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鉴赏能力的建构

2017-12-08 00:42卞玉梅��
考试周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构建

卞玉梅��

摘要:小说阅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小说的解读浅尝辄止或很大程度上误读,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白小说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读不出小说之味。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分析,提高小说鉴赏能力,结合个人的教学实例本文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小说鉴赏;构建;小说特质;应试阅读

小说鑒赏能力的建构来自于小说阅读群体鉴赏能力的苍白及高考小说鉴赏题的流行。当下高考文学类作品的鉴赏由以前相对狭小的散文鉴赏向多元化发展。专家学者们充分认识到小说作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样式,有着极为深厚的阅读基础。因此,无论对于社会不同年龄结构的阅读群体还是已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高中学生,无论是一种文化的消遣,还是一种应试的能力,掌握或理解一些基本的小说鉴赏能力,应该是有益的。

现状如此,文学创作真正进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夜之间

借助某个平台成为作家。中国的作家数量居世界之冠,但作家的经历、学识、修养,最为重要的是良知与责任意识有着巨大的差异。于是,书摊书店推出的精美甚至给人强烈感官刺激的封面和标题,会让许多学者茫然。而优秀的作品可能淹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读者也对阅读的取舍左右为难。

一、 先要明白小说的特质

一部完整的小说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体。它应该由形而下的形象层面和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整合而成。而题材、情节、环境、人物、叙事方法、叙事语言等要素组成了形象层面,主题、情感、风格等组成了精神层面。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在这些要素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特质差异。

(一) 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是文学构成的上层建筑中相当重要的环节。作品思想的正确引领作用、深刻的反思特质同样使文学具备了统治者期盼完成的功利色彩。这两点于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益无害。然而当代小说中某些作家由于个人素养与品质的问题,使不少作品中出现了这样两个现象:一味迎合低幼庸俗的阅读状态;对历史、社会的极端不负责任,以失真而误导的娱乐消费态度完成个人财富的创造。显然“文化是一种消费”是进化的结果,也不可否认,创作的物质性追求可以甚至必然导致文化消费的繁盛。还可以说个人有创作自由、言说自由、选择自由、欣赏自由诸多的阅读权利,但文学的精神化功能完全被单纯的消费取代,是一个严峻的现状。

(二) 小说定义具有含蓄的特质。且说小说题材中一个重要的潮流——以底层叙事为例,无论是高中课本选录的《祝福》《孔乙己》等,还是当下作家葛水平的《连翘》、阎连科的《天宫图》、迟子建的《雾月牛栏》等作品,当代小说定义的含蓄丰富特质与传统小说相比,应该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代小说中的许多作品尤以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可以解读出这类作品的含蓄信息起码有两个,一是作品给予读者廉价欢乐的阅读享受心理,乃至在这样廉价的阅读状态中暂且忘记自我生存的尴尬,使众多阅读对象在消费许多无聊毫无价值的休闲时光中找到困窘生活中可以比照的对象,并以福贵、许三观的生存状态为参照物,有了聊以自慰的理由。这样的阅读说得可悲一点,恰恰是当下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的表现之一,教人安于现状、利于社会稳定。它与阅读《阿Q正传》时的哀思甚至是阅读过程中激起的反抗精神或受鲁迅小说定义影响而生发的革命意识有着明显的不同。二是这类作品对弱势群体的生存苦难及绝望的心理作出真实的展示,而展示是残酷的,有如没有了自尊却依然能看到苦难降临的主体。那种阅读中的恐慌焦虑、反感是主题定义深刻的表现。当代小说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后的诸多小说都给了我们这样不易觉察的痕迹。

二、 小说能力的建构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消费阅读状态,一个是具有功利性的应试阅读状态。

就一般阅读状态下的读者而言,其实要关注的只是阅读过程中的期待价值是否与理想的标准一致。显性的阅读期待是小说情节的紧张刺激或忧伤悲壮或快乐愉悦是否给予阅读个体在娱乐消费中的心理期待,个体关注的小说人物的命运结局是否与阅读预设保持一致。隐性的阅读期待则是小说能否完成。无法预示的天灾人祸如同雪上加霜般地使本已困窘不堪的苦难生活更加艰难,借小说叙述语言、叙事技巧等手段得以逼真的还原再现。再深刻一点,就是能生出以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作为阅读个体现实生活中的参照对象,从而获得比照的生活满足与为事业奋斗的阅读享受。说到底,具备了这样一些简单的能力,或者有了一些这样的阅读意识,个体的阅读素养可能会有一个提升。也能帮助读者在选择作品过程中作出物有所值的取向。

