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质层面对大学的几点思考

2017-12-05 09:17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办学价值大学

梁 好

基于本质层面对大学的几点思考

梁 好

当前关于高等教育或大学的研究通常是属于价值论范畴,但从大学的应然价值取向上去追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首先需要明确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大学与高等教育既是发展的概念,也是绝对的概念。大学不仅是制度化的大学,也是具有大学属性的大学。基于本体论去界定大学与高等教育可以助于我们厘清大学的本质属性,从而制定和确立符合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制度与原则。

大学 高等教育 本体论 价值取向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谈到大学,避免不了的会连接高等教育。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等同于大学,还有的人认为高等教育的起始是从中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的创建算起,多数人认为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宏观笼统的概念,而大学之于高等教育则是一个微观具象的实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或场所。那究竟何为高等教育?何为大学?大学与高等教育概念在纵向上的先后顺序?大学与高等教育之间有何逻辑关系?等等这一些关于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解剖,只有立于本质论基础之上的大学认识和大学价值才有足够的力量之源。

据相关史料记载,高等教育与大学在纵向上并不是同一时间产生,如果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作为当代大学形式的开端的话,那高等教育的出现比大学的出现晚了将近800年。通过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并不能解释什么是高等教育?什么是大学?“高等教育”既有“高等”又有“教育”,何谓“高等”,即比普通层次更高,这样分析似乎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对人的思想起到塑造、启发、解放的作用,但这很容易将高等教育与其他层次的教育混为一谈。因此我们要抓住高等教育的独特性质,就要准确的区分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差别所在。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的“高等”体现在其研究的高深学问中的专门知识。但这个高深学问的高深程度与否?布鲁贝克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论证与阐述。因此,我们还需要对“高深学问中的专门知识”进行概念上的界定。

何谓“专门知识”,个人认为,“专门知识”就是在解决区别于其他类别的某一特定领域或范围内的具体问题时,所需要的只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还需要给“专门知识”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即高深层面。该层面的问题不是线性式的简单逻辑,而是需要从整体、过程、关系等连结式的维度来把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认为高深而专门的知识,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那如何获得专门知识,那就是通过大学,此时,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微观主体,在其相关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因此,布鲁贝克在谈到大学存在的必要性时说道,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

二、大学确立的哲学基础

20世纪,大学通过两种途径来确立它的地位,即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是以认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另一种则是以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哲学。其实,无论大学是以“认识论”还是以“政治论”为基础,都是渗透人们对大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要求的关于“大学应然”的认识。个人认为,相较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政治论”更加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不带有褒贬之意,强调的是其目的性很强。它认为大学是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实用工具,人们之所以探讨深奥的知识是因为它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大学,那么,想理解我们复杂社会的复杂问题就几乎是不可能了,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过去根据经验就可以解决的政府、企业、农业、劳动、原料、国际关系、教育、卫生等等问题,现在则需要极深奥的知识才能解决。而获得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人才的最好场所是高等学府。所以,持“政治论”哲学基础的人,所追求的是物质或是现实层面上的东西。再来看持“认识论”哲学基础的人,他们对于知识的追问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闲暇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一种随意的状态,不会被外部的任何诱惑所转变为“功利性”导向,他们完全是处于一种精神上的追求,目的是为了寻求自身生存的世界,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一件好奇的事,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完全出于自己的好奇心。我认为这就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所要达到的目的——灵魂的转向。我给他们的观点下的定义是:为了知识而探讨知识。就如同维布伦看来,探讨深奥的实际知识是学术事业不证自明的目的,与它可能对上帝的荣誉和人类的利益所产生的任何影响都毫不相关。赫钦斯基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甚至认为:人们可以去思考那些无法想象的问题。归结起来,“认识论”基础给予大学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也就是我所说的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知识本身。或者,抽象一点说,如同怀特海所表述的那样: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是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

三、关于大学的本质

前面说到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或是塑造人的场所。从哲学角度上看,这是属于价值论范畴。将大学赋予了一定的价值。但我们在研究高等教育或大学的时候,绝不能仅从价值论来界定大学的内涵与外延。当我们在追问大学是什么时,需从两个层面来把握,一个是具有制度化的大学,一个是具有大学属性的大学。因此后者就需要我们从本体论角度来对大学进行界定。大学究竟是什么?

