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一手硬“绝活”奉献青春守海防
——浙江省玉环市坎门女子民兵哨所侧记

2017-12-05 06:19王俊召蒋慧君
国防 2017年7期
关键词:玉环海防哨所

本刊特约记者 李 宝 王俊召 蒋慧君

国防记者走边关

练就一手硬“绝活”奉献青春守海防
——浙江省玉环市坎门女子民兵哨所侧记

本刊特约记者 李 宝 王俊召 蒋慧君

有这么一支队伍,每天面朝大海,守望天空,日日夜夜固守一方,用青春和热血,在东海之滨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海防之歌。她们,就是浙江省玉环市坎门女子民兵哨所的姑娘们。日前,我们慕名走进了哨所,与姑娘们来了个“面对面”的近距离接触。聆听她们的故事,了解哨所的昔往今来。

光辉历程 民兵哨所的昔往今来

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哨所,位于乐清湾入口处北岸——玉环市坎门街道狗仔尾山上,地理位置显要,观察视野开阔。当我们走进哨所时,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哨所”金色大字跃入眼帘。

身着迷彩服的姑娘们早已在门前等候,英姿飒爽,青春阳光。在她们坚毅的脸庞上,有着超越同龄人的内敛与沉稳。身材纤长的副哨长季童童笑脸相迎,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哨所的基本情况。

“始建于1990年的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哨所,是玉环市唯一的民兵海防哨所。当年建哨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近海海域及空中的监控力度。”建哨27年来,历任哨员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担负观察、巡逻、警戒等任务。她们熟悉哨所周边地形,掌握各种军事技能;在训练、演练、观察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新跨越。在她们的努力下,如今该哨所全面建设成效显著。

季童童的脸庞因激动而微微泛红,“我们哨所先后7次在浙江省民兵哨所业务考核中夺冠,多次被原南京军区和浙江省军区评为‘先进民兵执勤哨所’”。由此,该哨所曾被誉为“东海第一哨”。有30多位将军和党政军各级领导来哨所视察指导工作,还多次受到军地各级相关部门的表彰。目前,坎门女子民兵哨所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见证海防历史,传承英雄精神。坎门女子民兵哨所,多年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有志向、有抱负的女青年。建哨至今,已有90多名姑娘在这里值守,历经9任哨长。先后有10多名哨员从这里走向军营,圆了自己的军旅梦。

这其中还有段小插曲,当年已被任命为副哨长的李莉应征入伍,退伍后又一次申请入哨,凭着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哨长。再度回归,她的海防情结愈加浓厚。跟李莉经历相似的,还有现任哨长王敏。从哨员走向军营,之后再回哨所升任哨长职位。在历任哨长中,苏雪平、苏丹英、李莉等3位哨长退哨后转战乡镇(街道)武装部,以专武干部的身份,继续坚守在人民武装战线上。

苦练技能 掌握一手看家本领

坎门女子民兵哨所,是玉环市人武部下属的一支战备执勤小分队,依据上级下发的《民兵战备工作规定》,担负着海上侦察和监视任务。

哨所制高点,那个有着红色外沿的圆形岗亭,便是哨员们执勤观察的地方。亭内配备了用于海防侦察、监视等专业设备。通过工作台的屏幕,可清晰监控当面海域情况。每天有2名哨员在此观察、执勤,检查设备运行情况,记录海面情况。

在堤坝上巡逻

观察记录海面情况

说话间,季童童已俯下身子,熟练地调整好望远镜的角度,瞬间就进入工作状态。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的考勤登记簿、值班登记簿、海防观察登记簿,便是哨员履行海面监控职责的最好见证。

平日里,姑娘们狠下苦功,认真学习《海上民兵侦察常识》,熟记空中目标识别、海上目标识别和各国机徽国旗,能分辨出100多种外籍舰船,练就一双过硬的“眼功”。

“一眼明、一口清”,既是她们的看家本领,也是初来哨员的追求目标。季童童说:“只要有船舶进入这片海域,我们便能准确判断它们来自哪个国家。一旦有情况发生,我们便会在第一时间上报市人武部值班室,竭尽全力为上级军事机关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有一种奉献叫坚守。这种坚守,是远离城乡热闹氛围和亲人朋友温情的职业坚持,是甘于寂寞、守望和平的家国情怀。在举国欢庆、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她们依然睁亮双眼,全时制、全时空、全方位地守望着这片海空。

季童童和哨员潘华玲,已经连续3年的除夕都在值勤岗位上度过。当我们问起她们在哨所过年的心情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在哨所里与姐妹们一起过年也很开心。作为哨所的民兵,站岗执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啊,正是有了姑娘们的坚守和奉献,才有了坎门海防工作的新成就。

市人武部组织开展队列训练

在任期将满就要离开哨所之际,潘华玲说道:“哨所,是我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深爱这身绿军装。离开和姐妹们工作、生活了3年的地方,心中满怀不舍和依恋。”话语间,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奉献青春 献身国防守卫海疆

