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

2017-12-06 04:31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7年18期
关键词:技能大学职业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李 欢

“应用技术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长期以来,我国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及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职业教育“断头路”的问题一直存在。应用技术大学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它具有应用性、区域性和生源多样性等特征。目前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尚属于比较新的办学形式,其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近年来,随着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转型升级,应用技术大学陆续建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对准这一概念。

综观当前研究,有如下几个特点。从研究方法来看,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理论的建构,缺少实证性的研究,对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模式、机制建设及特点作一般性介绍的多,结合国情及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研究尤其是实践研究比较少;从研究层次来看,大多偏重于微观层面,缺少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相关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集中于教育学方向,缺乏多学科视角的研究;从研究深度来看,研究者多以个案为主,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性和本质要求缺乏深入研究,其做法对其他高职院校开展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不明显;从研究对象来看,学者们对普通本科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研究较多,对高职院校升级为应用型本科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对象聚焦于由高职院校升级而成的应用技术大学。

1 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根本——改革教育理念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办学类型,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培养高级技工、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大国工匠为目标。其次,在培养模式上要对接区域产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传承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工匠精神,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精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再次,在专业定位上,要突出重点专业,发挥优势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在此理念指导下对现有专业进行整体改善和提升,调整专业课程,使之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此外,配合专业调整及课程改革,为学生广泛建立校内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作为教育部正式批复的第一所由高职院校升级而成的应用技术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受到天津市的重点扶持。以该校为例,其在得到教育部的批复之后,在具体专业设置上进行了探索,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该校原有优势专业,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论证,最终确定飞行器制造工程、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等3个制造类专业为首批本科专业,并于2016年正式招生。

天津市2017年全市教育工作会指出,增加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数量,支持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在此精神指导下,该校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深入改革,认识到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不是基本知识的输入、不是基本课程要求而是基本能力的产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秉持着新型教育理念,设立与发展本科专业。2017年招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工艺美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物流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2018年招生金属材料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智能控制、财务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压缩高职专业,到2019年本科专业达到20个,高职专业压缩到30个左右。

2 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人才培养方案

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摆脱自身束缚、专业束缚和条件束缚,保证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通过毕业目标的达成,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而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学生培养的3大核心要素。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是科学的企业需求调研与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取决于教学方式和学生认知规律;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以实际工作为导向开发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技能要点。因此,系统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符合人才培养与认知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制定面向育人全周期的课程体系。

2.1 明确与毕业要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覆盖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将毕业要求达成任务分解成各个教学活动,建立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大纲,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体现复杂工程问题的一些特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具有独特性,侧重于对技术知识运用的强化,本质上不同于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及研究型本科培养的科研精英,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技术”。

在遵循应用技术人才发展规律前提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将其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按照“重实践、强基础、校企化、国际化、复合型”的原则,培养“懂设计、能制造、会维修、知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较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职业素养良好、善于协调沟通,能合理运用新方法和新工艺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国际化职业竞争能力,具有跨专业的职业执行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涵盖学习理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之外,人才培养目标在定位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培养和要求,在树立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的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对“工匠精神”的准确诠释和传承,实为一种职业素养的培育。需要强调的是,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上,学生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类和素质类技能证书,但不同的专业要求具有不同的职业资格。

2.2 面向育人全周期的课程体系

基于“重实践、强基础、校企化、国际化、复合型”的总原则,紧紧围绕“懂设计、能制造、会维修、知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剖析专业面向岗位群所需的核心技能与核心知识,同时,为了实施任务教学、项目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选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或典型工作项目,并将相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核心技能、核心知识合理纳入相应模块或项目课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化核心技能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重组后,共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基础技术技能实践模块”“技术理论课程”“综合技术技能实践项目”“企业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等5大类课程,形成面向育人全周期的课程体系。

2.3 “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及‘四年不断线’的企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选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或典型工作项目,并将相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模块课程、项目课程及“四年不断线”的企业实践,将核心技能、核心知识合理纳入相应模块或项目课程中,系统安排“岗位认知、企业实践、企业定制训练、毕业实习”等企业实践环节,着重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企业现场问题解决能力。结合企业真实的典型任务,在校内系统培育学生的基础技术理论、基础技术技能及综合技术技能,在企业通过“岗位认知、企业实践、企业定制训练、毕业实习”等系统的企业实践训练,深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现场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懂设计、能制造、会维修、知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3 培养方案的执行者——师资队伍

建立优秀教师激励制度,重点培养师德高尚、教学质量高、创新能力强、在本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教师,设定“教师名师”目标责任书,将教学名师的培育和选拔与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研立项、科研立项、教学成果科技成果评选等结合起来,积极为入选“教学名师计划”的教师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入选教师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争取更多教师成为市级和国家级的教学名师、教学团队。

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的带动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校教学团队与教学环境建设投入,遴选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强、教研成果丰富的专业带头人,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其组建教学团队,达到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成果的目的,全面提升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制订提升专兼职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明确达到“双师型”素质的培养途径及具体要求;修订完善师资队伍培训相关文件,制定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全面推进企业培训、国内学访和行业培训,每2年一个周期,确保专任老师全部参与培训。重点推进企业培训工作,加强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在确保企业实践效果显著前提下,鼓励教师考取更高等级资格证书。

建立“兼职教师和特聘教授人才库”和“师资校企联合提升机制”,加强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合作,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

总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一个摸索前进的时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改革转型成的应用技术大学,一定要探索出既符合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又要适应专业建设的发展之路。将深化教育理念改革,系统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深度融合,才能发展好应用技术大学,实现“制造大国”转型为“智造强国”。

猜你喜欢
技能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