首先,大学致力于人的灵魂转向。灵魂转向就是在教育引领的作用下,让人类最高的灵魂到达“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理想国》中“洞喻”理论形象比喻了“囚犯”从“眼睛视觉”到“灵魂视觉”的转变,因此我认为大学就是引导人类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灵魂转向。其次,在大学中,要保证师生在源生与次生上相互统一,相互转换。我们所讲的源生教育是指人类在和外在事物产生关系时所生成的一切具有意义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是人类通过实实在在的与外界接触而产生的教育。而次生教育则是指将通过与世界发生关系而产生的源生教育传递给第三人或者后来人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间接发生的,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与源生教育相比,它还具有延时性。因此,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其实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转变身份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都不可能广学而博。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是“授教者”也都是“受教者”。最后,大学还是一个具有制度化的机构,通过它的制度化来产生功能与价值。大学具有知识创新、价值引领、人性教化、社会批判等功能,当人类对大学产生需求的时候,大学就会产生其价值。所以,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群真正以探索知识,求真求美为毕生追求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面临着人类社会现在及将来提出的各种难题,上下求索,不断走出黑暗的洞穴,罔顾其他,而到光明之境!他们不是以现实的种种欲望为目的,而是以知识本身、善本身、美本身为目的。他们以自己本身为目的而不为任何外在事物为目的,因此他们是自由的,他们能够主动的控制自身而不受外界所带来的任何“趋利性”影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要想实现其理想,就需要充分尊重这样的师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自由,不去戴上任何束缚他们思想主张的枷锁。哪怕有这样的“趋利性”因素影响,也是基于师生们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如果将这样的师生捆绑在功利性的目的上而不能确保他们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那么大学的本质就会瓦解冰消。因为这样所谓的大学根本没有源生教育意义的发生,大学教师不能做到源生和次生的统一,学生也不能从次生教育者转化为源生教育者,此时的大学只是某种次生知识传递的场所。

四、大学的价值取向

从“应然”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组织。需要我们从大学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把握,从大学内部来看大学是以传递知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从外部看,大学具有引导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并从道德精神上修正人类行为的责任,对全人类整体素质改善与提高、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具有无以取之的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大学的这一组织属性决定了大学必须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而大学理想主义的本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崇真、向善、求美和务实。然而遗憾的是,在面临生存发展和利益诱惑的诸多挑战中,当前我国一些大学暴露出了诸如日益世俗化、市场化、官僚化、庸俗化,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批评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折射出当前大学最深层的危机,即大学本质属性的错位。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的四大职能是: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在发挥大学的职能前,我们首先需要基于大学本质的前提下明确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是大学发展之根基,也是大学奋斗方向之所在。大学职能的发挥始于其目标设计。科学的定位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宏伟蓝图的构想,更是大学具体运行时不可或缺的理性指导。个人认为,大学的发展使命主要是两点:一是教学,二是科研。当然,这两者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大学通过教学与科研来实现知识传授和培养人才的目的,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成果来满足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此外,大学的理念,它是一个“应然”的概念,是关于人们对于大学本体的基本看法,渗透了人们对于大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求。睢依凡教授认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意义在于从大学的本质出发,在认识大学价值的基础上坚守大学的价值。他谈到:大学理念对大学办学治校而言具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使大学里的每个个体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在此基础上,使大学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大学理念的形成不仅对大学办学治校的价值选择和思维定势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贯穿其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个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大学的发展,当前大学的价值更像是一种社会整合的作用,在大学这个机构中,通过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能靠眼前的办学激情做出违背自身办学理念的行为。大学若忘却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只能是物质的存在而不有精神的支撑和信仰的引领,因此不会也不可能担负好民族和人类社会的责任。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薛忠祥.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发展特点、理念特征[J].民族教育研究,2016(04).

[3]睢依凡.理性捍卫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梁好(1993-),男,汉族,湖南石门人,教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办学价值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