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权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
——介入受灾区孤儿的创伤后应急障碍症

2017-12-05 09:17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案主社会工作者孤儿

杨 宇

增权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
——介入受灾区孤儿的创伤后应急障碍症

杨 宇

应激障碍(PTSD)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发病率报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发展为PTSD。本文从增权视角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聚焦那些在灾害发生后,失去父母的孤儿,对他们有可能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探索出适合他们改变现有困境的路径,从而帮助这些孩子重塑健康的心理状态。

创伤后应激障碍 增权视角理论 灾害社会工作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

对环境的可持续保护是促进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环境污染日渐严重,近些年提到的雾霾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善于对灾害有个大致的认识,知道简单的在灾害来临时怎样更好的保护自己,又能解救他人,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悲剧发生。灾害社会工作满足了当下人们对灾害预防的需求。新型行业兴起伴随着竞争压力加大,当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的时候,会对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以至于在灾害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恢复。因此本文就这大环境下出现的种种问题,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

(二)选题意义

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刺激会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产生方方面面影响。灾害发生以后,突发性的灾害事件,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极大冲击并引发心理层面的偏差。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在灾害事件发生以后,受灾区儿童可能会出现的潜在心理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用增权视角来进行分析,寻找有利于他们恢复的途径。

二、心里的梦魇——PTSD的症状及表现

(一)何为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重大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而PTSD的核心症状分为以下几种:

(1)创伤性再体验:患者会重复发生过的记忆,甚至在梦中会反复梦到相似的场景,在看见类似镜头后,会出现触景生情的冲动,进而陷入痛苦当中。

(2)回避和麻木类:这一类的患者主要是回避当时给自己造成刺激的事件,和事件相关的人和事情都不愿意再想起,试图用遗忘回避方式面对。

(3)警觉性增高:对身边可能有异常现象的事物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不愿意别人进入自己的安全距离。

作为儿童而言,表现症状主要为,过分的依赖父母亲,不愿意和父母分开的时间太久,没有安全感,需要有人时刻在身边。情绪时好时坏,不够稳定,有时会有暴躁,易怒等现象发生,睡眠质量也不太好。

(二)以汶川地震下的PTSD患者为例

在灾害风波消退之后,有一批失去父母的孩子出现了心理疾病,也就是本文今天探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笔者了解到: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由于年纪太小,心理适应力有限,在这种强烈刺激下产生了诸如恐惧、回避、憎恨等不良心理状态,当同样的刺激发生时,会做出不合符常规的行为。地震中有个亲眼目睹父母倒在废墟下身亡的孩子,在一年后外出时,路过和父母当时被埋压地相似的楼房,竟然出现了浑身发抖,极度恐惧,并表现出极力的回避情形,表现痛苦,这就是很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在一段时间的平复后,痛苦的记忆看似已经抹去,但实际上依然停留在潜意识层面,那么发生同样情景时,本能做出防御机制。逐渐发展下去,这种应激性心理障碍就真的成为孩子们的“人生梦魇”了。

三、增权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温馨式”介入

(一)增权视角的定义

增权视角主要是帮助案主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帮其链接资源,让案主重塑自信。理论基础包括意识唤醒、知识增进和采取行动。让案主认为自己有抵抗外在风险的抗逆力,同时也从外部环境上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帮助其增强自我战胜困难的能力不至于在同创伤力事件发生的时候缺乏应有的应变力和抵御能力。其核心强调的是重视受助对象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警觉权力关系,努力避免工作过程再生产主流的不平等关系,而致力于使此过程本身即带来所服务人群的主体地位。[1]

(二)增权视角下的介入的重要性

针对受灾儿童的特殊性,增权视角理论强调,帮助受灾区孤儿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挖掘自身潜能,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的专业素养,为其创设出温馨式的且最大程度服务于这些孩子的信息传播平台,来帮助他们更好的获得一手资源来改变现状。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让受灾的孤儿们提高自己面对创伤情景时的应对能力,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三)增权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的具体介入

2016年夏季,我国众多地区受到洪灾影响,受灾人数多。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投入消防、武警等军队支援力量,社会各界企业也发动力量,共同抗灾。在物质资源投入的同时,也应同步对受灾者心理的复建,尤其是针对那些在洪灾区失去父母的孤儿,社会工作者应担起重责,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展开介入。

