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着力重建重构重塑
——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最高军事学府

2017-12-05 10:23罗金沐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国防大学名师人才

文/罗金沐

国防大学着力重建重构重塑
——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最高军事学府

文/罗金沐

2017年7月19日,在国防大学历史上永久铭刻!习近平主席亲自决策组建新的国防大学,向国防大学授旗并致训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亲临国防大学视察指导并作重要指示。该校党委始终牢记习主席殷殷重托,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出来,在深化改革加速转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是一所有着传奇色彩的学校!

国防大学被誉为将军的摇篮,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自1927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工农革命军教导队以来,国防大学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一路走来,始终秉承抗大精神办学,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栋梁。如今,新调整组建的国防大学正向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迈进——

坚持政治建校——把讲政治作为办学治校之魂

走进国防大学的大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两排鎏金大字首先映入眼帘,那遒劲有力的字体,饱经沧桑中凝聚着一股令人特有的精气神。

这是当年毛泽东为抗大亲自制定的“三句话”“八个字”教育方针和校训,最核心的就是坚定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担当能打胜仗的育才使命,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它既凝练了抗大办学治校理念、哺将育英标准,也是国防大学的精神基因和血脉灵魂。

从抗大一路走来,国防大学始终传承着红大抗大血脉,毫不动摇坚持把政治建校摆在首位。今天,作为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作为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培养建军治军领导骨干的基地,国防大学坚持在政治上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始终按照习主席重要指示要求,把铸魂育人作为首要职责和第一位任务。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下大力培养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立场特别坚定的优秀人才,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诚于党的人手里。

旗帜就是灵魂,旗帜就是方向。

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学校把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旗帜高高举起,在各种复杂环境和伟大斗争考验中知所趋赴,坚定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行。

5年来,国防大学紧紧围绕举旗铸魂,全面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建设。运用多种形式手段,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学员对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悟,深入抓好主题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教育,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四个意识”得到牢固确立,“三个维护”成为全校同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学校主要领导亲自为全校做“坚定自觉地维护核心、听从指挥”集中教育辅导,各军级单位党委书记上党课成为常态,思想引领、思想教育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融入工作、融入生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衔接推进,坚实落地。纠治“四风”越来越严、越来越细,红山口新风正气扑面而来。

学校党委清醒地认识到,国防大学是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培养对党赤胆忠诚领导干部的军中党校。学校注重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党性修养放在首位,使学员学习的过程成为思想提纯、灵魂回炉的过程。

坚持教研立校——突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2016年春,国防大学第46期指挥员班开班,近200名来自各战区、各军兵种和军委机关的军师职干部走进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

这是军队改革部署展开后国防大学首批 “指挥员班”学员,也是首次区分为“联合作战指挥”与“领导管理与指挥”两个专业分班施教。

自46期始,国防大学由向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聚焦”转向“突出”。按照一切以提高作战指挥能力为根本目的,一切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根本标准,扭住制约联合作战指挥的矛盾和问题寻求突破意图,选拔的学员构成更全面,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及诸多兵种。

这是国防大学突出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强军的瓶颈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院校,院校的要害是教学。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人才强军战略,国防大学坚持未来仗怎么打、部队应该怎么训,教学内容就怎么改,不断设计开发新课程,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突出出来,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步伐蹄急步稳。

瞄准把国防大学建设成为站在时代前沿、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我军特色的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校党委形成概括了新的办学思想,拓展了学校基本职能,明确了改革思路原则,提出了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信息化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从严治校、研究生教育和对外培训等六大改革任务……

经过近三年探索实践,改革强校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带动了学校各项建设创新发展。随着一份份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教学科研质量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服务保证中心工作的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几年间,新增与联合作战密切相关的若干新兴学科,构建起以联合作战能力生成为核心的人才素质模型和教学体系。为让学员学到最管用的本领,他们以指挥员班为突破口,设置军事主干课程,每个领域教学都大幅度创新,形成了全新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下功夫办好战略班、指挥员班等重点班次,新开高级领率机关班、超前参谋班数百个班次,培训学员上万名。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119人。包括省部级、厅局级班等在内,共开设国防教育班次数十个,培训了3000多名地方高中级领导干部,是前5年的4.6倍。

不仅如此,国防大学还深度推进科研创新。

2010年,学校党委第一次颁发关于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的意见,提出了构建战略智库、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创新人才团队、把军事理论创新作为党委工程等思想和要求。

2014年,学校又出台深化科研改革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战略咨询研究小组”,经常赴各战略方向进行对策性研究;每年设立6到10项重大专项课题,校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开展课题攻关。

2015年11月,国防大学被列入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家综合性智库之一。学校瞄准“打造国家级战略智库”这一目标,面向军事创新前沿,学校拓展深化决策咨询研究,搭建大团队协同式研究平台,主动对接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上报各类咨询报告300余份;共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600余项、学员课题1200余项,获国家和军队级科研奖励60余项,数质量均实现历史性跃升。学校正成为国际的、战略的国防大学,成为国家和军队新型战略智库。

20世纪末,钱学森曾提出:我军未来的师长、军长都应是硕士、博士。国防大学自1985年重新组建以来,全军4200多名研究生在这里砥砺成长,涌现出我军第一个博士集团军政委、第一个硕士师长、第一个博士舰长……