应试阅读状态下的小说鉴赏能力的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能力可以由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理解并在实践中理性完成。

(一) 解读小说的种种定义都离不开对情节的把握。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那么情节就应是小说的最重要元素。理解情节的能力指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小说情节的复述与概括能力。复述概括的方法由两个关键词组成,一是小说人物,二是人物完成的工作。如对《祝福》情节的概括,大致而作这样的概括。人物是祥林嫂,动作有出逃、到鲁镇、做佣人、抗嫁、撞桌子、亡夫、失子、到鲁镇遭弃、捐门槛、受斥被逐、死于祝福声中。如要复述则须插入自我选择的连接词即可。

2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沈从文的《边城》开始就交代了翠翠母亲的悲剧,主要是为写翠翠的性格及悲剧命运作铺垫。接着借助“端午节与傩送相见”、“梦摘虎耳草”、“独守渡船”等情节,翠翠的形象才逐渐成熟完善起来。翠翠身上似乎重复着与母亲相似的悲剧,但翠翠远比她母亲更坚强,更勇敢。她怀着希望与自己的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汪曾祺有一篇小说《鉴赏家》,汪老不厌其烦地在开头写主人公贩卖果子的经过,其用意就是以此表现叶三社会地位低下、为人善良、做事诚信、观察细致的性格特征。文后情节写叶三坚决不卖季陶民的真作并要求儿子把真作陪葬,恰恰是表现叶三对友情的珍重。endprint

3 情节还是解析小说主题与结构的钥匙。小说的深刻主题由情节的透视可得。依然以上述两篇小说为例,上文提到的汪曾祺笔下的两处情节,在解讀出人物性格的同时,还可以触及到小说结构知识。那就是使具备如此性格的叶三有了与画家季陶民交往的基础,有了叶三成为鉴赏家的真实理由。说到底就是为下午情节作了铺垫,埋了伏笔。阅读沈从文的小说情节构造的用心,我们不仅看到美好的人情人性,我们还要品味到作者寄予的对苗人的同情,希望旧中国受剥削的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使一个温暖的作品后面稳伏着很深的悲剧感。

(二) 解读小说的种种定义也离不开对主题情节的理解。教学过程中不可否认地存在这样的事实:分析作品主题时教师往往是以告知的方式来完成,学生获取分析主题的能力显得尤为局促。他们只能识记住某些学过的作品的主题内容,或具备类似作品的主题提取能力。而且,文学作品以小说形式出现时,主题分析能力必被考查。建构主题鉴赏能力的指向可作这样两点提醒:1.抓住主人公的身份特征。作品的人物身份的多重性决定小说主题的多样性。因为情节、人物、环境三者合力所指的就是主题,即对小说描绘的社会生活的最本质的反映,而人无疑是社会生活中的唯一主角。刘兆亮写过一篇《青岛啊青岛》的短篇小说:父亲是主人公的第一身份,抓住此点能够解读出的主题是人性的温暖、无私、责任等内容,同时,父亲还具有进城的民工这一身份,此点解读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命运的困厄与忧患,这应该是小说的另一主题。祥林嫂、孔乙己、翠翠等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大量小说人物,无一例外。只要扣住底层人物这张名片,小说主题指向学生自热能够领悟。2. 抓住作者。真正的作家是有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性的。创作过程中无疑寄托了作者的多种期待。其中一种与主题有关,那就是文字背后作者寄寓的对人物命运的态度,对社会的关注。依人性向善的心理就能解读出小说主题第二层面的意义。就如鲁迅的小说,主题鲜明指向唤起觉悟的意识、反抗的愿望、革命的精神。就如杨绛真心告白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对不幸的善良者命运的眷顾。就如刘兆亮,暗示出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妥善处理农民工的待遇问题。

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老师应以指导小说阅读为切入点来挖掘学生阅读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