(1)考虑到受灾儿童的生理、心理成长的特殊期,以及对于失去父母的承受力度,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介入,增权视角强调帮助案主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抵御困难的能力,社会工作者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开展相应的小组工作,逐步训练,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是我们所说的抗逆力训练。首先要确立小组目标、设立小组活动名称,制定工作计划,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的方式,让受灾区的孤儿重塑模拟情景。在小组活动开展初期,侧重点在于让其融入环境,刚失去父母的孩子,心理上极度脆弱。在初期,可以开展破冰活动、大风吹等活动,让其慢慢敞开内心。在小组活动的中期时,开始模拟困难场景,让案主群体进行角色分设,在情景剧中出演,释放内心的恐惧,在困难难度上适量增加,在其尝试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且每一项活动结束以后,予以奖励,激励其勇敢面对下一次的挑战。

(2)系统脱敏疗法。让他们逐步适应自己心中所惧怕的魔鬼,慢慢的增强自己抵抗这种心魔的能力,让他们找到情感上的依托。在灾民心理辅导过程中注意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身体健康和心理安定相结合、社区灾民和流动灾民辅导相结合。[2]面对这些孤儿时,注意小组活动的团体性治疗和个案的双重结合。对一些明显表现出严重的应激障碍儿童,应该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个案辅导。在增权理论视角下,主要就是侧重于挖掘案主自身潜在的能力,很多应激障碍的患者都认为自己不具备应对困难状态的能力,在情景刺激发生时,采取逃避,甚至短暂失忆,强迫自己忘记,但一旦意识被唤醒,就会对心理产生二度刺激效应,如此循环往复,对以后的成长产生严重的影响。采用系统脱敏法,采用想像脱敏。根据焦虑反应的等级序列,由弱到强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让思想放松,至焦虑反应彻底消失,再呈现下一个情境。具体的操作如下:由社会工作者进行口头描述,让其想像置身某一焦虑情境。从最低等焦虑事件开始,能清楚地想像此事时,伸出右手的一个手指示意,然后保持这一场景中的想像30秒钟,再停止想像。报告此时的主观等级,并记录下来。再进行下一个等级事件的训练。[3]

(3)引进园艺疗法。在小组工作当中,可以组织这些孩子参加到园艺培植活动中。有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芳香气味对于促进人产生愉悦心情有很大作用,芳香治疗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芳香疗法是利用这一联系对人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和改善的一类特殊疗法,芳香植物可产生挥发性芳香物质,经嗅觉之后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首先可作用于海马回,齿状回和扣带回等与人类情绪密切相关的边缘系统。[4]通过这种生物上的辅助作用来调节孩子们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其介入效果更佳。

(4)社会工作者和相关机构联系,组织搭建暖心式信息共享平台。针对这些灾区孤儿,可以与所在地区的福利机构、学校进行沟通,为其创设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可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爱,而不至于产生创伤后的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外部环境给他们增设能量,增强他们的抗逆力,健全自己的心态。另外,对于部分儿童,可以联系民政机构,走合理的法律程序,建立一对一的领养关系,让其有个完整的成长环境。有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孩子,内心很容易波动,和谐的家庭对于减弱重复刺激有重要作用。

(5)本文特别提到一点,对于那些失去一方父母的儿童,社会工作者除了在对其进行介入的同时,也要注意和其另外一方父母的沟通,防止由于语言上或行动上的不合适举动,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二度创伤。而在开展活动时,可以邀请另一方父母参加,尽可能多予以关爱。

四、结语

灾害社会工作的实用性很强,且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被我们所需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灾害救助工作在开展进行时,各个部门之间分工职权不清,较为混乱因此救助工作在开展时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导致救助工作不够及时有效。社工要向相关的救助主体提供有关案主的问题和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提供改进救助工作的相关建议,以期将受灾案主的救助网络中每个支持系统联结起来,规避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合作。[5]应激性心理障碍是目前心理学界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病发性人群有很多,长久的不根治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精神类疾病,甚至最终危害到我们的健康。PTSD这一诊断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如何在理论上把握PTSD的本质以及编制一些信、效度较好的、应用于不同年龄的诊断量表,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我们不能完全消除灾害。但是当灾害发生以后,可以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应用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身上,本文研究的问题也可以综融进其他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为这些灾害后受到心理创伤的孩子建构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

[1]郝注,万江红.系统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08(10).

[2]戴琴,冯正直,杨国愉,张夔,汪涛.汶川大地震后灾民心理特点及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

[3]佟凤仙.考试焦虑与系统脱敏——心理咨询手记[J].教学研究,2004(02).

[4]刘璐,秦华.浅谈园艺疗法在地震灾民心理康复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2).

[5]谢启文.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3(6).

[6]李成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杨宇(1992-),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工作。

猜你喜欢
案主社会工作者孤儿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让“事实孤儿”不再“事实孤独”
清单
案主自决的实务挑战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