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17-12-08 00:43常雪梅��
考试周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培养方法语感特征

常雪梅��

摘要:语感问题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开始备受重视,良好的语感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明确语感特征的基础上,对语感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特征;培养方法

一、 引言

语感,从广义上来说,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一种理解力和感受力。语文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小学语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注重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 语感的特征

(一) 直觉性

直觉,是一种不经大脑思考的、潜意识的思维过程,在语文学习中,语感体现为对语言文字做出的正确理解和判断。表面上大脑没经过思考就做出了判断,实际上,这种直觉是经过一系列加工的,在曾经漫长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一种语感图式。当外界信息与大脑中所储藏的图式吻合时,人们就会做出判断,表现为一种感知的直觉性。语感的直觉性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快速体会到作者的心境和要表达的感情,它与理性并不矛盾,是理性在感性中的体现。

(二) 兼容性

语感具有兼容性,是指语感本身具有清晰和模糊的相对性。在语感的范畴里,有的定义并没有一个衡量标准,例如很多人夸赞某个明星“真有气质”,但是这个“气质”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给人的一种感觉,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规定一个人什么样子才算是“有气质”,因为“气质”这个词是清晰的,但是它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模糊的,所以根据语言而来的语感也会带有模糊性的特征。这是语感的兼容性,把清晰和模糊完美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既真实又朦胧的感觉。

(三) 联想性

语言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人们通过话语或书面文字所感受到的意义。联想到的画面,都是通过联想实现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以表象的形式存留,通过语感以形象展示出来。例如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第34课《小蝌蚪找妈妈》中,对小蝌蚪是这样描述的:“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课文一读下来,我们就能很轻易地在脑海里勾勒出蝌蚪在池塘里甩着尾巴游来游去的样子,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漫长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具象积累。当读到类似文字时,大脑就会产生联想,这就是语感的联想性。

(四) 语感的经验性

语感的经验性是指语感带有浓重的个人经验色彩。个人经验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经验的多少与个人经历和阅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不同的人语感也有所不同。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请三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测试,测试者给出一个词语“国家”,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说出对“国家”的真实感受。一位军人回答:“说到国家,我首先想到的是部队里飘扬的国旗,然后就是中国的地图影像,还有就是他自己站岗时的样子。”一位歌手说:“提起国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而同样的词语,询问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时,他的回答是“班级墙上贴着的八荣八耻”。由此可见,同一个词语,每个人对它的感受却是不同的,因为他们的经历不同,所以形成的语感就带有个人的主观印象。

三、 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最快地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更高效率地学习。正如联合国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所说:“随着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未来的文盲不单单是指不认识文字的人,而是不能够高效的学习的人。”不仅如此,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还能让他们更快提高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理解能力,在应对其他学科的时候,语感较好的學生能够更快地理解题意,比其他学生的准确率高。对于语感的特征及培养语感的意义我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呢?

四、 语感的培养方式

(一) 注重对课文的朗读

朗读课文是语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教师的引导,还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把握情感。朗读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朗读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语句的理解,熟读成诵,更容易积累语言。同时,朗读还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经常进行朗读,能够锻炼学生的发音、音色等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发挥范读作用,还要注意对学生字音、字形的纠正,对于朗读过程中作者的语气词运用,教师要尤为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应用语气词想要达到的目的和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多变朗读之后,很多语言知识都能够自己储备起来,对待相似语句时能准确地把握情感,使语感得到锻炼。

(二)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信息化时代来临,人们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但是阅读依旧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是扩充知识面、增加文化底蕴、培养语感的最佳方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阅读中去,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小学的语文课本,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都编排得图文并茂,更易理解。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稍加引导,例如,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9课《乌鸦喝水》,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看课文夹页中乌鸦喝水的图片,再提出乌鸦为什么要这样喝水的问题,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展示,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找到乌鸦这样喝水的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同学们在阅读时更加专注。阅读的专注度影响着阅读的深度,阅读越深入,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语感也会得到越好的培养。

(三) 注重学生联想力的培养

学生的联想能力也是培养语感的一大重要目标。上文提到过,文学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怎样把文字转化为图像,从情境描写转化为立体的图像,这就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握文章的意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描写得比较多的事物进行想象,例如前文提到的《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问了哪些动物?这些场景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体会小蝌蚪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情感的升华,让学生的领悟力增强,语感得到提升。

(四) 注重文章细节

语感是一种很细微的、敏感的直觉和感受力,要求学生对细节有一定的把握度,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学生如果太过粗略,把握不到细微的点,对语感的培养不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控,很多词语简单却富含深意。还有的词语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在转换中模糊了词语的固定结构,能够培养学生语感模糊性的特征。教师教学时可以把文中的词换词比较,用不同的词语搭配来让学生感受文中词语用词的妙处和表现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比较法,先让学生说出原文中用词的感受,再转换词语,体会该词在句中的意思以及用在句中比起原来的词语有什么优缺点,以此来更深刻地体会文中用词丰富的表现力。在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词的同时,还要与文章主体结合在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细细揣摩、品味,理解用法,方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理解和运用。

五、 总结

语感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感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成绩、理解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而提高语感教学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采取适当的方法,灵活构建多种阅读平台,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理解能力及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445.

[2]鲁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01).

[3]刘建新.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3,(24):45.

[4]郑宝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6,(02):20.

[5]包秀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才智,2015,(23):2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方法语感特征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