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吻我,报之以痛

2017-12-06 06:21静庐
求学·素材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生育

静庐

【事件回顾】

2017年8月31日,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待产孕妇马某跳楼自杀,一尸两命。之后,医院发表声明称,院方之前已向产妇及其家属建议实施剖宫产,然而家属坚持选择顺产,并在《产妇住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表示希望顺产。医院发布声明后,很多人将矛头指向了家属,称“家属害死了产妇”,甚至有网友往“婆媳大战”的方面去诱导舆论。警方介入调查后了解到,医院产前手续完善、诊疗措施合理、抢救合规,但监护不到位,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不强。2017年9月9日,双方初步达成调解协议,院方对家属进行道歉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相关医护人员已被停职,家属不再接受任何采访……

观察:生育背后的博弈

这起产妇跳楼事件给女性群体带来了不小的情绪波动,“恐婚”“恐孕”一夜之间成了关键词,人们开始重新重视“生育”这个命题。

人们为什么生育?为了“延续香火”,也为了追求一种更完满的家庭生活,但生育背后的隐患也是巨大的。一朝分娩,十几二十年的養育,生育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这期间要处理多方关系。为了规避其中不可预知的损失,一些“低期望值”的青年群体也开始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当然,身处现代社会,儒家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地在很多家庭话语权掌控者的心中。绝大多数女性最终还是会选择面对生育这场生死之战,但她们也害怕自己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待产孕妇,害怕生育会将婚姻中自私的人性暴露出来。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袭,一些落后思想仍在老一辈中扎根,诸如重男轻女等,加之一些男性并没有分担家庭责任的意识,造成了保姆式婚姻、丧偶式育儿等现象,使得女性对婚姻的满意度降低,这无疑激化了家庭矛盾。从这点来说,生育对于女性也许就是一盘起点并不公平的赌局。

思考:回归生育价值观

尊重产妇个体,提高生育文明程度

针对这次的悲剧,医院和家属各有各的说法,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国内整个妇女群体的处境。有人说,在国内生孩子最无奈的一件事就是,家属有话语权,医院(及背后的卫生部医保局)有话语权,而生孩子的产妇本人却没有多少话语权。事件中有一个细节格外让人唏嘘:不管是院方还是产妇家属,都曾提到过“产妇由于疼痛难忍,两次走出分娩中心和家人说疼得不行”,还提到“产妇曾跪求剖宫产”。

我们应该思考悲剧发生的根源:分娩是女性自己的事,为什么不能尊重产妇本人的诉求?女性又该如何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死去的产妇,显然是一个在整个事件里毫无话语权的女人,即使生孩子的是她本人。一个女性首先得有对自己生命个体掌控的权利,才谈得上去承担其他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义务,因为生命高于一切规则、制度和伦理。生育本身是一件具有风险的事情,不应只有制度,更不能只有利益,应该充分尊重产妇的感受与选择。

十多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李银河曾对产妇生育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种生育文明。如今我们仍期待这个社会能够等来这种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为大,一切从人出发

其实,案件本身的争议点在于,产妇做剖宫手术是否必须要家属签字?这也是医院的老大难问题。早在2007年,孕妇李丽云因感冒在“丈夫”肖志军的陪同下去北京朝阳医院就诊,当时院方建议做剖宫产手术,肖志军一再拒绝签字,手术一直没有进行,最终导致孕妇死亡。

这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隐情”:大多数情况下,当医生和患者都认为需要做手术,但家属不愿意时,医生往往不会进行手术。为什么?因为每台手术都有风险,一旦出问题,医院将面临家属的指责,所以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医生都会尊重家属的意见。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判断机制在拖延马某剖宫产的过程中起了作用,那这起悲剧就不止与痛苦的产妇们有关了——一份授权委托书成了最大的权威,医生的专业判断却不能发挥作用,岂不本末倒置?