虽然当的是哨所民兵,但姑娘们早已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们的生活作息制度,完全按照军事化标准来执行。每天清晨6点,在急促的哨声中起床,开始了一天的训练和执勤任务;晚上6点之后,进入值班模式。4人1组分批值班,24小时持续在岗。每逢星期一、三、五早上,按照《民兵军事训练大纲》要求,认真展开队列和体能训练。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每天必练的爬岛礁、跑海堤、冲沙滩,姑娘们从未间断过。风吹、日晒、雨淋,日积月累地持续,曾经白皙娇嫩的脸庞,已被健康的“小麦色”替代;纤细的小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单调且乏味的高强度军事训练,非但没有让姑娘们退缩,反倒激发起她们的坚韧毅力,促使她们从稚嫩走向成熟。

姑娘们表示,要继续发扬“英雄基干民兵营”和“十二女将”的拼搏精神,沿着先辈的光荣足迹,扎根哨所苦练技能,为海防事业奉献青春。话语坚定,掷地有声。在姑娘们洋溢着青春的脸庞上,我们看到的是自豪和骄傲。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是从整理内务开始。每星期二、四,是全哨整理内务的时间。

每位新哨员入哨时,首先练习的是——叠被子。在哨长的指导下,姑娘们不断练习,掌握了叠被的手法和要领,终于把被子叠成了棱角分明的“豆腐块”。从姑娘们的宿舍前经过,叠得方方正正的绿色“豆腐块”,整齐地摆放在床头,显得尤为“亮眼”。

业余时间,姑娘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读书看报,练字画画;打扫庭院,整理花草。打球、下棋、瑜伽、茶道……一日三餐,每位哨员轮流主厨,个个烧得一手好菜。

坎门街道武装部副部长陈旭红颇为自豪地说:“我们哨所的姑娘,个个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将来是文武双全、贤妻良母的最佳人选!”

是啊,经过全方面培养并健康成长的姑娘,可谓“千里挑一”。放眼哨所,正规的执勤、训练、学习、娱乐、生活方式已逐步形成,良好的秩序已蔚然成风。

服务社会 助力地方各项工作

女民兵在哨所过春节

女民兵被评为“感动玉环人物”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在开展“五水”共治、消防安全检查和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女子民兵哨所也发挥着模范作用。配合地方政府,助力“我爱我家”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穿上“红马甲”变身志愿者,参与坎门街道“我爱我家·绿色21天”垃圾分类活动,在美化辖区生活环境方面做贡献;配合辖区派出所和综治办,开展出租房、旅馆等管理巡查和军警民联防巡逻,查找安全隐患,推进平安辖区建设;协助街道消防工作站,对辖区内的消防规范常用数据进行梳理,弥补安全管理不足。2017年4月,积极配合玉环市人武部开展的“国防教育暨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向坎门中学学生宣传征兵政策,辅助现场咨询。

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军民共建和双拥工作,姑娘们精心编排歌舞节目《军中姐妹》。现代女军人的豪迈与洒脱,被姑娘们诠释得极为精彩,成了哨所的保留节目。目前,她们还准备组建腰鼓队、手鼓队,在每年一度的“送新兵迎老兵”晚会上,营造热烈的宣传氛围,展现女民兵的英姿与风采。

坎门东沙渔村,作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近年来游人如织,知名度倍增。为更好地服务景区,姑娘们在熟练讲解“英雄基干民兵营”营史展览馆光辉历史的基础上,步入东沙景区兼职导游之列。为此,她们努力熟悉各景点的讲解词,尤其是海防历史展示馆区块,她们更是熟稔于心,讲解那段烽火岁月尤为得心应手,使游客们在参观“古村落”的同时,还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及海防文化教育。

站在哨所二楼走廊上举目远眺,海面辽阔,水天一色。一排排浪花随波荡漾,不知疲倦地追逐着、翻转着。

辅导学生学习英雄事迹

哨员郭薇笑着说:“我们每天‘面朝大海’,虽没有诗意般的‘春花秋月’,但这里却可以实现人生的梦想,我们愿为海防事业奉献青春年华。”

朴实无华的言语,道出了姑娘们的心声。是啊,正值豆蔻年华,她们却毅然放弃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每天与望远镜做伴,与海风碧浪为伍。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炼。她们用坚定的信念、激昂的青春,诠释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成为海防队伍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哨所内的“望海亭”上写着,“尽职责为坚固国防做贡献,尽义务为英雄营旗添光彩”,这不正是姑娘们哨所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岁月荏苒,转眼又到新旧交替之时。2017年4月,随着潘华玲等老哨员离岗退哨,新一代哨员相继接替。

陈旭红副部长表示,新哨员陆续到岗,姑娘们参加了3个月的封闭式集训,科目涉及内务、队列、业务培训等。“就是要打磨新哨员意志品格,不经历摔打锤炼,怎能成为业务与体能皆优的优秀哨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支英姿飒爽、充满朝气的巾帼哨员将出现在坎门哨所,成为祖国海防线上的新生力量。

是啊,正是有了一任又一任哨员的传承和接力,才源源不断地为女子民兵哨所增光添彩。在新的征途上,姑娘们将继续高举“东海第一哨,英雄后来人”这面旗帜,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为保护海防安全和社会稳定披肝沥胆、砥砺前行,奋力谱写强国强军的海防新篇章。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玉环海防哨所
海防导弹武器系统“明星”盛装出席航展
张玉环的无罪之路
9778天与2234万元
聚焦张玉环冤案
走向深蓝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夫妻哨
夫妻哨
詹娘舍的三位“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