常”的生态自然观

《荀子》中说道:“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明于天人之分当中的天人之分,意指天与人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相区别的观念。荀子认为,天、地、人为宇宙的三种代表,各有自己的特殊职责,大自然的职责是提供万物生长发展的条件;而人的职责是利用自然万物来创造自己的文明及文化。人与自然并非对峙对立的状态,相反,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已经脱下神秘的面纱。荀子否定了古代社会神化中人们赋予“天”神灵本质,认为“天”就是客观现实存在着的自然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强调自然界具有固定的客观规律性,它的存在和运行是客观有规律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改变。

(二)“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实践观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伦理观点。台湾著名学者蔡仁厚说:道家的自然是形而上的,而荀子的天为自然,则根本是实然的,而不是形而上的。荀子则言“天人之分”,主张”制天用天”。荀子主张在自然规律的天中,人要有其对应自然灾害措施办法,有了对应的措施,社会才会安定和谐,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制天命”是积极地寻求与大自然的合作,更好的利用自然的规律来办事。在这里荀子强调了人的主动性,指出了人在制天命中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人要按照自然的季节变化来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人要发挥自己的才能保持物种的繁衍生息,保持自然事物的长远发展。

(三)“谨其时禁”的生态爱物观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生态实践观点,与之相对应的是“谨其时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荀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共生体,应当互相依赖制约。应当按照自然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制定采伐树木猎取生物资源的的管理体制。因此荀子强调“圣王之制”,希望统治者建立一个纲领,即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做事,对自然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荀子的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的生态观点不仅反映了人和社会的关系,更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迈向文明社会的要求,道德进化的必然。

二、荀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将“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上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既是对于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回应,亦体现了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论自觉。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与资源,又能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依据荀子天行有常的生态认识论,我们在安排工农业生产时,要顺应时令,依循自然运行有常之规律来处理天人关系。当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经受过工业文明洗礼,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需要修复,造成了“应之以乱则凶”的恶果,我们主要对生态环境污染进行防治与修复。因此,我们除了要顺天之外,还要治天。我国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实质上是对环境“应之以乱则凶”所造成恶果的矫正。

(二)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我们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既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又要经济增长、人民生活富裕,这是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和“天人相参”的生态实践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强本节用”的生态节用观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的重要思想资源。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环境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荀子·富国》中,荀子明确指出要保持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要有“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的理念,用“节流开源”概括出人类既要节约用度,又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这样就能使“天下有余”。

(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制和机制

荀子“谨其时禁”和取物以时的生态责任观,在今天看来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禁止性制度和原则,这就需要我们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对于稀缺资源和环境损害成本高的部门和行业,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荀子的思想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农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还没有凸显出来,其生态伦理思想仅局限于地区和国家层面上。我们现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放眼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王立平,王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邵良婷(1994-),女,安徽六安人,在读研究生,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天命荀子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张山毅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和谐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知识小词条
天命夫人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