坚持人才兴校——千方百计锻造名师名家

“军官的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这是国防大学的前身军事学院校长刘伯承元帅的一句名言。

2016年,围绕“艰巨的战争准备”,一场规模罕见、持续9个月的教学大比武在国防大学举行。

学校正式出台1号文件,对教学大比武进行专题部署。

这场比武无论是规模、形式还是效果,足以载入国防大学乃至我军军事教育发展的史册。

国防大学55岁以下的教研人员全部参加,选手多达数百人,各级在初赛、复赛、决赛3个阶段共举办大小赛事数十场。

此次比武,在学校上下兴起了一股研究作战问题的热潮,催生了一批高水准的教研成果,锤炼了一批钻打仗、教打仗的名师。

名师支撑名校,名校必有名师。

历史上的抗大与三大学院的讲坛上,可谓光芒闪耀: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刘少奇、陈云、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左权、杨尚昆等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都曾亲临授课;一批蜚声社会的学术大家也名列其中,如被誉为“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新文字学家徐特立,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前进”的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理论家和中共党史专家何干之,等等。

秉承了红大、抗大和军事学院优良传统,在强军兴军征程中,学校强力推进名师立校、名师立学、名师立教,努力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师,带出一批会打仗的高徒。

2014年10月15日,在“名师工作室”揭牌仪式上,国家安全战略专家王宝付、国防经济专家姜鲁鸣,接过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牌匾,成为继金一南、徐焰、张彬之后新一批“名师工作室”的“掌门人”。

着眼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需要,他们不断把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锻炼向国际化、社会化、实践化延伸,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辐射和指导作用,为军队人才建设、军事理论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目前,学校正以“名师工作室”为标志,以杰出教授为龙头,以杰出中青年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以优秀中青年教研骨干、教研人才“新苗”为基础,打造“六个层次人才”梯次递进的新型培养体系,一大批后起之秀雄姿英发,脱颖而出。

如今的国防大学,可谓英才辈出、人才济济。有15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08人获国家、军队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央直接联系掌握的专家就有9人。涌现出金一南、徐焰、张彬、王宝付、姜鲁鸣、乔良等名师名家,还有孟祥青、徐辉、李莉、舒健等一批骨干人才,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兵棋研发团队等优秀教研群体。

“‘钱学森之问’,问的不是一般人才,而是杰出人才,尤其是大师级人才。”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感叹:“作为红大、抗大的历史传人,肩负重大的使命任务,决定了我们要出更多的名师、名家和名将。”

坚持从严治校——树立最高军事学府良好形象

治军之道,要在得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历来是我党我军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继承和发扬抗大优良校风学风,狠抓政治上铸魂育人,牢固筑起信仰高地、精神高峰。

“学校在变,学员在变,新校风、新教风、新学风。”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到国防大学上学的高中级干部学员的切身体会。

学风连着作风。高中级干部作风学风的转变,既得益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军正风肃纪的显著成效,也离不开国防大学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种种努力。

近年来,学校把落实习主席关于作风建设的要求作为校风建设的“生命工程”,突出抓好高中级干部学员教育管理,连续7年出台1号文件,持续加大严教、严学、严考、严管力度,从严治校贯穿办学育人全程,大力培育以严著称的学风校风,倡导摒弃浮躁、潜心向学、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治学态度,培塑艰苦奋斗、知荣明耻的良好风气,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国防大学要求这些高中级领导学员入校首先实现 “三个转变”:即从工作到学习的转变,从部队生活到学校生活的转变,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学员的转变,当好“普通学员、普通党员、普通一兵”。

开学典礼不到40分钟,85周年校庆无庆典……不尚空谈,不走形式,把全部心思用在学习和研究打仗上,在国防大学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风气环境。一些学员坦言,越是高中级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越要在行为、纪律、作风上严格。学校的风气怎么样,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部队作风也会产生辐射影响。

凭海狂澜观潮生,跳出一隅看世界。

“周一晚上选修课、周四晚上‘战争影视厅’、周五学术报告和周六讲坛,学习内容多,知识含量大,教学转换节奏快。上完大课,还要赶紧阅读辅导教材,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连周末都排上了学习日程。应酬没了,事务减了,内心静了,思考多了,钻研打仗、刻苦学习真正成为了大家的生活常态。”这是党的十八大后来国防大学上学的高中级干部学员的共识。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有学员说,这是教打仗的课堂,更是炼作风的“熔炉”。每当大家齐唱这首慷慨激昂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时,心灵总会随之净化,精神总会为之一振。

从井冈山麓,延安窑洞到百望山下;从红军军官教导队,到长征中的“干部团”;从延安时期的抗大,到解放军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90年来,他们始终秉承着抗大精神来办学,沿着人民军队前进足迹一路走来,成为我国我军的人才高地、学术高地和精神高地。

今天,国防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好“红大抗大”精神,育英才铸军魂,在迎接新的挑战中实现新的跨越,在新的机遇中续写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方 莉

猜你喜欢
国防大学名师人才
初·名师 施建东
人才云
名师风采
名师直播课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