与其无休止地进行道德审判和情绪宣泄,不如尽快明确各方在这起悲剧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在生育价值观和行业规范上都做出应有的警醒。毕竟,生命为大,一切顾虑在逝去的生命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制度再好,都是死的,只有爱与悲悯,才能永恒。

老调:医患纠纷何时了,真相知多少

加快发展医疗事业,缓解医患矛盾

从此次事件来看,从业人员不足确实是我国妇产科的一大常态:妇产科的人手紧缺程度和儿科不相上下,助产护士只能巡回关照待产阶段的产妇,基本不可能进行一对一照顾。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口配备的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仅有2.06人,城市的数据是2.96人,而农村仅为1人。至2017年,中国医生缺口已达60万人次。

医师资源严重不足,一边是医生超负荷工作,一边是患者不满自己被挤压医治时间,双方言语稍有不客气,就可能为剑拔弩张的矛盾埋下隐患。僧多粥少,所以在普通患者眼中,医院就像是个搏命争夺医生关注与资源的战场。每个人都想心平气和地享受充足的医疗资源,却不由得被失态与焦虑绑架。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尽可能改善医师资源过少的现状。我们希望每一家医院都是给予病人最温柔的呵护的港湾,而非充斥戾气的场所。

面对舆论,需要清醒的理性分析

对于陕西榆林待产产妇跳楼事件的报道,先是各大新闻网站以社会新闻的描述方法,生成“丈夫拒绝妻子剖宫产要求,导致一尸两命”的家庭伦理剧;接着是各路义愤填膺的群众在朋友圈形成传播扩散;而后是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剧情又转变成“亡者家属与医院各执一词”的罗生门;再往后,医院拿出视频资料、书面资料以及警方的调查结果,又引发了“专业找碴”网友对可疑细节的猜想;接着,网络公知与专家登场,分别从“剖不剖”的专业角度和法律规范的角度来评判双方的责任与过失。众说纷纭,整个事件也越来越复杂。

在事件传播的过程中,产妇家属很快就被大众贴上“渣男”和“医闹”的标签;医院也被指责不尽责,提供的资料有造假嫌疑;公权部门的调查结果是自杀,却引发网络上各色“柯南”揪着“亡者没穿上衣”和窗台高度的疑点争论不止;各路专家叉腰指点法条规则的定义,却根本不顾及情景的现实性。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要理性地分析接收到的各种信息,辩证地去看问题,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对逝者的惋惜,对责任的追溯,对真相的追寻,公众舆论空前激辩的背后其实既是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悲鸣,也是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又一次群体判决。真相是什么,也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目光来检视真相。

链接:护士手写4页纸鼓励聋哑孕妇生产

2016年4月18日,怀孕39周的郑女士来到杭州市妇产科医院生产。然而,让助产护士王艳紧张的是,对方是一位聋哑人,无法用语言沟通,这给生產带来很多困难。王艳首先想到了手语翻译,但经过翻译,表达会有些偏差,王艳最终还是决定用写字的方式与产妇亲自沟通。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迎接宝宝的到来。我是手术室护士,我叫王艳。我们会为你和宝宝提供最好的护理服务。”王艳写下这句话,拿给郑女士看。郑女士看后抓着王艳的手,脸上紧张的表情终于舒缓了一些,露出了笑容。整个生产过程中,王艳每写一句就给郑女士看一眼,郑女士全程只要点头或者摇头就可以。

“宝宝六斤八两。他哭了,哭得很大声。”王艳第一时间“告诉”郑女士。

突然郑女士也哭了。王艳马上“问”她:“怎么哭了,是觉得疼吗?”郑女士摇摇头,王艳明白这是初为人母的喜悦,又马上写字安慰她:“不哭了,宝宝挺好的。你要开开心心的。咱们一切都顺利得很。”

22日,在医院结束生产的郑女士在家人的呵护下出院,出院前她又拿出这4页纸看了看。她用手语告诉家人,她十分感谢王艳护士,并要把这几页纸带回家一直珍藏。

书写:生命吻我,报之以痛

材料作文

2017年8月31日,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待产孕妇马某某跳楼自杀,一尸两命。各方众说纷纭,事件逐渐发酵。很快,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段子:“将来我女儿生孩子一定陪在旁边,揣着钱拿着刀,医生要钱就给,婆婆要拦就砍!”“我以后是当婆婆的人,攒着钱准备着:想顺产就顺产,想剖腹产就剖腹产,想请月嫂就请月嫂,想去月子中心就去月子中心。亲家母,请把刀放下!”

有人认为:本是人间悲剧,网民竟然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来表达关注。这是所谓“键盘侠”缺少人文关怀的体现。污蔑医生,臆想婆家与娘家的矛盾,不尊重逝者,实在是有失体统。

有人认为:仅仅是一两个网络段子,没有太大关系,批判的人太大惊小怪了。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猜你喜欢
生育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国家医保局: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
我国生育保险的立法需求
以流产非生育为由,不报销医疗费并扣工资对吗
二胎来了生育保险你不可不知的10件事
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
计划生育政策真的需要废除吗?
生育登记流程明确
生育二胎有生育津贴吗
你知道影响生育的5大元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