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之巅的战斗堡垒

2017-12-05 10:23翁骏张鹤孙鹏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油机雷达站连队

文/翁骏 张鹤 孙鹏

高山之巅的战斗堡垒

文/翁骏 张鹤 孙鹏

9月初的鄂西山区连日阴雨,雾气弥漫,记者走进巴山深处的巴东雷达站,刚到站就赶上一场战斗演练。警报响起,战斗打响!只见雷达在云雾间飞旋,操纵、报务、油机等各专业人员冲向战位,迅速进入一等战斗值班状态。

方舱内气氛凝重,信息流交织暗涌。屏显稳定跟踪,目标向雷达网某区域方向突围,其超低空突防蓄意明显,近了,更近了。突然,“敌机”释放强电子干扰,信号源淹没在杂波中。“目标将从XX点方向进入,请密切跟踪监视。”“迅速判明干扰种类,采取反干扰措施!”一道道指令发出,“敌机”回波重现,被牢牢锁定。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作为祖国的千里眼,官兵们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捕捉荧光屏上的每一个“目标”,为上级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情报。这是习主席“三个要过硬”战略要求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是内化为官兵灵魂和血脉的具体体现。都说基层党支部是坚强的战斗堡垒,这种战斗性到底从哪来?面对新的形势应该怎么建?

战斗堡垒的“红色磁场”

身在巴东雷达站,就与战斗为伴。46年的站史,也是一部“战斗史”。盘山公路还未修通前,这里每年冬天大雪封山,最低温度达-10℃。由于海拔高,湿气重,连队不少官兵患有关节炎、湿疹等慢性病。

一次,该站担负重大雷达情报保障任务,一号班要24小时值班,一日三餐都得靠战士们送上山,晚上天气又冷又潮,虽然穿上了厚厚的棉大衣,生起了火炉,但大伙还是冻得直打哆嗦。油机班长卢运全对油机不放心,索性把床搬进了油机库房,在里面一住就是10多天,导致本来已患有风湿的右腿积了水,在镇上的医院躺了10天才有所好转。从那以后,卢运全的右腿每天要贴两片膏药。

雷达站地处高山,周边地形复杂,为了提升连队战训水平,站长焦战涛带领训练骨干建成了全旅第一个实战化训练战勤研究室。置身其中,只见沙盘内兵器、地貌、空域等战情要素齐全,各类飞机模型整齐排列、飞机性能参数跃然眼前,实战化训练的气息扑面而来。小小的战勤研究室,成为官兵开展实战化训练的有力平台。

平时苦练本领,战时动若风发。

“2011年8月的一天,正在担负二等战斗值班任务的我站操纵员伍文,突然发现……”盛夏时节,在巴东雷达站雷达方舱内,操纵员游高龙指着雷达荧屏,向跟班见学的新兵姜志航、许昕楷等人讲述曾在该站发生的经典战例,勉励他们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尽早“单放”,也要强化岗位认识,把“小小操纵员,连着司令员”这句话牢记于心。

警惕、坚韧、优质,是雷达兵精神。虽然事隔多年,如今已经提干的操纵员伍文记忆犹新:“当时,该批目标位于责任区外,我作为操纵员,从目标高度、航向等方面,判定该批目标存在异常,并立刻向站指挥员报告。”战机稍纵即逝,经上报旅指挥所查证后,该批目标属“三无”空情目标。旅指挥所立即按不明空情上报,命令其他雷达站相继转进跟踪,并成功保障引导我机升空查证。

四级军士长、操纵员马安洋聊起战备值班,显得有些严肃。他眼里的 “优质”,不是一天两天雷达情报合格率达到100%,而是十年如一日的稳定、无差错。马安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10余年了,没有发生一起战备差错,在该站官兵眼中,提到“优质”,往往第一个就会想起他。

和马安洋一样,普福、李晓东、金成等人都是“身怀绝技”的老班长。普福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在一次参加某演习任务过程中,创造了连续39个小时不间断值班的纪录;李晓东是该站有名的“四会教练员”,站里有许多年轻的“一号班”成员,都是他带出来的;多年一道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让金成对他的“老伙计”、某型油机感情颇深,每次休假或在外执行任务时,他与连队官兵通话的过程中,总会关切的询问,油机最近怎么样,有没有出什么问题。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和官兵的精心呵护,让“老伙计”再多坚持几年,争取比自己更晚“退伍”。

山上本无堡垒。人扎了根,堡垒就立了起来。

如今,这座立于高山之巅的战斗堡垒,正释放着强大的“红色磁场”,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主动申请到雷达站服役。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

“今天你学习了吗?今天你训练了吗?今天你进步了吗?”在巴东雷达站,模拟训练室门上贴着这三个问句,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位于海拔近2000米的高山之巅,这个站连续27年保持雷达情报合格率100%,连续5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一连串成绩的背后,不光有汗水,还有紧贴实战训练拓宽思路的途径方法。

有一年,该站保障某重要空情时,因设备老旧,雷达捕捉空情几度“延时发现”,幸好特情处置方案完善,官兵齐上阵共同补救,才勉强完成了这次任务。事后,他们在反思中,普遍谈到:类似的实战化训练也曾开展过,但大家都是盯着问题解决问题,并没有从战法训法上找原因、求突破。

很快,“讲武堂”应运而生。一开始,由干部骨干结合部队实际和下步任务特点,设置贴合自我的训练进度,轮流备课授课。后来,越来越多的官兵尝到了“甜头”,部分官兵甚至自发成立课题研究小组,集智攻关,与大家分享理论成果。

如今,这个“讲武堂”已经连续举办130多期了,内容从原先的特异情处置、雷达排故等雷达兵单方面的知识,延伸到航空兵、地空导弹兵、电子对抗兵等多个兵种、成体系的战法训法研究。登台授课的不光有连队干部、业务骨干,也有许多“初出茅庐”却对某一作战领域颇有心得的下士、义务兵。

“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站长焦战涛随手拿出一名战士的军事训练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训练笔记,让这个薄薄的小本显得沉甸甸的。近三年来,该站被全旅转发推广的实战化训练意见建议、经验成果就多达10余条,在连队官兵眼中,会学习和会训练,几乎划上了等号。

雪中奔向战位

理念一变天地宽。去年,该站官兵在旅机关的指导下,根据区内地形地貌、兵器性能参数等资料,按照比例尺,自主研制了用于实战化训练的沙盘,在此基础之上,建成了全旅首个实战化训练战勤研究室,并将“讲武堂”从教室搬到这里,实战化训练、战法训法研究有了仿真平台,教学水平更上台阶。

在巴东雷达站的阅览室内,上级配发的三个立式书柜,整整齐齐摆放着千余本书。不大的屋子里,满满当当坐着10余名渴求知识的官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标语无声更显力量。战士高达焕和通旭龙已经记不大清楚,有多少个周末,他们选择到阅览室读书,通过这种方式放松身心了。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官兵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对读书看报等活动,兴趣的确大不如前。”四级军士长、油机技师熊庆翔一路见证了阅览室这10多年来的“人来人往”,感慨颇深。

“可这几年,阅览室又‘火’了!”翻开“图书借阅登记表”,仅上半年,每名官兵都至少借阅过3本以上的图书,《超限战》《刀锋》《激战上甘岭》《资治通鉴》等10多本图书,是官兵借阅频率最高的。

缘何一度备受冷落的图书,如今成了“香饽饽”?指导员俞梦溪上任不久,曾在连队搞过一个调查:过去的一年里,你阅读过几本图书,请推荐一本,并谈谈理由。结果显示,62.7%的官兵过去一年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30.5%的官兵只读了一本书,只有不到10%的官兵读过一本以上的书,并且给出了推荐书目及理由。

连队阅览室是驻地图书馆流动服务点,书籍更新的速度并不慢;连队落实“三个半小时”制度雷打不动,每周还专门留出时间给官兵读书看报,为啥官兵不爱看书?这引起了俞梦溪的思考。

在与多名官兵深入交谈后,俞梦溪发现,如今官兵偏好浅阅读,依托移动互联网,追求“短、平、快”,对耗时长、读起来吃力的“大块头”普遍兴趣不大。然而,“碎片化”的知识如同零食,系统、深入的知识,才是主食,倘若长期“偏食”“挑食”,大部分官兵就会“营养不良”。

很快,一场以“读书兴连”为目的的系列读书看报活动在该连兴起。由指导员俞梦溪率先开讲的“抗日战争那些事儿”“解放战争那些事儿”读书交流会场场火爆;依托“三个半小时”,举办“精彩十分钟”系列读书故事会活动,人人上台,播放精心准备的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为大家讲述从书中领略到的精彩故事;参照《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设置,利用每周文体活动时间,举办“与高山云海的对话”读书听书会,官兵登台,为大家朗读自身感触最深的章节、篇目。多措并举,就此点燃了官兵读书品书的热情。

紧盯空情

“仅有一个方向……最昏暗的地方也变得明亮……”晚饭后,巴东雷达站的俱乐部,几名战士正在加紧排练节目。

这是连队“山之峰”电声乐队,平时官兵自娱自乐,重大节日就组织一个小型演唱会。吉他、贝斯、架子鼓,一应俱全。

主唱李晓东,从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原本是带着成为一名“文艺兵”的梦想入了伍,没想到却“稀里糊涂”地被分到了雷达部队,成为了一名雷达兵。原本以为离梦想越来越远的他,却在高山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2012年,机关为连队配发了音乐器材,连队党支部决定组建乐队,并推荐李晓东任乐队队长。没想到,“舞台”成就了一个人。李晓东从此工作兢兢业业,业务能力也突飞猛进,平时一有时间就用在乐队排练上。短短一个多月后,“山之峰”乐队带着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官兵面前,赢得了战友们的阵阵掌声,从此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技艺越来越专业。他们不但改编了《当那一天来临》《我的祖国》等一大批红色经典歌曲,还多次参加上级机关、地方友邻单位的文艺演出,在驻地也有了小小名气。

“没有成为文艺兵,我一点也不后悔。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学到了更多知识,不但能玩音乐,还懂雷达、会管理,感觉比以前更加充实了。”李晓东笑着说。

在该站“文体之星”群像里,像李晓东一样具备闪光点的官兵不在少数。连队党支部充分调动每一名官兵的积极性,发掘每一处闪光点,让大家都参与到整个连队的文化建设中来,逐步孕育并形成了以“兵”“冰”“斌”“彬”“宾”“镔”“缤”“玢”为主体的“兵之韵”文化。他们曲自己谱、词自己填、字自己写、画自己画、歌自己唱,在营院打造出一块“自主文化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官兵们不但自己创作了站歌《巴山之巅》,提炼总结了“志气要比山高、本事要比山高、境界要比山高”的站训,还形成了带有自身高山特色和自身特点的走廊文化、操场文化、安全文化、灯箱文化、窗帘文化、床头文化等“连队八大文化景观”。

你们的梦想,我们的底色

欢唱时刻

今年暑假,从驻地山村考出去的大学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大二学生雷坚文,回到家放下行李,就找出鲜红的荣誉证书一口气跑到雷达站,拿到国家奖学金的他,迫不及待地把这份喜悦分享给身着空军蓝的大哥哥。在雷坚文心中,是这群大哥哥们让他梦想成真。

从1997年开始,雷达站党支部积极参加空军党委“蓝天春蕾”计划,专门设立“蓝色贝雷”帮扶基金,每月定向资助3名特困生。而雷坚文就是他们帮扶中的一个孩子。

20载涓涓细流,20载春华秋实,在该站官兵的爱心接力下,先后有20名学生实现求学梦想,他们中有的坐在小学课堂里接受教育,还有的已经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关于未来,雷坚文在心里暗暗编织一个崭新的梦,他励志要像这群空军大哥哥一样,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身体力行帮助更多的人。他说,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梦,而是一个能把奋斗的青春与家国的明天糅合在一起的梦想,这世间没有比梦想更强大的力量了。

指导员俞梦溪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物质富裕了,精神层面更要跟上。作为方圆百里唯一的部队,我们不仅要守护好人民的生命财物,更要守护他们的梦想!”

清晨,嘹亮的国歌声响彻山谷,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驻地镇上的小学冉冉升起,组织升旗仪式的是雷达站官兵。

国旗下,那一抹空军蓝格外绚丽。在该站的《拥政爱民公约》里,2006年第一次出现“军营开放日”,2009年新增“国防教育日”。近10年来,雷达站官兵每月都要到小学升一次国旗、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每一次与孩子们的交流,他们都精心策划、悉心准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蓝色贝雷”帮扶对象吕美玲的家里,小姑娘翻着雷达站官兵送去的暑假读本磕磕巴巴地念着,也许一颗梦想的种子已然在她心底种下。

从吕美玲家出来,路遇一个农产品经销门市部,物品琳琅满目。见记者和雷达站官兵同行,店主讲起了官兵帮助自己致富的故事。

店主主要靠代销乡亲们的蔬菜维持生活,有一年萝卜丰收,原来说好收购菜的老板却突然跑路了。他没办法,只好找到雷达站问能不能买走一些,没想到,雷达站不仅买了蔬菜,还专门来到店里共商经营“大计”。

“他们教我在蔬菜采购的网络平台上推送信息,还给农产品拍好看的照片更新推送信息,大概一个月后,有县城的人专门来我这里,看我们的菜,当场签了采购一个季度的合同,当时的场景就像是做梦一样。”提及雷达站官兵,店主的言谈中似有说不完的恩情。

行走在小镇,风起云又落,雷达站红心向党、一心为民的好故事,处处可听见、时刻在记录。他们帮助驻地百姓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不是义务,却成了责任。

如果梦是有颜色的,那么在这高山之上,空军蓝一定是它的底色。★

责任编辑:王 前

猜你喜欢
油机雷达站连队
基于N-S方程的加油机对受油机气动干扰研究
分油机自动控制优化设计分析*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一二九团注重连队“两委”后备人才培养
一三〇团“民事连办”方便群众
移动油机发电物联网应用系统研究
基于CRUISE软件1.6L油机匹配某轻卡动力总成分析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雷达站
紫帽山雷达站防雷系统几个关键参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